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赋能型”管理者

2021-10-11李勤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25期

摘要:赋能,赋予“能量”与“能力”之谓也。学校秉持“人”“暖”“林”三字管理秘诀,从生态、生机、生长三方面着力,通过文化愿景培塑、机制平台优化、课题项目卷入等路径,实施“赋能型”管理,将为学校教育、师生发展赢来更多生机。

关键词:文化赋能;愿景赋能;自我赋能;赋能他人;项目赋能;科研赋能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9A-0037-03

赋能,赋予“能量”与“能力”之谓也。能量,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实则有迹可循:它藏在学校的文化、习惯、结构、机制、工作的流程里,藏在校园的空间与功能布局、美的场景营造、学习型组织、研究型团队的建设里,藏在精神充电、愉悦关系、减少无效会议、无效讲授、无效制度、无效活动等行动细节里。

如何关注积极能量场营建、学会认知唤醒、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实施正向引领?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洛小)的管理团队,以“人、暖、林”三字为管理要义和追求,即每一位管理者,心中装着“人”,人是管理的最高目的;践行一个“暖”字,管理即服务、激活、赋能与托举,让人暖心,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成事+成人”;管理工作,如同打造一片“生命的林子”,在这片林子中,“树与林同在”,既有“树”的各美其美,又有“树与树”之间的成人之美,更有“树与林”之间的美美与共、彼此成就。具体而言,我们从营建生态、注入生机、促进生长三大方面,实施“赋能型”管理。

一、文化赋能、愿景赋能——营建学校文化生态

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学校文化,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一旦形成,又反过来塑造每一个成员。

百年洛小,坚定地将贤达文化(启发心智、引导向善为“贤”;顺应规律、随化至贤为“达”)作为立校哲学,贤达文化的承袭与核心是贤人,贤达文化的精神是流动与进化,贤达文化的时代土壤是现代奋进精神,贤达文化的未来在于以贤育贤,不断传续。办学哲学清晰后,我们进一步从办学定位、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等多个维度,开展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多回合的深入追问、探讨,形成了学校文化的理念系统架构。学校以“随化至贤”为校训,以“聚贤成社,洛泽童年”为核心表达,遵循“教以贤、学以达”的办学理念,厚植“惟真·乐教·率导·养才”之教风、培塑“从善·博学·笃行·成才”之学风,全力以赴办一所随化育贤、协力共达的百年名校,聚贤能之人,育未来人才,培养“精气日足、德才渐进”的尚贤少年。

贤达文化及办学愿景的确立,使洛小师生拥有了共同的“瞭望方向”,它有形无形地渗透于学校的物型环境和标志性活动之中。校门口,不锈钢大型雕塑发出热情的“世纪之邀”,“随化至贤”校训印章无声地传递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操场上,“身心舒展、精神明亮、智慧颖悟、人格站立”的标语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教学区,内容丰富的“校史连廊”诉说着百年洛小自强不息、蓬勃发展的创造史;“阅读长廊”感召着莘莘学子徜徉书海,在书香中浸润童年、充盈生命;“津梁桥”在默默诉说躬耕实践、甘为人梯、教人渡人的快乐;“惠风小道”“日知亭”“书山有路”等学习场景体现了互动、体验和展示的学习理念。学生在“优谷朗读亭”内诵读诗文、提升情怀,在“运河文化长廊”中探寻文脉、砥砺品格,在科技长廊学习社区中实践探索、求知创新……

如果说,环境的力量在于“濡染”,那么,制度及行动的力量则在于“塑型”。我们出台“尚贤教师”“尚贤少年”修养守则、培养方案,开展“尚贤少年”“尚贤教师”“尚贤组室”年度评比、表彰活动,推进“探索者讲堂”“崇文尚贤·沐浴书香”系列读书活动,开展尚贤少年探运河、尚贤少年说校史、尚贤少年“诵读学传”等活动,使学校文化入耳、入脑、入心,最终以一种集体意识和行动方式弥漫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之中。

二、自我赋能、赋能他人——为学校管理注入生机

学校管理的目的,是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管理的全部努力,是为了激发每一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管理工作要源源不断焕发出生机,离不开培养一支既能“自我赋能”又能“赋能他人”的中层管理队伍。

