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行为支持矫正智力障碍学生 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个案研究

2021-10-11田艳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28期
关键词:智力障碍

田艳萍

摘要:采用单一被试跨行为多基线A-B设计,利用积极行为支持,以功能性行为评估为基础,对个案的离开位置、打滚哭闹、发出怪声等情绪和行为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矫正方案,通过调整物理环境、改善社会环境,塑造用语言表达需求、等待、静坐等正向常规行为,采用区别强化、忽视、隔离等策略,在课间、游戏时间、午睡等多种情境下进行干预。干预后,打滚哭闹和离开位置的行为成为偶发行为,发出怪声的次数控制在教学和管理可接受的范围以内,整体干预效果良好。

关键词:积极行为支持;智力障碍;情绪和行为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8-0008-05

智力障碍学生在认知、思维、语言、自理等方面存在缺陷,因此,更倾向于通过显著异于常人的情绪和行为作为表达的手段。我任教的班级中,学生KK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显著,影响班内其他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给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带来困扰。本研究利用积极行为支持,以功能性行为评估为基础,分析KK的行为并制定方案,在课间、游戏时间、午睡等多种情境下进行干预,以期减少其情绪和行为问题。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KK,2009年出生,中度智力障碍,入校前因情绪和行为问题严重,只短暂地在幼儿园就读。主要照料者为父母,但父母较忙,生活照料之外的陪伴较少,对KK既非常宠爱又动辄打骂。KK的知觉动作、认知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较好,但经常發出怪声,常重复与语境无关的语言,并且情绪不稳定,问题行为较多。

(二)研究方法

1.实验法。采用单一被试跨行为多基线A-B设计,A为基线期,在不加任何干预的条件下,观察记录KK的行为表现,B为介入期,对KK的行为进行评估分析后,制定相应的方案进行干预,观察记录干预后KK的行为表现。

2.观察法。设计了“目标行为A-B-C行为分析观察表”记录KK问题行为发生的时间、前因及后果,设计了“问题行为检核表”记录KK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的时间、频次、持续时间、严重性,以进行干预前后的数据对比。

3.访谈法。采用自编的“智力障碍学生情绪和行为问题访谈提纲”对KK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进行访谈。

二、研究过程

(一)明确要干预的问题行为

研究者使用自编的“智力障碍学生情绪和行为问题访谈表”对KK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进行访谈,整理访谈资料,明确了对其他学生影响最大、对教师困扰最严重、急需干预的三类情绪和行为问题并进行定义。

1.离开位置:上课时未经老师允许,离开座位,在教室内跑动或跑出教室;站在课桌旁;藏在某个角落或讲台、办公桌下;频繁地起立坐下;午睡期间离开自己床垫,跑出教室或躲在某个角落或讲台、办公桌下。

2.打滚哭闹:在地上躺着或坐着打滚,老师试图将其拉起时赖地不起或对老师拳打脚踢,还会伴随着大喊大叫、大哭大闹。

3.发出怪声:不分时间和场合,连续发出与当下情境无关的奇怪声音,如不停地发出打嗝声、咳嗽声、弹舌声、“呜呜”声等;或突然发出尖叫声;不停地敲桌子、用其他物品制造杂音等。

(二)问题行为的行为功能评估

1.“问题行为动机评量表”评估

本研究选择KK的五位老师,就三种目标行为各填写了一份“问题行为动机评量表”,每种目标行为的五份评量表中自我感官刺激、逃避、获得他人注意和获得实质性东西四种功能各有一个平均分,将五个平均分再平均,对得到的最终结果进行排序,分值越高,序位越靠前,暗示该动机的可能性越高。“问题行为动机评量表”的结果见表1。

根据量表的评分结果看,打滚哭闹的行为功能为获得实质性东西,发出怪声的行为功能为获得他人注意。“问题行为动机评量表”中特别提到,如果分数相同或差距在0.5以内的都要关注,所以离开位置的行为功能为获得他人注意和获得实质性东西。

2.“目标行为A-B-C行为分析观察表”评估

在征得家长同意后,每天六节课和做完操后的大课间均观察半小时,午睡期间观察一个小时,每天共4.5小时,每周五天。观察者为坐班的班主任和副班主任,一人管理和上课时,另一人记录。第一个月为基线期,观察20天,观察者不但要在“问题行为检核表”上记录KK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的时间、频次、持续时间、严重性,还要根据自编的“目标行为A-B-C行为分析观察表”详细记录KK三类目标行为发生的情境、行为结果和行为功能。

研究者分析基线期内“目标行为A-B-C行为分析观察表”记录的内容,对KK三类目标行为的发生情境、行为结果和行为功能进行概括总结。“目标行为A-B-C行为分析观察表”的分析结果与“问题行为动机评量表”的评估结果一致。

综上,KK三类目标行为的行为功能分别为:离开位置的行为功能主要是获得他人注意和获得实质性东西;打滚哭闹的行为功能主要是获得实质性东西;发出怪声的行为功能主要是获得他人注意。

(三)问题行为的干预:以功能性行为评估为基础的积极行为支持

研究者以功能性行为评估为基础,评估了KK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与环境和相关情境的功能关系,试图从改变环境的角度引发KK行为的改变,并为KK提供积极行为支持,运用前因调控策略、行为训练策略和后果处理策略,减少KK情绪和行为问题出现的频率,提高良性行为出现的概率。

1.前因调控策略包括调整物理环境和改善社会环境

(1)调整物理环境

首先,调整KK的位置。一方面,调整KK课堂中的座位,让其坐在教室内第一排离讲台最近的位置,既方便老师给予更多关注、及时制止不良行为,又可以避免KK看到其他同学上课的表现后通过模仿同学引起老师注意。另一方面,调整其午睡的位置。将KK安排在班主任的办公桌旁边,与其他同学隔离,保证老师能够及时关注。

猜你喜欢

智力障碍
运用手工制作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精细动作能力的个案研究
浅谈游戏法在培智美术课中的作用
职业高中智力障碍学生的英语教学研究
怎样提高培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智障儿童进行生活能力培养的方向与实践
借助多媒体提升特殊学校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让智力障碍学生享受快乐的生活数学
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在儿童智力障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试论提高智力障碍儿童语言沟通能力的措施
研究精神发育迟滞患儿智力障碍程度及其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