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推动山西沿黄地区高质量发展

2021-10-11卢庆华

三晋基层治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国家战略生态保护黄河流域

卢庆华

〔摘要〕近年来,山西作为黄河中游省份,具有生态环境好转、水安全形势稳定、转型发展入轨和文化绚烂多彩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本底脆弱、水资源总量和保障能力不足、高质量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面对国家重大战略历史机遇,山西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聚焦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建设防洪减灾体系、提高资源承载能力和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等重点领域工作,肩负起“转型发展蹚新路”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转型发展;国家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8442(2021)04-0010-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怀着对母亲河的赤子之情,多次赴黄河沿线考察调研,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提出明确要求,为各地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明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的重大国家战略〔1〕。2020年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为沿黄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引。作为沿黄省份,山西要坚决扛起落实国家战略的政治责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找准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的定位,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奋力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展现山西担当、打造山西样板、蹚出转型发展新路。

一、找准在重大战略中的自身优势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黄河山西段总长965公里,接近黄河全长的五分之一。黄河在山西境内流经忻州、吕梁、临汾、运城等4市19县,流域面积9.7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2.2%。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持续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统筹水资源综合利用,着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传承发扬黄河文化,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生态环境全面好转

近年来,山西省重点围绕吕梁山生态脆弱区、重要水源地、通道沿线等重点区域,高标准大规模实施荒山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和淤地坝修筑等水土保持工程,不断筑牢生态屏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沿黄19县共完成造林666万亩,建成自然保护地21处,总面积16.83万公顷,实施退耕还林226万亩,占全省总任务的63%,沿黄地区林草覆盖率超过60%。截至2020年底,黄河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8万平方公里,治理度达到70%,向黄河年输沙量由上世纪末的1.2亿吨减少到1700万吨,省内干支流沿线蓄水保土能力显著增强。开展汾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大力实施治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五策并举”,使汾河入黄水质全面退出劣V类。持续开展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实施沿黄4市6.9万户、20.1万人的搬迁安置,矿区生态逐步修复。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深入推进,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3.18%,首次超过全国同期平均水平〔2〕。

(二)水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黄河山西段主要包括大北干流、小北干流、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库区段等。流域面积较大的主要支流有汾河、三川河、昕水河、涑水河等,其中,汾河是山西第一大河、黄河第二大支流。当前,全省河道安全和水资源保障能力保持整体稳定。在保障河道安全方面,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按照“一河(湖)一策”,解决河流径流减少、滩区人为侵占、非法采砂、堤防年久失修等突出问题;全面实施“七河”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开展生态调水,退耕还湿,增加地表水资源量,恢复和增加蓄滞洪区、湿地、人工湖泊。在水资源保障能力方面,优化全域水资源配置,全省确立省、市、县三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明确各地用水权益;中部引黄总干线全面贯通,小浪底引黄工程实现向涑水河补水,东山供水隧洞工程全部贯通,辛安泉供水工程稳定达效,与“八七”分水方案相协调的山西大水网供水工程体系基本形成;9市51个县(市、区)县域小水网规划完成批复,小水网工程建设陆续启动,横跨太行、吕梁、太岳、中条,连通六河、纵贯南北的供水网络初具雏形。

(三)转型发展态势强劲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近年来始终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转型入轨呈现强劲态势。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以信创、大数据、半导体、光机电、光伏、特种金属材料、碳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通用航空、煤机智能制造、先进轨道交通、现代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14大标志性引领性产业集群为牵引,大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三大产业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相互嫁接,推进煤—电—铝(镁)—材一体化改革试点,开展吕梁兴县铝循环产业园区局域电网运营试点,发展差异化、高端化煤基化工产业。大力优化能源结构,稳步推进风电基地和光伏领跑技术基地建设,推进煤层气增储上产。

(四)文化资源绚烂多彩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古文明影响深远,三晋文化作为黄河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全省共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古建筑18418处,国家级非遗代表名錄项目116项,保护单位168个。近年来,山西将黄河旅游开发纳入省级战略,对黄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进行全面部署,印发《山西省黄河板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发展全省域全域旅游的指导意见》。大力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大力传承弘扬根祖文化、黄土民俗文化、移民文化、红色文化、关公文化,利用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山西中国旅游年等重要活动,通过内地游学联盟、沿黄城市旅游产业联盟、精品舞台剧目展演、非遗展示等方式,积极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培育具有产业带动力和文化影响力的示范项目,加强黄河非遗文化传承。

