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微课,培养物理高阶思维
2021-10-11张小露
张小露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逐渐走进课堂,在极大的为课堂教学提供便利的同时,更在凸显学生主体,优化教学效果等诸多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而将微课教学形式运用于课堂,通过微视频等方式,既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的压力,更有效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本文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就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微课教学,优化教学实效做浅显的阐述。
【关键词】物理教学;微课;策略和方法
微课是当前教育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的教学工具,它极大的便利了教师的教学,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但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着微课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等缺陷,因此要发挥微课的教学辅助作用,就要求教师利用微课特点进行改进。笔者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注重运用微课优化物理教学,在极大的促进物理教学实效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高阶思维。
一、情境化,显化抽象属性
情境化是指要利用微课生动形象呈现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深度融入物理新知的教学氛围中。在情境中能让物理学科中的抽象知识显现,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不断深入情境中进行物理知识探究,实现对高阶思维的培养。
如在“物质的密度”这一节中,学生要学习到与物质密度相关的物理知识,此时教师就可以在微课中构建情境,让密度这一抽象的属性显化,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在微课中教师先为学生讲解密度的概念,此时初次接触到密度这一概念的学生会产生疑惑,教师此时就在微课中抛出情境:“0.5k水和0.5kg油的体积相同吗?”接着为学生展示0.5kg水在一个矿泉水瓶中所达到的水位,并标注高度,此时微课中出现另一个矿泉水瓶,其中所盛便是0.5kg食用油,教师在微课中将这两个水瓶放置在同一个桌面上,这样两个水瓶中的水位差别就清晰的呈现在了学生眼前,微课中此时为学生提出问题:“同样是一斤重量的水和油,为什么在同一个容器中会出现水位高低不同的差别?”学生此时就对密度这一概念产生了一定的认知,教师继续为学生创设情境,将两个大小相同的铁块和木块放置在同一桌面上,让学生从视频的不同视角进行观察,确认两个物体的体积完全相同,接着教师将两个物体放置在天平上,此时学生会发现铁块明显重于木块,结合刚才的油和水案例,学生就明白了不同物体虽然在重量、体积上相同,但由于密度的不同,其他性质会存在很大差别,这样就将密度这一抽象的概念显现在了学生的面前。
情境化的优势在于为学生营造真实的问题感受,让学生沉浸于情境之中产生对探索物理知识的兴趣,让原本抽象的真实逐渐显化,从而降低接受和理解的难度,促进学生进一步展开探究。这对于思维能力相对较低的初中学生而言,利用微课创设情境,为他们认识新知搭建桥梁,无疑是促进学生思维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便捷化,优化实验过程
课堂时间短暂而宝贵,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完成各个环节时要高效。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便于展示,信手拈来,十分方便。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这一特点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应用,用几分钟的微课视频为学生普及实验中某些过程中特定的知识点,从而实现对实验过程的优化,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训练的实效。
如在“走进分子世界”这一节中,学生要学习到与分子相关的物理知识,这一部分知识在现实中直接为学生展示需要繁杂刻薄的实验条件,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便捷的特点,为学生制作视频优化实验过程。在这一節中学生要进行的是收集分子运动的证据这一实验,教师会让学生用鼻子嗅气味来辨别醋和酱油,学生虽然通过实验了解到是分子的不断运动才使得闻到了气味,但是这一实验过程并没有简洁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观看微课视频,用动画形式清晰简便地呈现分子运动过程,在微课视频中,瓶子中的醋和酱油是无数个不断运动状态的小分子形象显示,随着分子的不断运动,一部分分子经过空气运动出瓶口,并进一步通过人的吸气进入鼻孔中,随着这些分子降落在人的嗅觉系统,人们便可以闻到具体的气味。接着微课中出现一个盛满水的水缸,将几滴红墨水滴在水缸中,学生这时就会观察到水中的红色颜料在不断运动扩散,此时微课中为学生解释道:“我们空气中的分子运动也是如此,从一开始的气味散出,到充满整个空间,只不过因浓度较低或者人们感官的不发达无法明显的发现。”这样学生就明白了收集分子运动证据这一实验的具体原理,实现了对物理思维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通过这样将微课融入到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利用微课便捷化的特点,让实验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得到解释,从而促进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的理解,优化实验教学过程,使得学生的高阶思维在点滴教学中得以提升。
三、问题化,实现梯级探索
问题是开发学生思维的金钥匙,问题也是引导学生不断进行知识探索的源动力。微课在向学生展示动态场景的同时,针对学生兴趣点和思维冲突点有针对性的出示问题,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微课进行问题的有效提出,引导学生和老师形成意见交流沟通,让学生一步步深入知识内核,实现对物理知识的梯级探索。
如在“物态变化”这一节中,学生要学习到与物质的三态变化相关的物理知识,此时教师就可以在微课中利用层层问题,让学生实现知识的梯级探索。微课中首先为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我们生活中的经验,水在生活中有哪几种形态?”学生此时就会思考,水在我们的生活中一般是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形态,气态是指的漂浮在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液态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水,固态就是指冰。学生进行完这样的思考之后,微课中继续给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通过阅读课本,物质是怎样由液态变为气态的?”学生此时就会开始探索,课本中写道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存在两种方式,其中一种是蒸发,另一种是沸腾,微课中进一步给出探讨的问题:“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汽化现象存在哪些不同?”学生就会继续进行课本知识的探索,了解到蒸发是指只在液体表面发生汽化的现象,而且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但沸腾则不同,它是同时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在针对这两个现象不同的概念探索中学生会了解到,两个现象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是内部也存在汽化现象,而从形态上的剧烈程度也可以判断是沸腾还是蒸发。学生在了解沸腾时会看到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保持不变,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微课中继续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不同液体的沸点相同吗?”这样就能引导学生针对课本中“一些液体的沸点”这一图示进行仔细浏览和观察,这样就实现了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索物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