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东部裕固族游牧文化背景下的音乐现象分析*
2021-10-12燕仲飞
燕仲飞
(兰州大学艺术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一、河西走廊东部裕固族游牧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形成原因分析
河西走廊东部裕固族是生活在丝绸之路核心段的古老民族,在历史上自称“西喇尧呼尔”,称讲西部裕固语的裕固人为“撒里尧呼尔”,语言被称为“东部尧呼尔语”。主要生活区域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康乐、皇城、杨哥、寺大隆等地。根据史学界的研究,这一古老的民族是东迁的民族,原居住地可能是新疆吐鲁番一带,或许正是在早期的游牧生活过程中,东部裕固族的音乐逐渐随着东迁的步伐流传到了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区域。从另一层面分析,东部裕固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同为裕固族的西部裕固语属于不同的两种语言体系,西部裕固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由于语言的独特性特点及与蒙古语的相似之处,说明在历史上这一民族与蒙古族之间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关系。
游牧文化的产生时间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就已经具有雏形,史学界专家学者对这种文化形态的形成时间界定在公元前9-3世纪之间,这也说明了游牧文化形态具有悠久的历史。审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很多历史时期都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并存的关系,汉代北方的匈奴民族正是在游牧文化背景下逐渐强大的民族,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之间的胶着依存、战乱纷争历史上从未间断。匈奴、柔然、突厥、鲜卑、契丹、女真、满、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把草原民族的游牧文化生活方式传承发展至今,管窥历史足迹,河西走廊东部裕固族音乐文化的形成也与游牧文化背景有必然的联系。
游牧文化是游牧民族最基本的生活方式,这种文化形态是游牧民族的部落、帐圈及共同生活区域的民族创造的文化形态,因为居住环境的迁徙性特点,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间接造就成了游牧民族的文化生活背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音乐更是与其游牧生活息息相关,包括本民族的图腾崇拜、宗教仪式、生活习惯、民风民俗等都离不开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因此,独特的文化背景必然会造就丰富多样的东部裕固族音乐文化。
音乐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体现,更是自己独特民族身份的标志,河西走廊东部裕固族音乐文化正是在此背景下逐步产生、发展并流传至今。正是因为游牧文化的背景,东部裕固族音乐中出现了多首与马、鹿、牛、羊相关的歌曲,这些歌曲都与游牧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歌曲内容多呈现出游牧文化生活方式,因此可以看到,东部裕固族音乐文化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受到了游牧文化的影响,在游牧生活的自然状态下,很多经典的音乐飘荡在了草原之上,留下了许多旋律优美的音乐文化信息。甘肃境内少数民族众多,音乐种类非常丰富,通过对比分析会发现,在这些少数民族之中,音乐最能够体现出优美旋律感的当属裕固族音乐。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河西走廊东部裕固族音乐文化形成与人、地二者的联系密不可分,在追求音乐美感之时彰显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发展的关系,东部裕固族音乐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承过程。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之中,随着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很多游牧民族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如今生活在河西走廊东部的裕固族,依然保留与游牧生活息息相关的音乐文化资源,这是非常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这种人类社会共有的文化现象应当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
