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活动育人价值,优化活动实施策略
2021-10-11许洋
许洋
【摘要】学生活动的设计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和学生一起策划、组织,发挥活动的育人价值,使学生在工作时可能萌发出新的视角、新的重点和新的内涵。文章以“大手拉小手,我们一起去秋(春)游”活动为例,谈了如何提升活动的育人价值,优化活动实施策略,从而实现学生工作实践的变革。
【关键词】大手拉小手;关注学生;学生工作实践
【基金项目】思明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综合课题“小学生跨年级交往的价值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Z2018X0049。
一、“大手拉小手”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用个别“明星”小干部替代大多数学生
少数学生担任大、中、小干部,多数学生则是无“一官半职”的“群众角色”。越往高处人越少,班级组织整体呈金字塔形结构,管理格局长期相对稳定。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角色分工,对工作性质进行定位,使班级中产生了两个明显的层面:一个是管理层,由极少部分学生所组成;另一个是被管理层,由大部分学生所构成。两个层面之间极少进行流动。这种状况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造成了不利影响:大部分学生是被管理层,多数时候都处在被动服从的地位,导致他们的合作意识、组织管理能力十分缺乏,缺乏自我营销、自我管理的观念;那些长期处于管理层的学生,因为始终担任班干部,优越感日渐浓厚,逐渐生出“官本位”的思想,缺乏责任意识,对权利与义务产生错误的认识,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显然,这些都不是新时代所期望、所需要的“主动、健康”新人。
(二)用“盲从”替代学生主动提升自我的可能
所谓“盲从”,是完全服从于他人的安排,生活在他人为自己设计的生活世界中。我们所设计的“大手拉小手”教育系列活动主要集中在管理早读、午休、眼操、卫生……这些都属于班级管理方面。学生只要按教师安排的去完成任务即可,原本有的一些实际生活体验因此被替换,原有的成长需要被遗忘,他们仅仅作为执行者而机械地遵守规则。在这一系列活动过程中,学生磨灭了主动精神,缺乏对自己学习、生活的规划与选择,对于集体生活也没有认同与主动参与建设的过程。在这样的活动之中,学生很难有大幅度的自我提升。
二、小学生活动设计的生命关注
(一)全纳意识,促进生命成长
活动中,学生不再是隨波逐流的跟随者、受教育者,而是班级的主人、活动的主人、自己的主人,他们必须参与活动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了解到自身发展的所需与方向,借此对自我有个清晰的认知,热爱学习、生活并且实际参与进来,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未来。当学生的角色发生转变时,他们不仅玩得高兴,而且自主策划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无不得到锻炼与提升。更重要的是,群体间的相互交往和合作能够培养学生之间深厚的情感,增强每一名学生的责任意识,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关注学生,直面生命存在
班主任不再是仅仅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而开展班级建设,而是把它融入学生工作的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班主任不再以管理者、监督者的身份站在学生的面前,而是关注学生,直面学生的生命存在,研究学生的成长需要,聚焦学生的生命质量提升,创造性地策划和组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只有真正将教育价值观着眼于每一名学生之上,关注其终身学习与发展,才能使其幸福人生得以实现。”
三、提升小学生活动设计的育人价值
(一)理论学习,寻找革新之路
通过学习叶澜的生命教育学派理论,笔者更新了育人观念:学生工作面对的是具体学生,指向于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不能不关注、研究学生,不能不将工作建立在“读懂学生”的基础之上,不能不以“成长需要”来研究引领学生的成长。“学生立场是亟须我反思和回归的基本立场。”[1]
(二)关注学生,了解学生成长需求
通过关注学生,研究学生,我们发现高年级学生具有这样的特点:可以明显地看出他们长大了,思维能力、逻辑能力更加缜密,对自己也有了更加稳定明确的概念,大部分情况下,他们对一个问题已经能够进行冷静客观的分析,对人对己都能有一个客观评价,可以积极地自我调控,现实地对待困难和自己的不足,渴望拥有自主管理的权利。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在孩子的生活上竭尽所能地溺爱,在学习上却十分严厉,甚至“苛求”孩子能有一个好成绩。这是一个极大的反差,可以说这种行为对孩子是一种双重打击。生活上的放松与溺爱会让这些独生子女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养成自私专横的性格,而对学习过分追求一个好结果,进而让学生厌恶学习,有畏难情绪,打击学习自信心,更多地考虑如何能够从家长的关注中逃离出来。目前不少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人格力量单薄脆弱。
