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轮微针治疗慢性湿疹苔藓样变临床观察
2021-10-12张善雳李胜男黄彬彬
林 佳,张 静,张善雳,李胜男,黄彬彬
(福州市皮肤病防治院,福建 福州350025)
湿疹是一种以瘙痒性、皮疹多样性、反复发作性为特征的皮肤炎症疾病,其病因复杂,是由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并与遗传过敏体质相关联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疾病[1]。在我国湿疹一般人群中患病率约为7.5%[2],据最新资料显示,我国发生湿疹的例数每年呈不断上升趋势,可达就诊人数的40%[3]。湿疹按照皮损表现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1],其中慢性湿疹以苔藓样变为主[4],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口服抗组胺药、外用强效糖皮质激素乳膏、角质松解剂、紫外线照射、中药内服外用[5]等,然而治疗效果不理想,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影响[6]。滚轮微针能够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增加药物透皮吸收,有效治疗慢性湿疹苔藓样变[7]。近年来,笔者采用滚轮微针治疗慢性湿疹苔藓样变9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符合《中国临床皮肤病学》[1]慢性湿疹诊断标准和苔藓样变临床特征表现[8]。
1.2 纳入标准 ①年龄13~65岁,男女不限;②自愿加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靶皮损处有渗出、糜烂者;②近1周接受糖皮质激素和/或角质松解剂外用治疗者;③近2周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或抗组胺药者;④合并其他皮肤病、结缔组织病者;⑤合并严重心脑血管、造血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精神病者;⑥妊娠期或哺乳期者;⑦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
1.4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3月于福州市皮肤病防治院皮肤内科和中医皮肤科就诊的慢性湿疹苔藓样变患者120例,其中单发皮损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多发皮损患者60例,采用自身对照原则,纳入两侧对称或同侧相邻面积相近、苔藓样变程度及瘙痒程度相近的2处皮损,1处纳入对照组,1处纳入观察组,2组各60处靶皮损。单发皮损患者2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单发皮损患者2组一般资料比较(x±s)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单发皮损患者
2.1.1.1 单发对照组 卤米松乳膏(澳能,香港澳美制药厂,生产批号:6191854),适量均匀地外涂于靶皮损处,每日2次,连续2周。
2.1.1.2 单发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滚轮微针治疗。滚轮微针操作:患者取适当坐位或卧位,暴露出靶皮损,局部外涂5%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同方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303)进行表皮麻醉30 min后,碘伏常规消毒,用滚轮微针(苏州秀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规格:0.25 mm×1.5 mm)用力均匀地进行水平、垂直方位来回滚动至轻微渗血[7],随后外涂卤米松乳膏,每周1次,共治疗2次。治疗后注意治疗患处24 h禁止沾水避免感染,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
2.1.2 多发皮损患者 多发皮损患者均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片(迪皿,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9075),每次5 mg,每日1次,多发对照组和多发观察组其余治疗方法同单发皮损患者。
2.2 观察指标
2.2.1 皮损、瘙痒程度评分 采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评估治疗前、治疗结束后1周2组皮损苔藓样化程度和瘙痒程度[9]。皮损苔藓样化程度评估:无计0分;皮纹略增厚计1分;皮纹增厚呈交叉状计2分;皮纹显著增厚呈很深的交叉状计3分。瘙痒程度评估:无瘙痒计0分;隐约感觉痒,不搔抓计1分;经常痒,偶搔抓,不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可忍受计2分;经常痒,常搔抓,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不能忍受计3分。
2.2.2 临床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0]拟定。①痊愈:疗效指数≥90%;②显效:疗效指数≥60%,<90%;③好转:疗效指数≥20%,<60%;④无效:疗效指数<20%。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 结 果
