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及实现路径
2021-10-11周军
周军
摘 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深化我国义务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高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重要举措。县域义务教育均衡是立足于新起点的“高位均衡”,需要明确目标内涵,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学校的潜能,促进其内涵式发展,并要争取社会的支持,获得外部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质量;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27-0036-04
所谓目标,是指组织主体对一定活动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目标不仅为组织的活动指明了方向,而且对维系组织各方面的关系、凝聚和激励组织成员,以及促进组织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制定了非常明確的总体目标,即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已取得的成果,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城乡、校际差距,整体提高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水平和教育质量,最终实现“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我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总体目标由一系列具体目标构成,对这些具体目标进行剖析,能够对我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从而有利于相关工作的顺利推进。
一、我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教育权利保障目标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都规定了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但相关法律法规缺少实施细则,既对如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的权利未进行具体规定,也缺乏对违法行为进行追责、问责的内容,导致法律的威慑力不足、执行力不强,同时,部分适龄儿童、少年的教育权利在受到侵犯时也得不到很好保护。我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将充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作为重要发展目标,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到对县级政府的考核当中。《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第八条规定:全县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5%以上;全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由此,将很好地保障我国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二)教育资源配置目标
1.完善的教学设施设备。主要体现在各种教学设施设备不仅数量上要达标,而且在质量上能够很好满足教学的需要;不仅要提高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教学仪器设备、体育场馆的生均标准,而且还要将网络多媒体、音乐、美术专用教室的建设纳入到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范围,充分保障校舍、仪器设备能够满足教育现代化的需求。
2.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师资状况是影响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就是要在县域师资力量总体不变的情况下打造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包括教师的学历结构、骨干教师结构,并对以往一直不受重视的体育、美术和音乐教师的配置情况提出具体要求。
(三)教育质量提升目标
教育质量情况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我国已制定了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标准,将学业表现划分为四个水平段,即待提高、中等、良好、优秀。在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阶段,对教育质量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而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阶段有着具体规定,《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提出了包括学生巩固率、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学生学业水平等9项教育质量评估指标,明确了教育质量的提升目标。
(四)教育均衡程度目标
为评估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程度,国家建立了一系列评估指标,并对县域内所有学校的各项指标的差异情况进行了评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就是要进一步减小县域内初中、小学的校际差异程度,《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对县域内学校的各项指标的差异系数进行了规定:初中均小于或等于0.45,小学均小于或等于0.50,这将极大减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的差异程度。
二、我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的主要特征
(一)方向性
该项目标为组织的各项活动指明了方向,避免组织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保证活动不会偏离轨道。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摸索中不断前进,因此,确保正确的前进方向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从教育机会、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三方面明确了工作的方向。
(二)现实性
1.该项目标已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从2012年至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学校和社会对开展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都已达成共识。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长期困扰学校发展的许多问题,如教学设施设备缺乏、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以及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等,这些都为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目标符合当前的现实需求。为适应当前社会对优质教育的现实需求,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从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和社会认可度四个方面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办学目标,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由低水平的均衡上升到高水平的均衡。这与广大人民群众希望能够接受更加公平而优质的教育现实需求是相符的。
(三)具体性
1.制定了具体的发展指标。《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制定了共计31项评估指标,对学校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和社会认可度进行了量化规定。通过制定具体目标,不仅可以对工作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考核,而且有利于总体目标的实现。
2.明确了具体的责任主体。我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明确了政府在生均经费投入、教师工资收入、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具体职责。通过明确具体的责任主体,能够增强相关主体的责任意识,促使其在工作中做到尽职尽责,避免工作推诿,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等。
三、实现我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的路径
(一)明确目标内涵,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1.确保教育经费的大力投入。目前,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还不够大,虽然教育经费投入自2012年来已连续多年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4%,但由于我国存在的庞大的教育基数,使得各级各类教育获得的经费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同时,在基础教育阶段,相比较于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相对缓慢,还需要继续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是提高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投入。这就要建立中央和省级政府义务教育经费专项拨款制度,并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力度,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的不断提升。
