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大棚平菇生产玉米芯发酵及出菇管理技术
2021-10-12周世明
周世明
重庆市万州区白羊镇农业服务中心
秋季大棚生产平菇,主要原料是玉米芯。玉米芯通过粉碎发酵装袋接种,然后堆码在大棚内培养一段时间即可开始出菇。而今,在万州辖区内,有很多种植户大量栽培平菇,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现就秋季大棚平菇生产玉米芯发酵及出菇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1 玉米芯发酵技术
1.1 玉米芯发酵栽培平菇的优势
一是生长周期短。培养料装袋接种后,如果环境温度在16~28℃,经过21 天左右袋中的菌丝即可长满,与熟料栽培相比,可缩短10~15天时间。二是操作工艺简单。如果是熟料栽培,则要进行拌种、灭菌、装袋、无菌接种、洁净培养等工序,并且要建造灭菌灶和安装锅炉。在灭菌过程中,如果采用常压灭菌方法,灭菌时间长达18~30 小时;如果采用高压灭菌方法,灭菌成本较高;如果采用无菌接种方法,操作工艺较复杂。而采用大袋栽培,进行开放式露天装袋接种,两端一扎口就完毕,操作工艺非常简单。
三是成本低。据对比试验统计资料表明:采用熟料栽培,需要拌种、灭菌、装袋、无菌接种、洁净培养等工序,平菇生产成本为1.1元/千克,而采用发酵料栽培,用开放式露天装袋接种方法,平菇生产成本为0.8 元/千克。这充分说明,采用发酵料栽培技术,成本低、效率高。
四是污染率低。据试验统计表明:如果采用生料栽培,污染率一般在10%以下;如果采用熟料栽培,污染率一般在5%以下;而采用发酵料栽培,污染率一般在2%以下,这充分说明,采用发酵料栽培,污染率最低。
1.2 发酵周期
平菇生产中培养料的发酵,是根据平菇菌丝生长适宜温度(6~35℃)来合理安排发酵时间的,在南方地区,一般在9 月上中旬温度降至20℃时即可开始对粉碎的玉米芯进行发酵。培养料和环境温度不同,其发酵周期各有不同。例如:用粉碎的玉米芯颗粒作原料,环境温度在20℃左右时,发酵周期一般在10 天左右;用粉碎的棉籽壳颗粒作原料,环境温度在20℃左右时,发酵周期一般在7 天左右。在夏季温度高于30℃时,发酵周期可缩短2~3天。
1.3 培养料配方
一是培养料颗粒大小要求。在玉米芯机械粉碎过程中,如果采用的筛片孔目直径大小不同,加工出来的颗粒大小也就不同。一般情况下,粒径在0.5 厘米以下的,称为细颗粒;粒径在0.5~1.5 厘米的,称为粗颗粒;粒径在1.5 厘米以上的,称为大颗粒。平菇生产中发酵料质量的好坏,与玉米芯颗粒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平菇栽培时,常采用细颗粒和粗颗粒两种发酵料。而大颗粒玉米芯,由于质量较差,栽培后菌袋的污染率较高,所以,一般不采用玉米芯大颗粒料。
二是玉米芯粒径测量方法。先取100 克玉米芯,然后用游标尺测量颗粒直径大小,如果有50%的粒径达到细颗粒和粗颗粒状态,则为合格。
三是常用栽培料的配方。第一种配方料是:玉米芯84%+麦麸皮10%+尿素肥1%+石灰粉5%;第二种配方料是:玉米芯76%+麦麸皮22.85%+尿素肥0.1%+石灰粉1%+过磷酸钙肥0.05%;第三种配方料是:玉米芯82%+棉籽壳10%+石灰粉2%+麦麸皮5%+石膏粉1%;第四种配方料是:玉米芯92.5%+磷肥3%+尿素肥1.5%+石灰粉3%。
1.4 发酵工艺
一是原料预湿。在选用的各种配方料中,按玉米芯颗粒重量加水2.5 千克/千克进行预湿。原料预湿时,采用人工搅拌、机械搅拌、水池浸泡等方法,边加水边搅拌,直到玉米芯颗粒全部渗透到无白芯为止,预湿后再堆放一天,即可达到预湿目的。
二是建堆。配方料预湿堆放一天后,加入各种辅料拌匀,如果预湿料数量较少,可采取人工建堆,如果预湿料数量较多,可采取铲车或辅助机械建堆。堆宽1.5 米,堆高0.6 米,堆长不限。这时的培养料颜色为金黄色,pH值为9~10,含水量为70%。
三是打通风孔。用直径6 厘米的木棒,在堆料顶部、左右部,间隔35厘米打一个通风孔,木棒要求插到堆料底部,确保空气在整个料堆中流通,尽快进入发酵状态。
四是观察发酵情况。建堆2 天后,用温度计插入料堆中测量温度,如果温度在40℃左右,保持该温度即可;如果环境温度低于15℃,堆料温度不足,翻堆1~2 次即可提高堆料温度,加快发酵进程。
