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养立意 长文“巧”教

2021-10-11魏皓洁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25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教学策略

魏皓洁

摘要: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长课文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时要树立单元整体意识,变“长”为“整”;基于学情搭建学习“支架”,化“长”为“易”;指导学生习得关联策略,由“长”生“联”;延展课堂学习内容,融“长”为“厚”。教师借助这些教学策略,可以降低长课文教学的难度,促使學生在学习过程中观照文本、发展思维,真正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拔节与生长。

关键词:长课文;教学策略;统编本教材;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9A-0076-05

核心素养立意下的语文教学,强调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以思维发展为核心,以个体关键能力的形成为取向[1]。这一要求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科素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综观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长课文的数量明显增多。长课文,对于学生来说,意味着内容深、难度大、耗时多[2]。如何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有效地开展长课文教学,落实素养目标,达成育人之效,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认真思索。下文结合若干课例,谈谈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长课文的教学策略。

一、重组单元秩序,落实整体教学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依据单元组织编排,单元内各选文之间具有层次性和关联性。因此,教师在设计长课文教学时,可尝试从单元整体出发,围绕单元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系统规划和整合设计,关联相关内容,形成学习合力,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发挥单元学习价值。

以六年级下册《好的故事》一课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选自鲁迅创作的散文诗集《野草》,反映了鲁迅先生虽身处黑暗现实却依旧向往光明美好未来的心路历程。就学生而言,这篇课文内容既长又难以理解。教师可将这一课置于整个单元的学习中,以“走近鲁迅”为主题,从“鲁迅的文章”“鲁迅的精神”“别人眼中的鲁迅”等方面切入,在整体感知单元内容后,进入课文的学习。教学时,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借助查阅的资料,深入了解鲁迅;抓住“乌桕与新禾”“丛树和枯树”“塔、伽蓝与茅屋”等看似矛盾、不相匹配的事物,体会梦境的繁杂斑驳、变幻无常,进而走近鲁迅先生的梦境;结合当时严峻的现实境况,关联作品的写作背景、课后的阅读链接,体会课文“象征”手法的运用;围绕本课特别的“圆形”结构,联系叶圣陶的《荷花》、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文章,感悟课文表达手法对人物心境的烘托。在设计本课的课后作业时,结合“查阅作者的资料”“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阅读别人的评价”等上课时习得的“专人”阅读方法,学习本单元的其他课文,从而将“这一篇”与“其他篇”连贯起来。

素养立意下的教学设计单位须从“知识点”走向“单元”[3]。单元整体的设计与建构应考虑学习内容的整合性、学习主题的涵盖性和学习情境的开放性。《好的故事》一课的教学从单元整体的视角出发,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整合课时学习内容,提炼核心学习目标,并巧妙地转化为具体可行的学习任务,一步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要点,把“教”落在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点”上,增加课堂教学的饱和度,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巧搭学习“支架”,降低学习难度

“支架”一词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依据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提出的[4]。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搭建“向上攀爬”的“支架”,能够助力学生自主、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长课文的学习更需要学习支架的辅助与推进。教师教学时应巧妙搭建学习支架,促使学生在学习时能整体观照文本,精选学习内容,串联关键语句,达成对文本的理解与建构。

以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课的教学为例。《牛郎织女》讲述的是一个经典的民间故事,课文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篇幅较长。这一课重点要求学生习得的语文要素是“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创造性复述”要求学生具备编创能力,能结合故事内容进行个性化想象与表达。教学时搭建好一级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阶梯,能帮助学生借助“阶梯”学习支架,将长课文“变短”“打薄”。层层提升“复述”的要求,激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引导学生在积累语言、表达运用的过程中理解内化,提升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尝试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绘制人物关系图,理清人物脉络

《牛郎织女》一课人物错综复杂,除了主人公牛郎和织女以外,还出现了其他一些与主人公密切相关的人物,如:老牛、哥哥、嫂子、王母娘娘、众仙女等等。在复述课文之前,首先引导学生绘制人物关系图(如图1),厘清人物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复述奠定基础。

(二)完成故事内容图,梳理情节内容

人物关系厘清之后,学生要开始梳理故事的主要情节,展开复述。教师出示带有提示语言的故事情节图(如图2),构建与文本内容相适宜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认真填写图中空缺内容,进而走近故事,梳理情节,大大降低了复述的难度,促使学生在复述时更加有序,更有条理。

(三)借助丰富想象力,增补故事情节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因此,仅仅简单地复述故事情节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加入学生的想象,增补一些内容,促使学生在复述时既能抓住故事的精髓,又能适时补充自己的创造与联想。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增补情节内容时,可以针对故事的某些情节进行提示(见表1),指导学生充分展开情节,发挥自己的想象,补充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学生在进行创造性复述时就会呈现出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样态,既有效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又落实了语言的迁移与运用。

长课文的教学更需要学习支架的助力,教师教学时需要为学生提供理念与观点落地的工具、模型和脚手架。在教学《牛郎织女》这一课时,围绕设计的三级学习支架,在层层推进的过程中,学生由一开始的生疏断续到后来的熟练连贯,直至最后能富有创造性地、生动有趣地复述完整的故事,其间经历了一个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转化的过程。这种层级性的设计契合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激活了学生的言语创造力,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教学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