二、明确在重大战略中的发展方向

黄河干流山西段占黄河干流河道总长度的17.6%,占中游河道总长的80%。山西黄河流域11市86县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12.2%,占中游流域总面积的28%。省内黄河流域年平均水资源量占全流域的10.5%,水土流失面积3.7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62%,占全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4.4%,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同时山西也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更是发展和保护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因此必须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一)坚持生态优先,推进黄河流域综合治理

山西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目前,全省黄河流域仍有水土流失面积3.66万平方公里未进行过治理,如吕梁市西山9县(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78.1%,全省水土流失治理历史欠账多,治理难度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两山”理念深入人心,沿黄地区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更加迫切,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山西视察,都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采取超常举措,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山西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抓好生态修复、退耕还林还草、采煤沉陷区治理等重大举措,实施国土绿化彩化财化行动,实现了从以往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改变黄河流域生态脆弱的状况。

(二)坚持量水而行,推进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山西境内黄河流域“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处理黄河泥沙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大量的泥沙淤积河床、水库、威胁防洪工程。同时,山西也是黄河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之一,目前全省人均供水量205m3,仅有全国平均值的46%,既存在水资源短缺、水利工程建设不足问题,又存在用水方式粗放、水资源配置能力不足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严格按照“八七”分水方案合理安排水利工程布局,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与“八七”分水方案相协调的山西大水网供水工程体系,有效支撑了山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地区万元GDP用水量持续下降,但工农业用水效率仍显著低于山东、河南等省,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山西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聚焦建设御灾体系、降低水患风险,提升配置能力、保障用水安全,转变用水方式、增强发展后劲,建设一批水利基础设施,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和深度节水控水行动,为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水支撑”。

三、抓好落实重大战略的重点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为了全面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山西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和山西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保护、水安全建设、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等领域,统筹推进,久久为功,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山西应有的努力和贡献,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一)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抓好生态环境治理修复

山西处于黄河中游,是国家生态安全布局黄土高原—川滇生态修复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增强生态保护修复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加快生态保护和修复。一是抓好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交通基础设施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等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力争每年完成367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到2030年,全省水土保持率达到67.3%,全面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和动态监测,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二是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以修复黄河沿岸林草生态系统为重点,科学布局实施林草生态建设工程,北部以营造水土保持林和防风固沙林为主,中部以营造水土保持林为主,南部以营造水土保持林和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为主,加大对沿黄区域政策、资金、任务支持力度,每年完成营造林100万亩以上,力争到2025年实现区域内宜林荒山基本绿化。三是加快矿区综合整治。在全流域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和地质灾害防治,深化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加快推进沿黄四市采煤沉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生态恢复、产业发展等工作,力争将山西“两山”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提升为国家工程,納入全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规划。四是推进“七河”流域生态修复。围绕干流、重要支流和一般支流分类开展生态修复与治理和生态景观工程建设,实施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京津冀上游地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黄河中游(山西)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一批示范引领工程,围绕“水量丰起来”,继续实施汾河、桑干河生态补水工作,改善“七河”干流水质。

(二)牢记黄河安澜使命,建立健全防洪减灾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虽然黄河断流问题日趋严重,但黄河洪水灾害仍是流域的最大威胁。”〔1〕山西位于黄河中游,要统筹推进堤防加固、河道整治、滩区治理工作,全面提升防洪能力,保障黄河长久安澜。一是全面加强堤防建设。加强病险防洪工程的除险加固工作,保证大型河流主要河段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至100年一遇,重点中小河流主要河段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至20年一遇;城市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以上,县级城市的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至50年一遇,使防洪工程体系抵御洪水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有效应对洪水带来的各种威胁。二是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充分重视和发挥水库工程拦蓄洪水、削减洪峰的作用,加大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河道防洪工程建设力度,加快灾害易发区山洪沟治理及逃避险工程建设,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增强防洪能力。三是加强防洪预警监测。建立健全灾前灾中灾后决策会商机制,强化水文气象预报、防洪工程调度、抗洪抢险与物资调配以及人员疏散等应急预案,加强对雨情、水情、工情、社情等信息的监测预报,提高防汛信息共享度和防汛应急响应度,实现与各级防汛指挥部互联互通,提升全省黄河防汛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