中层队伍的“自我赋能”,重在葆有旺盛的学习力,通过持续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更新思维模式,优化管理素养,升级“操作系统”,不断提升教育专业影响力;同时,以各自的条线分管工作为“岗位练兵场”,不断修炼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反思力、策划力和创新力。我们开展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做赋能型管理者”等系列研修,力促中层管理干部队伍从事务思维向学术思维、固定型思维向成长型思维、单兵作战思维向合作共赢思维、割裂思维向系统思维进行转型升级,并尝试在各自的管理工作中培养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七个好习惯。

中层队伍的“赋能他人”,则要在优化机制、搭建平台和彼此托举上着力。以教学管理为例,如何变行政命令为专业引领,让教学管理的重心着力于研究并解决教学问题、共享并创生教学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在“考核工作如何开展”“教研活动如何推进”“学科活动如何设计”等方面尝试变革机制、搭建平台。

考核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课程实施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如何变备课、上课、听评课、作业布置与批改、学生学业水平测试等教学常规考核为“赋能型”考核?我们的做法有:变考核为研究,开展家常课集体听评研,教导处提前一周指定教材,教研组内集体备课、同课异构、人人参与,学科组内开放式听课,学术委员会骨干教师全程卷入、组织评研;变考核为展示,一年级开展情境模块游考、综合素质汇报演出,其他各年级展出个性化作文集、童书、优秀作业、免试学生作品成果展等;变考核为提炼分享,请常规表现出色、学习习惯优秀的班级和学生介绍做法,分享经验,互学共享。

高品质的教研活动,对教师而言,是专业唤醒、能力升级、能量积蓄和彼此赋能的最佳载体。所以我们着力打造校本教研、校际联盟、省市名师工作室研修等层级递进的教研平台,有力助推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教研采用“专题引领—问题剖析—课例打磨—经验分享—学术点睛”深度研修模式,让教师团队合理分工、深度卷入,在学科研讨情境中同生共长;校际联盟活动、省市名师工作室研修活动、对外示范辐射展示活动等则让教师拥有了更高的学术平台和更宽的学术视野,在学习研究与观点碰撞、交流分享与比较思辨中不断历练、更新和发展。

在学科活动设计上,我们强调教学要凸显学科特色、彰显学科魅力、强化学生参与展示,营造仪式感。读书节、数学节、英语节、科技节、艺术节等重大学科活动节,为学生构建了丰富多元的活动场、学习场、展示场和生长场。

三、项目赋能、科研赋能——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

学校的内涵发展、教师的持续生长,离不开真实教育场景中的问题聚焦、问题研究及解决。将问题提炼成课题,凝聚为项目,引领教师用教科研的思维和方法,展开问题剖析—文献研读—对话专家—实施架构—路径设计—行动研究—反思提炼的过程性研究,是对教师最好的赋能。

我校推出尚贤教师成长“五字诀”:读、研、写、讲、创,编制《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教师成长增值表》,从阅读进阶、项目卷入、写作留痕、讲述精进、课堂(课程)创生五方面对老师提出具体要求,鼓励教师围绕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真问题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将阅读与研究、教学与写作、课堂与课程等相互融合,深入钻研,为自己的成长助力、赋能。

如围绕我校承担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儿童具身学习的实践研究”,教师们梳理离身学习与具身学习在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学习活动、人际关系、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等方面的差异,归纳具身学习体知性、情境性、动态性、生成性、高效性等本质特点,提炼出具身学习的操作要素——解放儿童身体、创设学习情境、创生学习经验、变革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改造学习环境、建立学习机制等,有力地推动了具身学习的课堂样态建构、主题活动设计以及支持系统建设,以一种更契合儿童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新型学习范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融入项目或课题研究,能让教师从“座中学”变为“做中学”,从“一人学”变为“一起学”,从“碎片学”变为“系统学”,且学、思、研、建高度融合,积极转化,实现了“原视界”与“现视界”的“视界融合”,不断建立起更高水平的“新视界”。

做“赋能型”管理者,赋个人及团队以“能量”,使之对待教育教学工作有热情、有信念、有状态;赋个人及团队以“能力”,使之对待教育教学工作有方法、有水平、有效果;赋个人及团队以好的“环境”,使“激发和释放人本身固有的潜能,创造价值”有机会、有条件、有支持。

責任编辑:颜莹

收稿日期:2021-07-14

作者简介:李勤,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江苏无锡,214187 )校长、党支部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科学技术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