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陪伴 智慧沟通 幸福成长
2021-10-11尹晶娣
尹晶娣
【摘 要】亲子陪伴和沟通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石。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沟通与陪伴策略。身为家长,应该多找点时间、多找点空间,常回家陪陪孩子,让孩子在我们的用心陪伴和智慧沟通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陪伴 沟通 成长
亲子陪伴和沟通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石,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沟通与陪伴策略。作为家长,该如何做到用心陪伴、智慧沟通呢? 笔者基于班主任工作经验,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父母是孩子最信赖的人,当他们取得成绩、得到奖励、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最希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和鼓励。不少孩子表面上看起来什么都不缺,可他们忧郁的眼神里是满满的孤独,这是因为他们缺少了父母的陪伴,缺少父母精神上的关爱。而一个缺爱的孩子,内心怎么能快乐、敞亮呢?家庭教育中缺失了陪伴,就像鱼儿离开了水,生命将被搁浅。当下工作压力大,父母把很多的时间放在了工作上,留给自己孩子的又有多少呢?
笔者班上就有个学生,父母离异后,母亲重组家庭,父亲又去了外地打工,把两个十多岁的男孩丢给爷爷奶奶照顾,而爷爷奶奶已经年过七旬,说一口家乡话,笔者和他们很难交流。这个学生常常上午第一节课就打瞌睡,学习状态每况愈下。笔者估计应该是晚上打游戏或者看电视太晚,严重缺乏睡眠所致。其实,笔者打心里很同情这个学生,没有母爱、父爱又缺位,孩子得不到温暖和关爱。笔者多次打电话和他爸爸沟通,希望他能回来陪伴孩子成长,至少孩子每天能和父亲见面,父亲也能看到孩子的成长。可是父亲说得最多的是“我要养家糊口,如果不出去挣钱,拿什么来养活这一家子?老师,你就多多体谅一点,孩子就拜托您了”。
还有一个女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笔者从来没有见过她父母,孩子跟着姥姥过,十岁成长礼那天,在笔者的一再要求下,父亲来参加了活动。本以为仪式结束后,他会跟老师聊几句,问问孩子的情况,听听老师对孩子的评价,看看父母能为孩子做点什么。可是,当笔者转身找他时,他已经离开学校了。后来笔者和孩子姥姥沟通,希望她爸爸妈妈加入我们班级群。孩子就要进入青春期,她的身体和心理都会有很大的变化,温饱已经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了。加入班级群,虽然不在孩子身边,但父母至少可以知道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在与孩子视频或者通话时也有更多的话题,从而让孩子知道,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还是关心她的成长,关注她的发展,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就在身边。
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可是在工作面前,陪伴似乎成了有些孩子的一件奢侈品。难怪有人感叹,我们的亲情正被我们的工作、社交等一点点地蚕食。
二、积极的语言是最好的鼓励
虽然处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沟通方式是有区别的,但只要使用积极的语言,就能让我们控制负面情绪,让学生在顺畅的沟通中获得认同感、尊重感、归属感、成就感。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给予积极正向的评价。那么,家长应如何与孩子用积极语言进行沟通交流?举个简单的例子:
本学期我们写了一篇作文“我的自画像”,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我是个高高瘦瘦的男生。可是……呜呜……我的左下巴有一胎记,有人说我吃巧克力粘到了左下巴,有人说我脸没洗干净,反正说啥的都有。我感到挺委屈,就去找奶奶,奶奶笑着说:“很多成功人士脸上不也有胎记吗?你这是与众不同的标志呀!”我听了奶奶的话既激动又惊讶。可我才开心了两分钟,妈妈就来说风凉话了:“你什么也不会,还想成功?想得美!”我刚刚好一点的心情被妈妈一句话又打入了谷底。
从文章来看,孩子的奶奶是比较善于沟通的,她知道如何用积极的语言让孙子认同自己,哪怕看起来不算美的胎记,孩子也悦纳自己,获得认同感、幸福感。而妈妈总喜欢打击孩子,觉得孩子什么也不会,还整天做白日梦。正是因为妈妈长期的负面语言,这个学生的确在各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学习能力、自理能力、沟通能力都有待提高。其实父母积极的语言对孩子是会起暗示作用的,当家长多用“你去试试,我很欣赏你,太佩服你了,你一定能做成的”这一类的积极语言与孩子愉悦地沟通,将会激发孩子的优势和潜能,孩子会越来越优秀。反之,则会越来越不自信。