2.大力开展学校标准化建设。学校标准化建设是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提出了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明确要求,这既是指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政策手段,也是国家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责任所在。因此,政府必须承担起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责任,推动学校向着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同时,政府要在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标准制定、计划实施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3.加强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从国家公共管理体系的构成来看,县是国家的基层组织,县域政府处于基础而又关键的地位,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离不开县域政府的努力。因此,要充分发挥县级政府“总管理者”的职能,加强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师校长流动轮岗制度,从人员选拔、经费保障和工作考核等多方面进行制度设计,让教师能够受益,切实提高教师校长流动的实效性,实现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师资力量的均衡。
4.提高教育督导的实效性。教育督导是保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政府要充分发挥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督指导作用,通过督导评估推动解决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一是从机构设置、人员组成、权限赋予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制度,提高教育督导的权威性和威慑力,能够对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教育履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二是要加强督导人员的专业化建设,提高督导人员的督导能力。三是将监督与指导有效结合,督导人员不仅能够履行监督职责,而且能够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行专业指导。
(二)发挥学校潜能,促进内涵式发展
1.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一是要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科学的学校管理理念就是要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需要,通过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来促进学校健康发展的理性思维,包括以人为本的理念、民主科学的理念等。二是要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学校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品质,科学高效的管理能把学校各项工作及其组成要素结合起来,发挥整体效应,以实现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各项工作目标。通过不断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有利于学校潜能的发挥和内涵式发展。
2.提高学校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教育资源是学校办学的基础,不可能无限供给。学校要加强对教育资源的管理,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实现教育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一是学校要从源头上加强对教育资源的监管,防止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甚至流失。二是学校要建立校内资源共享机制,实现教育资源能够得到更好利用。
3.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要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作为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平臺,可通过各种途径培育教学名师和教学能手,并打造出强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最终建立起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政府相关部门要为学校优质师资的培养创造便利条件,可通过建立各种激励机制来提高学校培养优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学校要加大对名师的各种奖励力度,鼓励更多的教师通过加强学习和锻炼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使其成为教学骨干和教学名师。
4.形成办校特色。优质均衡发展既不是均等的发展,也不是同质化的发展,而是要求学校通过有效利用内外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校园建设等方面进行个性化和自主性发展,最终形成学校特色。优质均衡就是要使区域内的每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有效利用内外的资源,通过内涵发展,不断增强实力,在办学条件大致相当的基础上追求特色的发展。因此,推动学校特色发展不仅是满足学校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而且还是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和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三)争取社会支持,获得外部发展动力
教育活动是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存在诸多联系。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一起发力,各方面协同配合,以保障各项工作的稳步开展。
1.争取社会资金的支持。我国教育经费来源包括社会的各种捐助资金,如个人、企业和慈善组织的捐资助学。为获得更多的社会资金支持,一是政府和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教育资助的正确认识,鼓励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资助学。二是要完善我国税法捐赠政策,建立完善的捐赠税收激励机制。在税种、税率等方面对捐资企业和个人给予政策优惠,并授予荣誉称号。
2.争取社会的教育支持。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让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学习,如学校要与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机构进行合作,让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去参观、体验,开阔学生的视野,这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争取社会的教育帮扶。学校要积极争取社会组织对教育弱势群体,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单亲家庭子女或孤儿等的帮扶,从学业上、心理上帮助他们,让这些弱势儿童能够与其他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石明.优质均衡发展的“破立”之道[J].江苏教育研究,2019,(34).
[2]王淑芬.从“独舞”走向“共舞”:县域义务教育治理的新转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9,(02).
[3]程晋宽,缪舒敏.指向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学校标准化建设路径——基于政策目标与政策手段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18).
[4]教育部.以优质均衡为引领 着力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义务教育[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910/t20191012_403050.html.
[5]顾万春,顾春雨.推进优质教育共同体建设 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J].基础教育参考,2019,(13).
[6]吕寿伟.从均衡到优质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转换[J].教育导刊,2011,(12).
[7]赵西竹.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推进机制研究[J].教书育人,20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