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刻铜 千秋碑文
——观隶书《夏承碑》墨盒
2021-10-12王立群北京
◆王立群(北京)
夏承碑墨盒
隶书始于秦代,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在石头上刻字,秦代谓刻石,汉代始称碑。刻铜墨盒始于晚清,盛行于民国,至今不过一百多年。文字墨盒是刻铜墨盒的主要一项,内容多为警句、格言、名诗、佳词,楷、隶、行、草、篆五体俱全,但隶书字体较少,把碑文用隶书刻在铜墨盒上少之又少。
此方隶书刻铜墨盒,内容为“夏承碑”。盒长方形,15cm×10cm×4cm,黄铜质。盒面从右到左依次刻有59字碑文(节选),左下两行小字为:庚申、仲夏,右淳于长夏承碑。下角两方印,上方为“太白同宗”,下方为“端勖”。
夏承字仲兖,东汉时人,生于公元105年,卒于170年。曾任县主簿、督邮、功曹、冀州从事,官至淳于长(淳于县故址在今山东安丘)。史载《夏承碑》建宁三年立,碑字隶书,14行,行27字,原碑久毁。《夏承碑》碑文载,夏承任职期间,“弹绳纠枉,忠洁清肃,进退以礼,允道笃爱,流恩褒善,纠奸示恶。”去世时,“百姓号啕,臣隶辟踊,悲恸左右,如丧考妣。”《夏承碑》是为夏承纪事颂德之碑。
宋赵明诚《金石录》云:碑在洺州(故址在今河北省永年县),元祐年间,因治河堤得于土埋中。明成化十五年,广平知府秦民悦,发现此碑倒于府址后堂,遂于堂之东隅建“爱古轩”复之,但碑下半截一百一十字已为人剜剔掉。明嘉靖二十二年,因筑城为工匠所毁。两年后,知府唐曜于漳川书院,取旧拓重刻一碑置于亭中。存世拓本多系重刻本。
《夏承碑》为著名汉碑之一,其结字奇特,隶篆夹杂,且存篆籀笔意,骨气洞达,神采飞扬,自元王恽始定为东汉书法家蔡邕所书,后诸家多沿其说,然无确据。元王恽,明王世贞,清王澍、翁方纲、康有为等文人对《夏承碑》隶书多有颂词。
观隶书《夏承碑》刻铜墨盒,59字碑文,一笔一异,一字一奇,舒展奔放,方整遒劲,笔笔夺目,字字吸人。左下角两方印,“太白同宗”应为李姓,“端勖”应为字名。《中国美术家补遗词典》载:李克正(1736—1806),字端勖,号梅村,山西洪洞县人。善篆刻,其隶书不在钱大昕、金农、翁方纲、钱泳、奚纲之下,晚年拓碑八十有余,黄易曰:“梅村善书、嗜碑”。李克正选此碑文为拓,除喜隶书外,是否还有对夏承钦佩之情呢?文人之情,尽在意中。
《夏承碑》原碑早已黄鹤不归,宋前碑拓难得一见。《夏承碑》刻铜墨盒字体,与明拓《夏承碑》字体对照,视出一模。此碑文书已不易,神形兼备,刻其更难,此刻铜者功力绝非常人,惜不知名姓也。观此《夏承碑》刻铜墨盒,百年刻铜,千秋碑文,一幸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