三、以身作则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
尹建莉老师说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些父母总喜欢将自己的全部梦想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努力学习,自己却在一旁玩手机;要求孩子彬彬有礼,自己却对老人颐指气使;要求孩子诚实守信,自己却编出各种理由哄骗孩子;要求孩子宽容大度,自己却常常揪住孩子某个缺点进行指责……殊不知,以身作则才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方式。
我们班就有这样一个家庭。
有一次因为孩子边做作业边玩手机,妈妈要检查作业孩子不让,发生了争执。第二天妈妈气得没叫她起床,早晨8:10打电话给笔者述说事情的经过,笔者知道她不仅在告诉自己原委,也在向自己求助。笔者和这个学生相处三年,了解她的个性:桀骜不驯,蛮不讲理。其实这个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她的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她爸妈四十多岁才有了这个孩子,全家人把她看成宝贝。说“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一点儿也不夸张,脾气就这样一天天见长。上了小学后,笔者发现这孩子戾气很重,稍不满意就甩脸子、发脾气,甚至骂老师和同学。为此笔者经常找她的家长交流,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妈妈坦言自己也是一个不容易控制情绪的人,一遇到问题就发脾气,和女儿比“声音大”。这样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加深了矛盾,孩子有样学样。笔者劝妈妈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当起冲突时,可以缓一缓,到房间冷静冷静,等彼此心情平复了,再进行对话,而不是企图用声音和气势压倒孩子。这样效果会好得多。
著名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说过,3~5岁是孩子性格塑造的重要时期,要在这个时期抓紧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性格训练,如果处理得好,等到孩子青春期的时候就容易度过,否则就会有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出现。很显然,他们错过了这个教育的好时机,小时候就把孩子当宝贝惯着,没有注重孩子的性格塑造,现在全家天天被孩子弄得不得安宁。笔者建议妈妈,召开一次家庭会议,对目前一家人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约法三章。当然家长和孩子要一起做到,而不是仅仅针对孩子。
家长听了笔者的建议后,果然与孩子签订“君子协议”。一年后,笔者欣喜地看到这个学生变得温和多了,不再轻易发脾气,用她的话说:“现在爸妈特别真诚有耐心,不朝我大吼大叫,我得到前所未有的安全感,自尊心也得到了保护。”
四、书信是最能表达心声的方式
孩子与父母有隔阂有冲突,往往口头交流不容易畅通进行,有时父母会觉得无从下手。这时候可以尝试书面沟通,通过书信、微信等方式,更利于亲子之间的情感表达和理性沟通。
去年,我校开展了“请放下手机,让我们真正在一起”的活动,孩子和父母利用书信表达了对对方的爱,同时也说出了平时不好意思或者不敢说的话,读来让人感动不已。一些写得好的书信,笔者还和其他家长做了分享:
周日的家长会,妈妈收到了你的第一封家书,看在眼里,暖在心里,感动在心里。我亲爱的儿子!今晚,在你熟睡之际妈妈写这封信给你,也是自你出生以来妈妈正式给你写的第一封信。妈妈答应你以后也不玩手机,我会好好保护眼睛看你长大,陪你读书陪你看世界,我们一同成长,长情陪伴。
“熊二”是爸爸给你起的名字,“熊大”是你给爸爸起的名字,“翠花”是爸爸和你为我起的名字。我们三人经常就这样称呼着,我们享受这样的称呼,想让彼此感受到爱。可是,我们在爱你的同时有时又因为方法不当伤害到你,妈妈要对你说:熊二,对不起!你渐渐长大,进入小学要学各种本领,妈妈对你各方面要求提高,管教也愈加严格,我们相亲相爱有时又“相爱相杀”。我们希望将你这棵树苗培育成参天大树,所以我们施肥杀虫、修枝剪叶。希望儿子你能理解我们的用心,原谅妈妈的易怒脾气,妈妈会努力学习做一个更好的妈妈,做一个更温柔的“翠花”。
一封封家书,情真意切,字里行间都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期望,都是孩子对父母的情。所以如果感觉亲子间沟通不顺畅时,父母可以尝试和孩子用书信交流互动,有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是稚嫩的、脆弱的,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而不是用物质去满足。精神的貧瘠远远比物质的匮乏更可怕。“输掉的人生可以东山再起,输掉的亲情,才是人生难以逆转的败笔。”的确,孩子的人生什么都可以缺席,唯独爱不能缺席,唯独“陪伴”与“沟通”不能缺席。一个缺爱的人生,很难有明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