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教材小古文激趣教学法刍议

2021-10-11皇甫静静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小古文仿写朗读

皇甫静静

【摘 要】传统文言文教学中,常常以“应试”为目的,大多采用死记硬背注释,逐字逐句翻译的方式,因此被认为佶屈聱牙、晦涩难懂。小古文教学应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本文从虚化词意、多层朗读、大胆仿写三个角度入手激发学生的小古文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古文 兴趣 释义 朗读 仿写

文言文是赓续记录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承载着华夏民族最纯粹的文化精髓,特别是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狂飙突进的当下,教导中国青少年一代学习了解文言文尤为必要。自2017年9月起,全国中小学语文开始统一使用统编版教材。较之其他版本,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占比大幅提升,学生的认知难度和教师的授课难度也大幅增加。文言文之所以被认为佶屈聱牙、晦涩难懂,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文言文繁杂的语法句式、古今异义词以及“之、其、而、也”等虚词难以掌握所致。为适应小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统编版语文教材所选择的文言文大多为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易懂、故事型较强的文言文,因此也被称为“小古文”。基于上述特点,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小古文教学重点应放在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上。

一、不求甚解,感古文之“异趣”

小古文相对学生平素学习的课文而言,其形式显得特别且韵味十足。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逐步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别样趣味。然而在小古文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忽略这一点,在不经意间走入这样一个误区——过度挖掘小古文的形式、竭力解词析句,这使得小古文的教学变成一个近乎呆板的语法教学课程。晦涩的语法、机械的解析,使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这与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对母语的审美诉求背道而驰。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妨换种方式,从整体感悟入手,虚化字词句的解释,感知小古文别样的趣味。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古文之趣需遵循以下原则。

1.对照注释

小学阶段的小古文大多以学生较为熟悉的故事为主,内容较为浅显,配上文旁注释,学生大多能整体感知其内容。因此,在疏通文义上我们不提倡教师板书解释,逐字逐句落实,而应尝试着组织学生充分对照文本注释去理解文章内容。课本中的古文注释均经由专家细细斟酌,皆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因此,在理解文本方面没必要舍近求远。

2.猜测印证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小古文的教学课堂也应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语文能力的培养。如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对照注释的基础上感知课文,再通过圈画的方式,将文中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根据学生圈画的结果,笔者发现较多学生对理解文中的“东游”一词存在困难。于是便采用组内交流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以及结合上下文的方式大胆猜测并推理印证。学生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认为孔子既是大学者,便不会浪费时间去游山玩水,因此将“游”与当下学生的“社会实践”一词联系起来,认为这里是在“游中学”。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结合自己的经验将这个词语的意思解释得很精准。这种“猜测印证”的方法更有层层推理的趣味,学生的思维逻辑性也得到相应的提高,比起“灌输”式的死记硬背更加有趣,也更具有生命力。

3.文从字顺

传统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常常为了应试,让学生死记硬背注释,逐字逐句去翻译课文,甚至渗透一些“古今异义”“特殊句式”“虚词”等概念的形式,使学生觉得文言文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生硬地让学生去翻译课文则会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多了一步“转化”的过程,从而使理解低效化、无趣化。笔者认为,虽然小古文与我们相距遥远,但是对于小古文的学习应该是在理解内化的基础上直接表达,而非生硬翻译。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秉着“文从字顺”的原则,即觉得怎么通顺便怎么说。学生能够用自己习惯的说话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自然就会觉得轻松。“文从字顺”的原则给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权,使得他们能用自己的阅读习惯去理解古文。

当然,这样的构想只是教学设计的一隅,教师在对字词句的理解上要始终坚持以“趣”为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习惯去理解,还给学生释义的主动权,让学生释义过程轻松自在。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母语文化的魅力,还能使学生对小古文的学习由“混”到“清”,从而更好地掌握小古文的精髓。

二、多层朗读,品古文之“雅趣”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对于白话文而言,小古文的语言质朴凝练,且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要想使学生较快地熟知文本、感知韵味,熟读便是一条捷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情境阅读中走进文本世界,与文本人物有效对话。

如《两小儿辩日》,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就是两个小儿辩论的内容,为了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情景再现,教师可以采用指名读、同桌分角色朗读、情境辩读、小组演读等多种形式。学生在不同的朗读形式中不断感知文本,享受朗读的快乐,感受小古文的韵律。在教学中,最精彩的朗读形式就是采用情境辩读的形式,让学生深入体会这个“辩”的过程,再通过教师指导以及师生合作,让学生慢慢领悟到语速的加快、肢体动作的辅助等,可以将辩论的情感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学生由“读”到“演”,情绪高涨,兴趣大增,小古文的“雅趣”也在他们的语速、动作、表情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此外,对于学生较为熟悉的故事类型,教师还可以采用对比阅读的形式,让学生在对比中感知文白不同的形式,从而感知小古文的趣味。如我校黄老师在教学三年级小古文《守株待兔》时,就从学生已知的“守株待兔”的故事导入,在学生初次接触小古文时便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当然,对于其他类型的小古文,教师还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及其特点,采用咏读、唱读、韵读、变奏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小古文高雅的意趣。

三、由读到写,悟古文之“情趣”

学习小古文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由阅读到理解,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进行发散性创作。小古文在内容上较为短浅,整體理解难度不大,同时有趣的语言形式常常也让学生忍俊不禁,对创作跃跃欲试。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文本中的留白,寻找一个较好的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仿写,甚至改写。学生虽然对古文接触不多,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去模仿,通过不断的积累学生便可“大展拳脚”。在对学生的作品评价上,教师应以鼓励为主,虽有些句子存在一些语法错误,但学生会被小古文特殊的形式所感染,乐在其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种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会逐渐爱上文言文,积累多了,所谓的“语法问题”也会迎刃而解。通过仿写和改写的方式,学生积极参与故事的设计,展现自己的文化积累,主动性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在课堂上学生用青涩的文笔表达着他们的理解,课后也热衷于古文学习,不仅主动学习《论语》等国学经典,甚至还会动笔尝试古文仿写。以下为一学生学完《琵琶行》后感触颇深,为长安女写诗做的序:

己亥年春初,吾偶遇香山居士之《琵琶行》,长安女身世之悲恸天,不由心生悲悯。感慨之余,亦尝想其女也。孤身飘零,辗转数地,居无定所而不能如常也。久而久之,乃作诗一首。命此二百五十二言,曰《长安女》。

虽然文达不到炳炳烺烺的境界,也有不少聱牙之处,但可见学生的小古文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了,他们乐于用这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因此,小古文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字词句的分析,更应留有足够的空白让学生尝试动笔,充分感悟小古文的“情趣”,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总之,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有责任基于学生兴趣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趣”中去感受中国传统经典魅力四射的文化精髓,让学生在古文的韵律文化中乐游,不断汲取营养、拔节生长。

【参考文献】

[1]刘成琴.统编教材中小古文朗读技法的几点尝试[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9(2).

[2]瞿德良.学好经典文言 提升文化品位[J].小学语文教学,2008(8).

猜你喜欢

小古文仿写朗读
多维诵读有效感知与积累小古文探究
怎样引导小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挖掘阅读教材, 实践英语仿写
探究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
对小古文教学的探索
小古文,打亮学生一生受用的中国文化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