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导学课堂的构建策略
2021-10-11胡英
胡英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以此促进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而以导为先的教学模式既能促进学生主体性发挥,又能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在此,以小学数学学科为切入点,对导学课堂展开具体分析,以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向着良好的态势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学;兴趣;抽象能力
导学是指有指导的学,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的一种模式。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将教学定义为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能动性的发挥。为了改善这一现状,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教师首先应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其次,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构建一个导学课堂,使学生真正发挥能动性,以此完成数学新知识的构建,促进数学认知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一、小学数学导学课堂的内涵与特点
导学课堂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课堂模式。它以教师引导为基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根本,具有教学结构的整体性,能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到一起,最终形成一种“导”与“学”达到动态平衡的发展过程。在实际课堂中,教师首先应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数学元素自主观察、思考,内化数学知识。而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方式呈现多样性,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来思考,当学生的原有认知与所学材料达成一致时,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导学课堂构建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导学课堂能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兴趣是学习行为产生的内部驱动力,通过有效的引导,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有助于他们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其次,以导促学,能避免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启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除此之外,学生真正参与到问题的探究活动中,能使学生不断建立数学思维体系,并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小学数学导学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知识以数字、符号作为载体呈现到学生面前,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而兴趣自然无从谈起。对此,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需求,创设趣味化的情境,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参与到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推动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展开。
(二)提出问题,唤醒学生的数学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也是唤醒学生数学思维的驱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原有认知提出新问题,使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此更新数学知识体系。此外,以问题为导向,能给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也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能使学生体会到新知识的建立过程,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完善数学认知结构。
(三)构建活动,提升学生的抽象能力
数学概念本身就是抽象化的结果。但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化阶段,与抽象的数学知识存在一定的矛盾,若难以解决这一矛盾,则影响学生的长期发展。因此,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构建操作活动,这样不仅能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还能使学生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以此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而提升其抽象能力。
(四)联系生活,建立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的学习最终落实到应用问题中。对此,在学生掌握抽象数学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可联系实际生活,向学生揭示实际问题,这样能使学生完成对数学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还能以数学概念为起点,通过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作用到生活问题中,以此逐渐建立应用意识,从而提升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重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对此,以导促学的理念不断渗透到小学数学课堂中,而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应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并渗透启发式的教学理念。其次,从教学导入到应用实践各个环节,教师应做好引导者的角色,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构建良好的课堂,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完成数学新知识的构建。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重视数学关键能力的渗透,并不是将教材中的抽象知识渗透到课堂中,而是建立在学生发挥能动作用的基础上提升数学学习能力,这样一来,既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又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参考文献:
邢春波.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探析[J].读写算(教師版),2017(47):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