APP下载

论紫砂壶“玉璧提梁”的历史传承和创新之道

2021-10-12卢息勤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6期
关键词:玉璧蔺相如紫砂

卢息勤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的传统手工艺已经逐渐地消失殆尽,被机械化大生产所取代。而宜兴紫砂却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发展得越来越好,紫砂全手工的成型方式并不能够用机器来完成,于是许多的紫砂匠人在长期的坚守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临摹许多经典器型的时候也会产生大量的想法,希望付诸实践,来创作设计出与众不同的紫砂艺术作品,从而彰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紫砂除了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之外,良好的可塑性也成为了紫砂艺人随心所欲创作的基础,于是各种形态的紫砂壶在紫砂艺人巧夺天工的双手演绎之下,成为了我们茶座之上最为靓丽的主角。

我的这件紫砂作品《玉璧提梁壶》采用了自己原创的造型,结合了许多经典紫砂器型的元素,最终呈现出一种包罗万象却又低调内敛的感觉,让我们感受到紫砂艺术的变化无穷。此壶壶身宛如玉璧一般,纹理清晰,一圈一圈地在壶身延展,韵律感十足,壶底微微收拢,端庄稳重。壶嘴特别具有创意,借鉴了历史上许多传统提梁壶的壶流,三弯设计,出水流畅,没有丝毫的阻滞之感。壶盖压合壶口,严丝合缝,同时壶盖的设计如同一个浅浅的杯子一般,非常和谐地扣于其上,气韵十足,上面的壶钮就是一个环形设计,非常巧妙地和整体融合起来。此壶的关键还在于提梁的设计,圆拱形态的提梁飞架两端,营造出虚实相接、动静相宜的空间形态。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玉璧提梁壶》,采用了我们传统的紫砂工艺技艺手法,把历史上著名的提梁壶的元素重新组合构建,呈现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间注入了作者许多的构思和情感,让我们能够感受到紫砂艺术的传承有序和历史底蕴,在把玩使用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的匠心独运。

对于玉璧,我们最为熟悉的历史故事就是“完璧归赵”,讲的是战国时代的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于是秦昭王知道了,非常喜欢这块玉璧,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璧。赵王于是派蔺相如带着璧去换城。结果到了秦国献了璧,却发现秦王没有诚意,不肯交出城池,于是蔺相如就设法把璧弄回来,然后派人送回赵国。这个故事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后来比喻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玉璧在新时期的时候已经出现,在秦汉的时候,上面出现了许多的纹理装饰,雕工非常的精细,凸显出其中的价值,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在紫砂的艺术世界里面,最为著名的则是布衣壶宗、紫砂泰斗顾景舟的“玉璧提梁壶”,就是把玉璧的形态准确地还原,呈现出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其实,玉璧的元素在许多的工艺品之中都可以看到,不同的材质使其呈现出不一样的感觉,而紫砂天然的质感和古朴的气质,与玉璧的形态非常的相似,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之感。我的这件紫砂作品《玉璧提梁壶》虽然也是采用了玉璧和提梁相结合的形式,但是和顾老的经典作品还是有着形态和内涵的区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壶身有层层的筋纹设计,从立体的层面展示出玉璧的精美绝伦,正是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之上勇于创新突破,这样才能够使紫砂器葆有永恒的生命力,才能够让我们在喝茶品茗的同时,更加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捻熟于胸,从而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启迪。

结语:在紫砂艺术之中,历史的传承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承载着手艺的延续和价值观的统一,并且在时代的潮流之下,不断涌现出一些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的作品,它们把当代的时尚元素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下,紫砂器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地结合了个人的情感表达,希望能够引起我们广大壶友内心深处最为强烈的共鸣。

猜你喜欢

玉璧蔺相如紫砂
六器之首 苍璧礼天 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鲁故城大玉璧
负荆请罪
无相
格物天圆
——中国历代玉璧纹饰的演变
刘少白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将相和
负荆请罪
中华文明的第一块基石
负荆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