二、游牧文化背景下的东部裕固族民歌《骑上烈性的骏马》音乐现象分析
河西走廊东部裕固族之中流传有一首与游牧文化背景遥相呼应的传统民歌,这首民歌之中更多的是反映了东部裕固人早期的游牧生活信息,见谱例:
这首东部裕固族民歌歌词大意中均凸显出东部裕固族游牧生活状态,在田野调查过程中,除了这首东部裕固族《骑上烈性的骏马》民歌以外,还有很多首与马有关的民歌,整体分析可以看出马对东部裕固族人生活的重要性。在游牧文化背景中,马成了重要的交通工具,裕固人对马的喜爱在这首曲调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从另一个层面分析可以看到,东部裕固人选择的马是烈性的骏马,这也间接展现了东部裕固人豪爽的性格特点和与生俱来的勇武刚毅之心。
东部裕固族音乐中对马的描述与具有相同语言体系的蒙古族有诸多相似之处,蒙古族长调音乐中很多的曲目都是以骏马来命名,例如《小黄马》《黑色的骏马》《大青马》《枣红马》《烈性的白马》等,蒙古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是马头琴,这也和马有直接的关系。再如蒙古族《烈性的白马》和这首东部裕固族《骑上烈性的骏马》就有诸多共同特征,从音乐层面进行分析也可以得知相互之间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在这种音乐现象形成的过程中,采用了很富有诗意的比兴创作手法,以马起兴让人对这种音乐文化产生了美妙的遐想。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这首东部裕固族民歌《骑上烈性的骏马》正是和游牧文化背景不可分离,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首曲调还会被应用到其他歌词之中,日月山川、树木星辰、羊群马群都会在东部裕固族音乐文化中有所呈现。
三、游牧文化背景下的东部裕固族民歌《黑枣骏马》音乐现象分析
另外一首颇具代表性的裕固族民歌《黑枣骏马》更是具有游牧文化特征,黑枣马一般与历史文献中的英雄人物紧密联系,在体现游牧文化背景的深层次关系中,通过黑枣骏马暗喻民族英雄人物更是符合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特点,例如《黄黛琛》《萨娜玛珂》都属于裕固族流传久远的歌颂民族英雄人物的民歌。杜亚雄《中国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述》、贺卫光《裕固族婚俗中的“道尔朗”的民族学透视》、《裕固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字》等研究成果中也对裕固族游牧文化背景进行了论述,裕固族音乐文化现象的产生更是与游牧生活不可分割。
早期的裕固族随着东迁的过程逐渐来到了河西走廊祁连山下水草丰茂的草场进行游牧生活,一望无垠的康乐草原更是赋予了东部裕固族人无限的音乐遐想,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东部裕固族才会产生如此旋律优美动听,扣人心弦的音乐文化遗产。
东部裕固族音乐非常丰富,游牧文化背景下的音乐现象产生也是必然的结果,在众多的裕固族音乐中,这首《黑枣骏马》只是东部裕固族民族文化的一首代表作品,在这首民歌中歌词大意:“昂首挺胸的黑枣骏马,黑枣骏马,它在马群中最出众,奔驰在茫茫的草原上”。通过歌词大意可以看到,游牧文化背景与东部裕固族音乐现象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正是因为有类似传统民歌的传承,如今我们才可以感受到昔日东部裕固族游牧生活信息,同时也间接的证明东部裕固族与游牧文化背景之间深厚的依附关系。
四、游牧文化背景下的东部裕固族民歌《草原上的金梅鹿》音乐现象分析
在河西走廊东部裕固族之中,除了与马有密切关系的传统民歌以外,还有一首与游牧文化背景不可分割的传统民歌《草原上的金梅鹿》,这首民歌的出现表明,在河西走廊地区早期的东部裕固族也曾在游牧生活中有过养鹿的经历,如今在肃南地区已经无法看到放鹿的游牧生活状态,但是在这首传统民歌中留存至今的音乐文化信息依然清晰可见。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与养鹿有关的代表性民族还有关东地区地的鄂伦春族等,在东北与西北两条经纬度之间,两地直线距离将近4800km的两个区域之中,养鹿生活连接的共性特征只能是这些民族所具有的游牧文化背景,这也说明《草原上的金梅鹿》音乐现象的形成与东部裕固族游牧文化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
早期的游牧文化生活中,东部裕固族主要以帐圈为主要的居住方式,为了能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裕固族人会根据生活的需要逐水草而居,这种可以移动的生活方式也间接造就了其游牧文化背景。
