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趣”为引,提升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2021-10-11束敏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文言文学习兴趣

束敏

【摘 要】语文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文言文教学,小学生初探文言文,最重要的是激发其学习兴趣与乐趣,引导他们爱读文言、乐学文言,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本文从“趣”入手,从知识迁移、多样诵读、故事讲述、提升思辨、课外探究五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小学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文言文 学习兴趣 韵律美

孔子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言文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精神财富,尤其是优秀的文言作品更是蕴含宝贵的文化精髓。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编排了文言文,旨在引领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文言文题材的学习对高年段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更不用说对中年段的学生了。很多学生因为对文言文的意思理解感到困难而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在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时,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教学时应该以读为主,读中悟理、读中悟情。同时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并培养语文素养。如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这是统编版教材的第四篇短篇文言文,通过前面三篇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和技巧。在学生能够自己掌握基本学习方式的前提下,如果教师采用机械的教学方法,那就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今后学生再遇到文言文,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笔者对这一篇文言文的教学设计做了一个较大的变革。

一、联系旧知,激发学趣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反复温习可以得出新的知识。那么,我们在学习新的知识时,不妨也引导学生通过联系旧知来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的内容,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王戎不取道旁李》讲述的是一个因“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而不摘李子的聪明智慧小儿的故事。在学习本课之前,回顾三年级上册我们学习的第一篇《司马光》文言文,讲述的也是一个“砸瓮救友”的聪明小孩,这时教师可以以司马光的故事作为导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文言文表达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之乎者也”。《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章中“之”字出现了三次,回顾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之”这个虚词的常见用法。在《司马光》一文中出现的“光持石击瓮破之”,此处理解为代词;《精卫填海》一文中出现的“炎帝之少女”“西山之木石”,这里的“之”应理解为“的”。那么对这篇文章中的三处“之”学生很快就能自己尝试说出意思,从而理解句意。理解句意后再读一读这三句话,更能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味。除了通过朗读感受文言文的味道,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学习古人说话的方式表达。因此,笔者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用“王戎真乃( )也”这样的句式夸一夸王戎。这样学生既能联系旧知学到新知,又学会了语言表达与运用。由此看来,在文言文教学中,有很多地方都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而自主学习新知,在降低文言文学习难度的同时,学生的学习興趣也被充分激发。

二、多样读书,诵出情趣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读起来十分有味道。各种形式的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还能促进学生想象力的提高和语感的培养。因此,教师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悟理、读中悟情。那么,具体应怎样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呢?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自由读读课文,把文章读通顺。在结合注释理解了文章内容之后,让学生再读课文,重点指导长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的停顿方式,大部分学生很快就能读出停顿、读出节奏。但仍有部分学生刻意停顿导致读起来一字一顿,割裂了句子的连贯性和韵味。要想读好文言文,除了要读出停顿节奏外,还要做到声断气不断,音断情不断,即所谓“声断气连、音断情连”。古人读书即是如此,于是笔者让学生学着古人读书的样子摇头晃脑地读一读文章,这样就更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味了。

读文言文还有一种读法叫回声读,也就是说有些句子在朗读的时候可以重复读一遍,第二遍读的时候声音轻柔一点,读出回声的感觉。这种新颖的朗读方式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此时教师可以先找一个小搭档示范读,再请一组学生代表读,最后全班男女搭配读,学生在这种新颖的读书过程中感受到新鲜有趣的读书方式,也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趣味,更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想象讲述,感悟生趣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通常都是篇幅短小、语言简练,但往往能给我们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因此,学完一篇文言文小故事,我们经常会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文言故事讲述出来。为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需求,这里可以给学生设计讲故事的阶梯:初级目标是结合书上注释,把故事完整地讲述出来,这也是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的目标;再加深一个难度,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故事生动有趣地讲出来,这就需要一定的能力了。

短短的几十个字,哪些地方可以给我们留下想象的空间呢?比如,《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一课中,诸儿争着跑过去摘树上的李子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学生可以想象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话描述。又如,众人摘下李子尝了尝,果然是苦的,这时他们会怎么说、怎么想呢?这也是学生可以想象描述的部分。最难的讲故事就是再加上肢体动作表演出来,这只有一小部分学习能力强、表现力强的学生能达到的标准。诸小儿是怎么争着跑过去抢的?王戎是怎么思考的?众人是如何摘李子尝一尝的?学生如果能一边生动讲述,一边加上动作表演那就更有趣了。在这个精彩又充满生活乐趣的讲故事活动中,学生潜移默化地爱上了文言文。

四、思辨行为,提升雅趣

小学生学习文言文,要注重培养其思辨习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互相探讨交流、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感悟文本内涵。

故事中的主人公王戎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这个问题不急于抛给学生,我们可以先从故事内容入手,面对满树的李子,诸小儿和王戎分别是怎么做的?学生很快能在文章中找到诸小儿是“竞走取之”,王戎“不动”,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动一个不动,教师引导学生将两种行为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王戎真的没动吗?此时,学生通过思考会说出王戎动了脑子,他在思考“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他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那么思考前先做什么呢?联系生活实际,我们都知道要先观察再思考。此时教师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思维,王戎观察到了什么,他看到了其他孩子没看到的东西,从而得出王戎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在这样一个人物行为对比思辨的环节中,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思维碰撞,顺其自然地体会到人物鲜明的形象。诸如此类的文言文教学,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物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思辨,学生思辨能力从而得到了提升。

五、课外探究,诱发妙趣

一篇文言文的学习,不能止于这篇课文,而应在立足文本的同时进行文本拓展,学是为了运用。根据文本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适当进行有效的课外拓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例如,《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课文中出现的一个“走”字是文言文中古今异义字。回顾三年级上册《守株待兔》中出现的“兔走触株”,学生很快就能想起来“走”在古文中应理解为“跑”,通过联系旧知的方法理解文意。这时,笔者向学生质疑,古人跑的时候用“走”这个字表达,那么古人走路又会用什么字表达呢?这时,笔者也不急于在课堂上给出答案,而是诱导学生课后借助学习工具自主探究。通过探究,学生将会发现古人不同的走路方式有不同的字来表达,比如快步走用“趋”,慢走用“行”,山中走用“跋”,水中走用“涉”,等等。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这些奥秘,再来和教师、同学一起分享他们的成果,那将更有趣,记得更牢。

《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选自《世说新语》,书中有许多名人小故事,其中五年级即将要学习的文言文小故事《杨氏之子》也出自这本书。在此笔者将这本书推荐给学生,课后学生可以从阅览室借阅,也可以自行购买阅读,这不仅诱发了学生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期待,也诱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变枯燥为有趣,化被动为主动,教师唯有如此教学,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打开文言文学习之窗,感受古文的音律美,也为今后更加有难度、深度的文言文学习开辟一条畅通的路径。

猜你喜欢

文言文学习兴趣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小学英语课堂气氛的教学策略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