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农业防灾减灾 把握秋粮产量形成关键期
2021-10-12策划本刊编辑部张涵韵
策划/本刊编辑部 文/本刊记者 张涵韵
当前,全国夏粮已丰收到手,产量再创新高,早稻已开始收获,有望再获丰收。从量上看,夏粮加上早稻产量仅占全年粮食的25%左右,可见全年粮食生产大头在秋粮。然而,7— 9 月不仅是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旱涝、台风等灾害频发重发期。目前来看,秋粮生产基础较好,面积稳中有增,但据气象部门预测,下半年气候状况整体偏差,极端天气可能多发频发,区域性暴雨洪涝和干旱重于常年。所以,秋粮能否丰收,关键还得看防灾减灾。
气象灾害造成粮食严重减产
从粮食生产历史看,气象灾害是造成粮食减产最重要的因素。我国常年农作物受灾面积3.6亿亩,近10年来,平均每年因气象灾害损失粮食300 多亿千克。自改革开放以来,有12个年份出现粮食减产,其中7次主要由旱涝灾害引起。
近期,全国多地遭遇强降雨天气,中央气象台升级发布暴雨橙色预警和强对流天气黄色预警,中国气象局启动Ⅲ级应急响应。强降雨不仅加剧防汛形势,洪涝灾害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威胁。
今年6 月19 日以来,重庆市持续迎来较强降水。据重庆市应急管理局统计,截至6月23日,此次洪涝灾害共造成重庆市农作物受灾面积66 311.84 亩,其中绝收11 439.28 亩,直接损失达7 735万元。
涝灾是长期阴雨或暴雨后,在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由于地表积水,地面径流不能及时排除,农田积水超过作物耐淹能力,造成农业减产的灾害。其危害主要有两种:
渍涝危害。长期的暴雨天气会影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效率。若在农作物花期下暴雨,会造成授粉障碍,导致果实受精率降低,还会引发多种病虫害,导致植物死亡减产。如果暴雨急且大,当排水不畅时则容易引起积水成涝,土壤孔隙被水充满,造成陆生植物根系缺氧,并产生乙醇等有毒有害物质,从而影响作物生长,甚至造成作物死亡而减产。
洪涝灾害。由暴雨引起的洪涝淹没作物,使作物新陈代谢难以正常进行而发生各种伤害,淹水越深,淹没时间越长,危害越严重。特大暴雨引起的山洪暴发、河流泛滥,不仅危害农作物、果树、林业和渔业,而且还冲毁农舍和工农业设施,甚至造成人畜伤亡,经济损失严重。
多项举措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据中国气象局预计,目前全国大部降雨偏多,可能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和农业生产安全,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环环紧扣抓好秋粮生产。现已出台多项举措以应对洪涝灾害:
层层压实防汛救灾责任。当前全国气候状况仍然偏差,区域性暴雨洪涝和干旱偏重,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重发。在秋粮产量形成关键期,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增强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的意识,加强组织领导,逐级分解任务,层层压实责任,确保责任到岗、任务到人、措施到位,力争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保稳产、无灾区多增产,千方百计夺取粮食和农业好收成。
切实加强田管技术指导。全国目前已进入秋粮作物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夺取丰收还要过多个关口。东北垦区要在防范松花江、嫩江等沿江内涝和局部阶段性秋旱的基础上,重点防好早霜。要以抢积温、促早熟、促增产为重点,在秋粮灌浆期增施叶面肥、杀菌剂、生长调节剂,提高灌浆效率,增加粒重,确保安全成熟。黄淮海垦区要重点抓好灾后恢复生产。绝收地块要抢抓农时,尽快改种补种生育期短、有市场需求的作物。受灾地块要抓好后期田管,通过追肥、喷施诱抗素、杀虫杀菌剂等措施,促进作物尽快恢复生长。南方垦区要重点防秋旱、台风和寒露风。水稻要科学控水施肥,增施分蘖肥促快发,喷施叶面肥促早熟,提高水稻单产量。西北垦区要抓住近期可能降雨过程,趁墒追肥,喷施抗旱剂,促进作物恢复生长。
分类分区抓好病虫害防控工作。据预测,8—9月,水稻“两迁”害虫、草地贪夜蛾、草地螟、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等迁飞性流行性病虫害将中等偏重发生,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各垦区要充分认识秋季重大病虫害防控的重要意义,突出重点区域、重大病虫、关键环节,压实防控责任,加强组织发动,实施分区治理、联防联控、统防统治。在防控措施上,要加强监测预警,切实强化关键环节技术指导,确保防治效果和农药减量化。要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加大农药、药械调度调配力度,备足药剂药械,提升“虫口夺粮”保丰收能力。
