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盛世唐狮”的艺术构建与民族文化内涵

2021-10-12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6期
关键词:泥料盛世紫砂壶

程 曙

千百年来,中国人对饮茶始终保持着热爱并独有一份文化与精神层面的追求,尤其是在茶道文化诞生并产生较大影响后,饮茶更成为一种文化交流或陶冶性情、修身养性的重要活动。基于茶文化的独特性,中国人对茶壶有着更高的要求。到了明朝正德年间,紫砂壶的诞生满足了人们饮茶、观赏、收藏等多种需求,加之用料精贵,做工精美,紫砂壶迅速成为中国传统陶瓷茶壶中的佼佼者,一直到今天,提起紫砂壶人们仍是交口称赞,可见紫砂壶巨大的艺术魅力。

紫砂壶诞生时,中国传统的文化与艺术积累已经相当丰厚,这就为紫砂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到了新时代,优秀传统与创新精神强强联合,更进一步打开了紫砂壶的创作空间。“盛世唐狮”这件小巧的作品中就融合了方圆之形与唐狮雕刻,大气华美,做工精湛,紫砂壶多元的工艺技法以及民族精神均得到了展示,表达了创作者对国家民族的美好祝愿,对紫砂壶艺术创作与发展的信心。

一、盛世之色与正方随圆

紫砂泥在全世界范围来看是比较珍稀的种类,但对中国来说,紫砂泥的存量与种类则相对比较丰富,尤以江苏宜兴最为出色,这里也是紫砂壶的故乡。在多种多样的泥料中,红泥是人们颇为喜爱的一种,这种泥料烧制后或紫红如宝石、棕红如檀木,或橙红如晚霞,颜色健康,层次丰富,泡茶时香气四溢,长期泡养下来更添明光,韵味无穷,拥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与收藏价值。

此壶便用这红泥制成,颜色介于棕红之间,较多的红调使作品倾向于华美大气,均匀深厚的色彩使壶体看起来不会过于单薄,营造出踏实与稳重之气。泥料纯粹无暇,就连纹理也相当细腻,经过创作者的打磨与抛光后,壶表呈现出如美玉般的透亮光泽,将整件作品都衬托得更有朝气与活力,也愈发显示出工艺的精湛。

“正方随圆”是作品造型的基本特征,创作者以经典的四方壶造型为基础,将圆器特征融入进去,隐含着中国“天圆地方”的审美思想,使作品在造型表现上更具个性。

壶身明显体现出四方壶特征,四面四棱十分清晰,造型端庄周正,线面转折利落明快,气息平稳均匀,有脚踏实地、巍然不动的坚定气质。在筒身部分,创作者将四面四棱打造出弧度,且越向下弧度越明显,这样就使壶身下部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圆器特征,分明的棱角中包含有柔和的弧度,实现了刚柔相济。壶身上部是方正的颈部,颈部之上是同样方正并具有梯形结构的壶盖,如此一来,壶盖、壶颈与壶身上部之间就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层次感,并于方正之间产生了庄重与威严的效果。与壶颈部大小约等的底座镶嵌在壶底部,其与壶上部形成呼应,同样使壶更为端庄踏实。壶嘴与把手为四方形,镶嵌在壶身对衬的两面,所带有的弧度满足实用需要,同时也满足了刚柔结合的特点。整个壶体各个结构的设计都满足了方中夹圆、方内圆的特征,对应的正是刚正不阿、踏实稳重与温润随和的中华民族精神。

二、唐狮一吼,盛世太平

唐狮,指唐代的狮子雕刻,在中国雕刻艺术史上,唐代是中国狮子雕刻的巅峰时期,不仅工艺极为精细,狮子的气质也是霸气威武,神勇强健,符合中国人心中威风凛凛的保护神形象。雕刻是紫砂壶装饰中经常运用的工艺,创作者将整个壶钮雕刻为唐狮,一方面是象征中华民族屹立不倒与不可欺辱的底气;另一方面则表达了对盛世太平、世界和谐的忠实祝愿与守护。

狮子壶钮雕刻镶嵌于壶盖中央,呈卧姿,象征盛世之太平。狮子雕刻继承唐代风格,卷曲的鬃毛布满狮子全身,呈现出清晰的纹路,身体四肢肌肉线条清晰,显示出狮子健壮的体魄。立起的双耳显示出狮子的机敏,双目炯炯有神,精神抖擞。宽大的口部如发出阵阵怒吼,使邪祟不敢近身,以守护中华民族的平安祥和。

壶钮位于整件作品的最高处,自然比较吸引人们的目光。精美霸气的唐狮壶钮首先展示了紫砂壶雕刻工艺的巧妙,尤其是壶钮本身体积就较小,再进行细致的雕刻则更能反映创作者的匠心;其次是体现了创作者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吸收,这种善于学习并加以利用的精神也是民族文化内涵的组成之一;最后是体现了在民族文化中对和平与和谐的追求。泥料所呈现出的红色、方圆结合的造型结构设计与唐狮雕刻的共同点就在于它们都具有吉祥意义,都表达了中华儿女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此件作品通过这种大融合表现了盛世之繁荣与和谐,而霸气的雄狮则象征中华民族与紫砂壶艺术都将努力前进,创造新的盛世辉煌。

结语:“盛世唐狮”这件紫砂壶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表现出紫砂壶造型及工艺的多元与精湛。在紫砂壶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往往能在融合之中带给人们全新的审美体验和精神启发。紫砂壶艺术从来不只关注艺术表现,深厚的内涵也是其立身要素之一,以此为根基,紫砂壶艺术仍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充足的创作活力,人们也将造就出新的紫砂壶盛世。

猜你喜欢

泥料盛世紫砂壶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浅谈紫砂壶手工成型中泥性的应用
盛世钟声
购买紫砂壶4忌
购买紫砂壶忌4
盛世国庆
“治世”与“盛世”辨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