3.1 2 组单发皮损患者治疗前后EASI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2组单发皮损患者治疗前后EASI评分比较(x±s)分
3.2 2 组多发皮损患者治疗前后EASI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2组多发皮损患者治疗前后EASI评分比较(x±s)分
3.3 2 组单发和多发皮损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4。
表4 2组单发和多发皮损患者疗效比较
4 讨 论
慢性湿疹苔藓样变触之有增厚及实质感,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经常搔抓或摩擦使表皮增厚、真皮产生慢性炎症等改变所致[11]。目前西医治疗慢性湿疹苔藓样变疗效尚不理想,其最关键的因素在于皮肤肥厚导致外用药物透皮吸收作用差,见效慢[12],使得治疗周期延长,从而出现一系列的治疗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影响疗效。比如,长期使用抗组胺类药物存在不良反应多、产生耐药性等缺点[13];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尤其是强效糖皮质激素,常出现皮肤刺激、肤色改变、细纹或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14];过多接受紫外线照射易引起日光性皮炎甚至皮肤癌,危害大。因此,治疗慢性湿疹苔藓样变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外用药物透皮吸收的问题。本研究采用的西医治疗方法有外涂卤米松乳膏、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卤米松乳膏属于强效糖皮质激素,用于治疗湿疹肥厚性皮损,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病原菌相关蛋白质,降低炎症细胞活性,预防表皮增生,从而达到强效抗炎作用[15]。盐酸左西替利嗪片是新型H1受体拮抗剂,通过抗组胺作用阻断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起到抗过敏作用,被广泛应用于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病治疗[16]。
湿疹,中医称为“湿疮”,多由素体禀赋不耐,饮食失节,七情不调,湿热内蕴,或外感风湿热邪搏于肌肤所致,而慢性湿疹病机多为久病血虚,风从内生,风燥血瘀或由于久病脾虚,脾失运化,湿滞经络而致肌肤出现干燥、增厚、苔藓样变、瘙痒剧烈等症状[17],由此可见局部的“瘀滞”是其关键病机,因此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是治疗慢性湿疹苔藓样变的主要外治法则。目前中医治疗多以中药内服和火针[18]、针刺[19]等中医外治为主,但由于中药口感差、针刺疗程长、火针治疗疼痛等原因导致长时间治疗患者难以接受,依从性降低,从而影响疗效。
综上分析,治疗慢性湿疹苔藓样变关键在于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而本研究所采用的滚轮微针具备此功效。滚轮微针[7]又称滚针,是我国著名针灸学家余仲权教授根据《灵枢·官针》记载而发明的一种针刺疗法,在临床中运用已有30余年。中医理论认为,滚针刺激人体皮部,可以调整脏腑虚实,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从现代医学角度认为,滚针的机械穿刺能够在皮肤上形成大量密集排列的微针孔,使皮肤屏障破坏,为常态下很多不能或较少能经皮吸收的药物提供有效吸收的通道;另外滚针形成的点阵式损伤,周围保留的正常组织能够为皮肤的快速修复提供良好基础,避免产生过度的炎症反应,不良反应小,目前 主 要 应 用 于 痤 疮 瘢 痕[20]、黄 褐 斑[21]、毛 孔 粗 大[22]等损容性疾病的治疗。滚针相较于其他的透皮吸收技术例如传统皮肤针、射频导入更具优势。滚针是在皮肤针基础上改良而来,较之传统皮肤针,滚针其针数远多于皮肤针,刺激面积更大,透皮吸收率更高,且针具的构造及操作方法,使其用力更加均匀、力度易掌控,操作更方便[23]。射频导入是利用热效应及场能振动效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同时将水分子电解为离子状态,促进皮肤吸收[24],而滚针刺激后形成微针孔,药物透皮吸收作用更为直接,吸收率高,更适用于肥厚性皮损的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单发和多发皮损患者观察组皮损评分、瘙痒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单发和多发观察组愈显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西医治疗结合滚轮微针治疗慢性湿疹苔藓样变能明显改善苔藓样化程度,减轻瘙痒。分析其原因,滚轮微针使局部经络疏通,气血通畅,通过对皮部的刺激,由外而内调整脏腑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另外其在局部形成的微孔道促进卤米松乳膏的吸收。
综上所述,滚轮微针治疗慢性湿疹苔藓样变疗效显著,可改善皮损苔藓样化程度和瘙痒程度,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