杜亚雄.李德辉《裕固族音乐史略》一文中将东部裕固族民歌称呼为“顿”,在东部裕固族传统音乐文化之中,与游牧文化背景相关的音乐现象十分丰富,各类民歌与裕固族生产生活紧密联系。与游牧文化背景、游牧生活相对应的民歌又有细致的分类,如“放羊歌”“放牛歌”“放马歌”“放鹿歌”等等传统民歌,这首《草原上的金梅鹿》正是属于游牧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东部裕固族另一重要代表性音乐文化现象。
五、河西走廊游牧文化背景下的东部裕固族音乐特点形成原因分析
河西走廊东部裕固族历史文化悠久,关于其民族的由来学术界有不同的表述和研究成果,多数学者认为东部裕固族与“撒里畏兀尔”有关。蒙元时期蒙古西征,部分蒙古部落在征战之地永久居住了下来,通过与撒里畏兀尔地区原生性民族的融合与发展,逐渐形成了东部裕固族的基础。后来随着明代官方与元代残余势力纷争影响以及部落之间的争斗,居住在这一区域的撒里畏兀尔人为了寻求更加适合生存的空间,东迁来到了河西走廊张掖、嘉峪关、酒泉一带,因此东部裕固族的音乐特点和形成原因与“撒里畏兀尔”有必然的联系。
东部裕固族音乐节奏节拍呈现首尾的长音符,中间部分采用了比较密集的短音符,还会采用前长后短的节奏型。这种独特音乐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了游牧文化背景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社会生活方式与语言特点的影响,与蒙古语相近的东部裕固族语言在演唱时部分曲调的歌词是虚词,且与同一民族的西部裕固族音乐风格有较大差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整理出版的《裕固之歌》中有这样的文字描述:“部落的强盛酿成灾难,欺辱异族孕育民族的灭亡”,这也间接证明了东部裕固族的迁徙历史,正因为有这样的民族发展历史过程,游牧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东部裕固族音乐特点和形式就显得非常鲜明,最突出的表现是裕固族音乐优美动听的旋律结构和丰富多样艺术特点。
在东部裕固族音乐文化之中,民歌占非常大的比重,因此可以证明早期东迁到河西走廊一带的东部裕固族音乐以民歌为主,民歌也是这一时期东部裕固族最主要的音乐流传形式,同时民歌与游牧文化背景又密切相关,很多历史的信息也需要从民歌之中寻求答案。
东部裕固族音乐与蒙古语族的诸多民族音乐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是游牧文化背景相关的民歌旋律与蒙古族民歌有着诸多联系。通过分析东部裕固族音乐特点形成原因会发现,语言性、民族性、地域特征、生存环境、生活习惯、民俗信仰等诸多基本因素为东部裕固族音乐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才会产生丰富的东部裕固族音乐文化。
六、结语
本论文通过研究可以得知,早期河西走廊东部裕固族音乐多以歌颂游牧生活内容为主,有丰富的情感表达,音乐中呈现出游牧民族特有的淡淡忧伤感,同时部分民歌与蒙古族民歌中呈现的高亢悠扬、热情欢快音乐风格有相似之处,这也从音乐现象层面间接呈现出其与蒙古之间的族渊源关系。
河西走廊东部裕固族属于人口较少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本民族文字已经失传,但是河西走廊东部裕固族游牧文化背景下的音乐现象在今日依然有所传承,正是通过音乐文化的传承才间接促进了东部裕固族语言的留存,也正是因为游牧文化的背景,才使得东部裕固族文化生态及得以延续,口头文学得以留存至今。
在全新的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发展是大趋势,面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交流融合日益频繁,世界发展一体化等全新的格局,变是永恒的话题,不变是暂时的过程,东部裕固族如今以从游牧生活转变为了定牧生活,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歌曲失去了演唱的场所,在这样的全新历史发展进程中,如何对游牧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音乐现象进行更好地传承是需要学界共同思考探索的课题,也许建立东部裕固族音乐文化数据库将是当务之急。
注释:
①《撒里畏兀的历史发展》.东洋文库研究部论文集44号第17页.
②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概况[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4.35.
③杜亚雄.中国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述(修订版).[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4.
④贺卫光.裕固族婚俗中的“道尔朗”的民族学透视[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5:4.
⑤贺卫光.裕固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⑥《明史》卷三百三十、西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