五是翻堆。第一次翻堆:建堆4 天后可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时可看到堆表面或通风孔处,有白色烟雾升起,这时如果用温度计测量料堆中部、上部,温度可达70℃左右,下部温度可达56℃左右,堆料截面和边缘有大量白色菌丝,堆料颜色呈黄褐色,pH 值和含水量略有下降,说明发酵状况正常。需要注意的是,翻堆时,要将内部培养料翻到外部来,外部培养料翻到内部去,用自走式翻料机、铲车等机械辅助,把培养料翻匀为止。第二次翻堆:建堆6 天后进行第二次翻堆。这时测量料温,上层和中层温度在64℃左右,下层温度在55℃左右,堆料颜色为深黄褐色,pH值为8.6~8.7,说明发酵状况正常。第三次翻堆:建堆8 天后进行第三次翻堆。翻堆时,如果发现环境干燥、空气湿度小于40%,培养料失水严重,这时可泼洒5%的石灰水,使培养料含水量达66%左右。需要注意的是,补水时,要适量加入麦麸皮营养辅料,并搅拌均匀,然后才建堆,这时堆料温度仍在55℃左右即可。如果空气湿度在60%以上,培养料水分消失较少,就不再泼洒5%的石灰水了。第四次翻堆:建堆10 天后进行第四次翻堆。翻堆时,如果观察到堆料截面有大量白色菌丝,颜色呈深褐色,颗粒外部附有白色菌丝,无氨味、无酸臭味,含水量在65%左右,pH 值在8 左右,上层培养料温度在60℃以上,下层温度在40℃以下,说明发酵状况正常。
1.5 装袋接种
建堆11 天后,将培养料摊开降温,然后用3 千克/个的聚乙烯塑料袋,将培养料用szdy-1000 型冲压机装入袋中,再用接种枪将液体菌注入栽培袋中,液体菌注入量为45毫升/袋,最后在袋的两端扎口即可。
2 出菇管理技术
2.1 栽培袋的堆码
把接好种的栽培袋运往大棚内进行堆码,单行摆放6~8 层,每行间隔60 厘米宽的过道,利于日常管理和采菇行走方便。需要注意的是,堆码时,接种口要一层一个方向,采用一端划口或两端划口等出菇方式。
2.2 水分管理
当菌丝扭结成米粒状原基时,棚内空气湿度应保持在85%为宜。如果棚内湿度较低,采用微喷带或大棚加湿器来调节,通过细喷、勤喷雾状水来提高棚内空气湿度,每天喷水时间在上午9~10 点钟或下午2点钟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喷水时,不能向地面喷。
2.3 通风管理
在幼菇生长期通风1~2 次/天,通风时间25 分钟/次;当菌盖直径达2 厘米时通风时间2~3 小时/次。随着平菇的生长,通风时间也跟随增加,最高可达6小时/天。需要注意的是,每次通风必须在喷水后进行。
2.4 光照和温度调节
光照调节时,在幼菇生长期,光照强度控制在800~1 400 勒克斯,以在大棚内能看清杂志上的字为宜;温度调节时,在菌丝扭结前,棚内温度控制在15~24℃,用8~10℃的温差先刺激催蕾6~9天,然后将温度控制在18~24℃即可。
2.5 病虫防治
一是做好大棚清洁工作。大棚在使用前,应彻底清除杂物、杂草,平整大棚地表,然后用90%敌百虫晶体1 000 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 倍液,对大棚内部地面和空间进行灭虫、消毒喷雾。需要注意的是,喷药后要密闭大棚72小时以确保灭虫消毒效果。如果是新大棚,在使用前3 天给地面撒一层薄石灰粉进行消毒,如果是老大棚,在使用前3天用硫黄烟雾熏蒸一次消毒即可。
二是做好菌蝇、菌蚊消灭工作。在大棚内,每隔一米插一个黄板,能有效消灭菌蝇和菌蚊;或在大棚进口处安装缓冲门,两侧安装孔径为30 目、宽1.2 米的防虫网,做到随手关门,也能减少菌蝇和菌蚊进入数量;或在大棚内,每隔5 米安装一盏诱虫灯,也能消灭棚内菌蝇和菌蚊;或在菌袋上方25 厘米处吊挂粘虫板,也能消灭棚内的菌蝇和菌蚊。如果用药剂防治,在采菇后,用1.8%阿维菌素乳油3 500 倍液,喷雾消灭菌蝇和菌蚊。需要注意的是,喷施药液时,不要喷到菌丝体上或小平菇上。药液喷雾后,要密闭大棚、暗光培养,7 天后再进行催蕾管理。
三是做好病料、病菇处理工作。对局部发生曲霉菌、青霉菌、毛霉菌、根霉菌污染的菌包,及时挖掉污染部位;对污染较大的菌包,应挖出报废;对孢子长出袋外的杂菌,在分生孢子形成前及时除掉;对大棚内的病菇要及时清除,并清理料面、降低温度、加强通风,促使下潮平菇早日长出。每天采菇后要及时清理料面,将枯蕾、菇根、病虫菇、腐烂菇、病料等小心挖出运往棚外集中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