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研究
2021-10-11杨波
杨波
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其身体素质健康发展、增强体质和心理素质,还能培养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对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性不足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初中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对策,以为体育相关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主动参与
体育是中学生的主要活动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初中生心理素质发展状况及特点,通过合理地安排运动内容与锻炼方式等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为学校更好地开展体育课程提供参考依据以及幫助他们树立终身体育运动的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更多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技能,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提供帮助。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性不足的原因
1.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得不到个性发展
体育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非常重要,但是由于传统观念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很多初中生都是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愿意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此外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只是一味地给学生施压,导致学生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2.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强烈
体育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对其兴趣不高,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在课堂上教师讲解时只需要根据教材简单、枯燥、无味地介绍动作要领以及基本技巧即可完成整个过程。而这种方式过于单调,缺乏活力和趣味性。如,在教授长拳这一项目的时候老师会让学生先走几步路再跳一跳,然后开始站立脚等一些小动作,但是这种看似轻松愉悦的课堂却显得非常乏味没有生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不高,对体育课的积极性大打折扣,这对于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参与度有着很大阻碍。
3.课程设置不科学,课堂上师生互动性差
体育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让其在参与运动时能更积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而现在许多学校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技术动作、战术等方面的内容,没有与学生互动交流,也就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课堂上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反馈机制使得很多问题不能及时处理。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
1.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为终身受教奠定基础。而在初中阶段由于升学压力大、学习任务重等因素,部分学生对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动作不配合甚至反感体育课,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学会主动参与到运动中来并进行相应的练习活动等,让其能够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以及对身体健康产生的作用。
2.优化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课的内容要与学生心理需求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掌握,同时也能够使学习更加有趣。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抽象枯燥的理论性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在教学中注意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趣味性较强且具有实际意义的动作,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运动项目来选择相应难度的练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体育技能,以此激发他们对参与该项运动的兴趣,使其主动积极地投入其中。
3.加强课堂师生互动,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度
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改变,而传统教学模式下以教师为主导,因此需要转变教育理念。通过调查发现,初中生对老师所教授的内容都比较敏感。所以要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与沟通,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度,让他们能够真正融入体育活动中去。在学生主动学习时,教师要多鼓励他们,让其能够积极配合老师所教授内容与锻炼方法,同时也可以引导其他同学加入其中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和辩论等,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以及参与度。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在体育活动中提高积极性,进而提升主动参与度。
参考文献:
王勇.初中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