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量增质”:学校教育的返本归真
2021-10-11宋晔曹琦飞
宋晔 曹琦飞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的竞争空前激烈。义务教育阶段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擔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的关键一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其关键在于“减”与“增”的动态变革。这不仅是量上的删减,更是质上的飞跃;是坚持人民至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具体体现;是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创新人才,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时代要求。
一、育人为本,回归教育本质
“双减”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回归教育本质。这要求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教育主阵地作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保驾护航。
(一)由偏重育才向立德树人目标回归
“双减”是学校教育目标的变革。当下学校的教育问题多在于办学短视化、功利化,注重语数外等“有用”知识的传授,重“才”轻“人”,中小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双减”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人文精神、健康人格的养成,旨在减轻学生过重负担,走出“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囚徒困境,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由校外培训机构向学校教育主阵地回归
“双减”是学校教育生态的变革。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校外培训机构是学校教育的补充。然而在升学“指挥棒”和应试教育环境下,“超纲教学”“提前教学”的校外培训机构成为实施学校教育的另一个主体。更有甚者,学校在职教师以收费目的举办各种补习班,强制学生补课。上述两者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负担和家庭负担,还违背了教育公平,把教育当成了“逐利的产业”。“双减”兼顾校内与校外,双向发力:校内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科学合理布置作业,开展课后服务;校外深化培训机构治理,全面规范培训行为。
(三)由培养“刷题机器”向培养创新型人才回归
“双减”是学校教育理念的变革。部分学校教育仍然坚持唯分数论,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成了“刷题机器”。“双减”立足时代需求,以个性化发展、多样化学习为导向,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后服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全面发展,遵循教育规律
学校的使命是通过培养人才实现的,背离了人的发展规律的学校教育影响社会发展步伐。学校要坚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的教育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杜绝超前教育强化身心发展,坚持循序渐进
学生的成长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学校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为学生设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过程。然而在“多学总没坏处”的观念下,部分学校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多学、超前学,如在课程设置上不断提高难度、加快进度,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过度输出”“满堂灌”。课程设置上的过度导致学生根基不牢,不能有效掌握基础知识;教师教学方法上的过度滋生学生“学靠教”“求喂养”的态度,使学生丧失好奇心和主动性。“双减”立足学生实际,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旨在将学生从超前教育中解救出来,还其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二)减少机械作业增加弹性作业,坚持因材施教
人具有个体差异性。作业只有满足学生差异性、多样化的需求时,才能发挥其育人功能。遗憾的是,教师不论学生学习能力高低、吸收知识快慢,布置相同的作业,导致学有余力的学生“吃不饱”,学有困难的学生“吃不了”。如此,不仅限制了学生发展,还影响了学校教育质量。“双减”针对个体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减少机械无效作业,增加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三)重视理论知识加强实践活动,坚持知行合一
人是生活着的人,生活的本质是实践。故而,学校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增加学生实践活动。“双减”立足实践育人,通过调整中小学活动结构,加强学生实践锻炼,期望培养能解决真问题、创造真成果的实践人才。
三、健全人格,追求教育真谛
学生人格的健全在于真善美的统一。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真理的欲望,还要引领学生向善、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实现真善美的统一。
(一)轻考试分数,引导学生求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人求真”是指学校教育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体现真、反映真、追求真。然而,在“分数至上”理念下,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和作业完成情况,忽视学生的求知过程,从而导致学生“虚学习”。甚至有些教师借“科学”之名,行“反智”之实,导致学生“假学习”。如此,不仅学生失去了质疑和反思能力,学校教育也失了真。“双减”以教学过程为抓手,由关注学习结果向关注学习过程转变,旨在激发学生求真意识,培养学生求真精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抑恶性竞争,引导学生向善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做真人”是指学校教育要塑造学生品格,培养学生做有德之人。然而,在“多考一分,超越千人”的环境下,教师按考试成绩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加剧学生之间的竞争。如此,学校培养的多是利己主义者。“双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由你争我夺向关爱他人转变,旨在打破学校恶性竞争局面,培育有慈悲之心、有良知善念的德行高尚之人。
(三)弃“有用教育”,引导学生寻美
学校教育的“有用性”不仅在于能够提高学生成绩,还在于能够充盈精神、丰富生命。然而,当下的学校教育只注重能够提高分数的“有用”课程而忽视那些“无用”的课程。因此,学生的生活被各种知识化的、超标超前的学科类培训班所充斥。他们忘记停下脚步、留意树木小草,忽略生活的美好,失却了基本的审美能力。“双减”以回归生活为落脚点,由“有用教育”向“无用教育”转变,旨在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让学生体会人生之美。
(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河南教育改革的经验与反思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8-JKGHZDZB-18。基金资助项目)
(宋晔系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曹琦飞系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