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我国地处季风气候区,天气气候条件年际变化很大,气象灾害发生频繁。同时,我国不少地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很差。气象灾害的发生会导致作物减产,品质下降,一并带来经济损失,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开展及时、准确的农业气象灾害预测,可以为科学安排农业生产,及时采取抗灾减灾防御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灾害损失,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这对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的检测和预测能够极大地促进农业增收,减少灾害损失。基于此,回顾农业气象灾害检测预测技术研究的进展,虽然我国的农业气象灾害检测预测技术获得了一定的提升,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如对于灾害的基础性研究较少,对于导致灾害的原因研究不足,智能化预测和自动化监测还有待发展等。与此同时,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技术指明了发展的道路,从方法和结构上建立起农业气象灾害的预警系统,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追踪农业气象灾害的趋势,评估预测不同气象灾害的等级等,给农业气象灾害研究领域带来更多的启发。
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体系能够实现对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从宏观到微观的全程跟踪监测,这为农业气象灾害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了依据,也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农业气象灾害带来的农业损失。目前,从科学研究来看,农业干旱、寒冻、洪涝等气象灾害指标也在相对完善。
农村农业部部署强降雨和台风防范工作,将加强与气象、应急、水利等有关部门的沟通会商,密切关注灾害性天气动态,科学研判影响,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民、渔民提早做好防御准备。加强应急值守,强化灾情调度,每一次灾害性天气过程后要及时报送灾情,重大灾情要即发即报,并及时将灾情核查、损失评估和采取的农业抗灾救灾措施等情况报送农业农村部,确保信息畅通。
提高应对灾害的应急管理能力
防灾减灾不仅需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的帮助,提高应对灾害的应急管理能力也是重要的一环。针对这一问题,农村农业部将采取以下三点应对措施:
推进科学抗灾救灾。根据不同受灾程度和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制定完善分区域、分作物的生产恢复技术指导意见,组织干部和农技人员深入重灾区,进村入户、蹲点包片,指导农民因地制宜落实救灾措施,做好生产恢复,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特别是对于前期受涝较重的地区,要加大机具和人力投入,抓住降雨间歇期,抓紧抢排明水,防止降雨后灾情进一步加重。对受淹水稻及时查苗洗苗扶苗,旱地作物及时中耕散墒、喷施叶面肥,促进恢复生长。对受淹损失较重的田块,及时改种补种短生育期、有市场需求的作物。指导受灾养殖场(户)做好畜禽补栏、鱼塘补苗。做好救灾种子、种苗、疫苗等救灾物资调剂调运,满足灾后生产恢复需要。
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指导养殖户对受淹的畜禽圈舍、用具和养殖水体等进行全面消毒,及时对死亡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疫情监测,及时调拨动物防疫应急物资,开展紧急强化免疫,确保大灾后无大疫。加强产地和屠宰环节监督检查,严防病死畜禽流入市场,确保上市畜产品安全卫生。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及时发布病虫信息,特别是抓好随台风迁飞的草地贪夜蛾、水稻“两迁”害虫等重大病虫监测防控,适时开展应急防治,大力推进统防统治,遏制病虫扩散蔓延,实现“虫口夺粮”。
及时修复水毁设施。对水毁农田,通过客土再造等措施,修复耕作层,充分利用灾后淤泥、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堆积有机肥,合理配施尿素、生物菌剂,促进有机物腐熟,尽快恢复地力。及时组织农民特别是支持规模化种养大户,加快修复倒塌损毁栏舍和设施大棚,疏通排水通道,加固破损圈舍,做好电路和设备检修。尽快修复台风损毁的港口、堤坝、鱼船、鱼塘和养殖设施,帮助养殖户及时补充鱼苗。协助保险公司及时勘查定损理赔,增强规模种养户恢复生产的能力。
确保全年粮食产量
今年7月开始的极端暴雨天气给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但全国范围内的影响相对较轻,灾情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有限。
据悉,目前已临近秋粮大面积收获期,是秋粮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今年秋粮面积增加,目前长势总体较好,但后期天气不确定性很大。其中,南方稻区未来要重点防秋旱、台风和寒露风。特别是今年双季晚稻栽插推迟,后期一旦遭遇寒露风,影响水稻安全成熟。要科学控水施肥,增施分蘖肥促快发,喷施叶面肥促早熟,提高水稻单产量。西北地区则要抓住近期可能降雨过程,趁墒追肥,喷施抗旱剂,促进作物恢复生长。
除此之外,一些病虫害在部分地方偏重发生。对此,各地加密网格化监测,实行拉网式排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备足药剂药械,坚决防止大范围暴发成灾。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今年1 月至7月全国农作物累计受灾6 300 多万亩,比去年同期少9 000多万亩,比近5年同期少1.2亿亩。
农业农村部表示,目前,除河南等重灾区外,大部地区墒情适宜,秋粮长势良好,秋粮面积增加,特别是玉米等高产作物增加较多。下一步,要把灾情估计得更充分一些,分区分类精准施策,用足用好政策资金,落实落细田管措施,努力做到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能稳产、无灾区多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