(三)实践反思,提升育人价值
1.培养责任担当的能力
比如,以往学校开展的秋游活动,对教师而言,唯一的目的是“平平安安把家还”;对学生而言,他们只知道要去哪里,不知道那里有什么故事,只知道小组可以一起吃,一起玩,不知道还能干些什么更有意义的事情。这种“求平安”式的出游的教育价值是低微的。让学生获得主动参与活动安排的权力,让所有学生在活动中承担各种不同的管理角色,丰富角色体验,以有效促进学生责任意识和能力的养成,已成为“新秋游”的核心目标。
我们改变了以往“求平安”的秋游方式,改由高年级策划和低年级全程“在一起”的组合式秋游,即“大手拉小手,一起去秋游”。与以往只有个别班干部深入低年级管理班级的格局不同,“新秋游”让高年级学生全员参与低年级组合的游玩与管理活动,成了孩子们展现自我、锻炼能力、培养责任担当意识的又一舞台。
2.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学校教育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基础上,更要培养学生在现实社会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即养成他们的真实性学力。和以往不一样,从班会课开始,我们引导高年级学生承担新角色,展开大讨论。全新的角色也是全新的挑战,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各类问题,讨论解决方案,经过几轮讨论,一起讨论制定出了策划表,并在组织列队、点名、维持车上纪律、安全、物品准备、整理卫生、拍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工。除此之外,高年级学生还决定召开一场和低年级同学的“行前见面会”。“行前见面会”举办得很成功,除了自我介绍,互相了解,高年级的学生围绕事先准备好的问题——美食、游戏等方面和低年级学生进行探讨。回到班级后,高年级学生进一步细化分工。学生在又一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感受颇丰。一次不一样的秋游,学生付出了,成长了,成熟了。
我们通过问题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强调在活动中更主动的真实性学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策划、反思,积极参与“大手拉小手”组合式秋游活动。这样的学习活动摒弃了传统的单向的知识灌输,无不透露着浓浓的思考力和学习感,不断增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往的能力
儿童与世界间“我”和“你”的关系,要求将“小我”融入世界之“大我”,形成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关系状态。合作能力培养必须经历一个实践体验的过程。可以开展小队活动,包括共同承担的目标任务、相互帮助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合作,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形成合作的价值感。
从1.0版本的“求平安”到2.0版本的“在一起”,再更新为3.0版本的“深拓展”,学生从“保姆型”过渡到“伙伴型”再成长为“学伴型”,体驗更丰富,成长更进一步。在师生共同创生的班级生活中,学生不断地遇到合作沟通的问题,这些都是培养合作能力的实践情境。学生在碰撞中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有的小组对某决议争执不下,最终用QQ投票软件,少数服从多数;有的小组分工安排有异议,引起个别组员的委屈落泪,最终组长学会了换位思考,峰回路转;有的组员不认真,不服管,组长又气又急,如何想办法让他融入;组际之间的沟通协作,则给了学生更大的挑战……当然,过程中更多的是群策群力,一次次收获解决问题的喜悦。
现在的秋游活动开展得比以往更丰富、更有意义了,但我们还是看到了问题。高年级大哥哥大姐姐发展了,低年级弟弟妹妹是否能有发展呢?如果说一年级还太小,那么二年级呢?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是:通过一年级各种各样的小组活动,他们已经形成了“我们”的感觉,尽管小组成员之间还缺少真正的合作与互动,但他们已经表现出一定的集体意识,他们开始将自己放在群体之中。这时,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如何能够培养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良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内在基础。下次活动,可以考虑不要让二年级的小朋友被动地接受帮助,而是让他们可以主动地有所作为,哥哥姐姐从旁加以必要的协助即可。所以,未来我们不仅要“在一起”“深拓展”,而且要关注“同成长”。在一次又一次“大手拉小手,我们一起去秋(春)游”的活动中,我们听到了学生成长拔节的声音,发现了活动背后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张向众,叶澜.“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