(三)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承载能力

充分发挥水资源支撑社会经济系统及维系生态系统的基础性与战略性作用,不断提升水资源配置能力和水平,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一是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保障城乡居民用水。以国家水网建设为契机,积极谋划和开展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实施万家寨引黄扩机二期工程、滹沱河连通及龙华口调水工程、天阳盆地地下水置换工程、大水网配套工程;谋划太原都市圈供水工程、潇河产业园区及农谷供水工程、汾河上游连通工程;配合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员会加快推进古贤水利枢纽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推进汾河下游、桑干河流域、吕梁山区域、滹沱河流域、漳河流域、沁丹河流域、涑水河流域等流域形成集约化的十大供水保障体系,完善全省市域主体功能区的重要城市、重要产业基地和粮食主产区水支撑体系,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城市水务一体化,巩固提升全省域供水保障能力、应急供水能力、水资源调配能力,为全省经济转型发展提供用水保障。二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对全省重点取用水户实施精确计量,对全省六大盆地地下水、重点岩溶大泉和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实施水位、水质自动监测。强化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推进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建设。重点在粮食主产区、优势农产品种植区、特色经济作物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特别是在水资源紧缺、地下水严重超采、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力推进农业节水,优先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三是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实现水资源效益最大化。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建立节水协调工作机制、节水指标控制管理体系、计划用水管理制度及分类科学、动态管理的节水标准定额体系。开展节水达标县建设,树立节水先进典型,提升社会节水意识,倒逼生产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坚定转型信念,推进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要坚持把转型发展作为山西经济发展需要深入思考和突破的重大课题,真正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3〕。山西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机遇,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做法,抢抓发展第一要务,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是立足自身优势,发展传统产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标准推进晋中国家农高区建设,支持山西农谷加快谷城院一体、产学研贯通,推进提高山西农业科技水平;精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突出优势杂粮、有机旱作农业、功能农业(食品)三大特色农业,着力构建农产品加工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强化品牌建设,打响“山西清香白酒”“山西陈醋”“山西药茶”等公共品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优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重要抓手,把握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制造新趋势,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重点打造光伏、碳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特种金属材料、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煤机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现代生物医药和大健康、通用航空、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大力推动“智能+技改”,发展一批工业4.0和数字化工厂示范项目,推进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设立煤矿智能化改造试点、绿色开采技术试点、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试点,促进陆上非常规天然气增储上产,推动风光发电平价上网,健全能源商品现货交易,开展煤层气交易,探索形成市场认可的基准价格。

二是发挥区位优势,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要主动融入和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推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蒙晋冀(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区域合作,抓好集大原、雄忻高铁项目前期推进;统筹优化黄河流域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实施黄河老牛湾至龙口段航运建设、黄河小浪底库区老鸦石至三门峡库区航运建设等重大工程建设。借助黄河经济协作区省区负责人联席会议、青洽会、兰洽会、亚欧博览会等平台,加强与沿黄地区交流合作,共同召开投资推介活动,为企业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紧抓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政策机遇,深化省际交流,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三是聚焦创新驱动,培育新增长动能。以“111”“1331”“136”工程为牵引,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按照应用导向要求,结合黄河流域产业特点,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加快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产业链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支持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创建国家级或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高水平推进智创城建设,引入国内一流双创运营团队,加速吸引领军企业、头部企业等高端双创资源,打造创新生态小气候;深化产教融合,支持太原、晋中、临汾、运城、吕梁、晋城等市开展产教融合试点,争取列入国家级试点。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完善创新政策支撑,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推动规上企业研发机构研发活动全覆盖。发挥国企先导性和功能性作用,构建“创新资源导入+科技产业园区+金融服务+上市平台+产业集群”五位一体创新发展模式,完善研发投入视同利润的考核机制,推动国企成为创新发展的旗舰劲旅;建立民营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帮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完善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措施,探索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制度。省市财政联动设立科技风险准备金池,对金融机构开展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和知识产权质押投融资业务发生的损失,给予风险补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20):1.

〔2〕林武.自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民行动共建美丽山西〔N〕.山西日报,2021-06-05(01).

〔3〕楼阳生.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J〕.前进,2020(06):12-15.

责任编辑燕斌斌

猜你喜欢

国家战略生态保护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
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成立
文化产业发展:国家战略新境界
贵阳生态保护法庭的成立与发展
沈阳卧龙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战略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协同研究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黄河流域农田土壤有机氯农药残留污染特征研究
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