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溯流 构建“有效课堂”
2021-10-11张华英
张华英
【摘要】如何才能构建“有效课堂”?把学生的日常生活、已有经验、原有知识和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创造主动探索空间,给予主动探索支点,加强探索方法指导,提供主动探索情境,结合主动探索实例,让学生主动地将数学纳入自己已有的生活背景之中,主动地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知识。
【关键词】探究;构建;有效课堂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教学内容应当具有现实性、挑战性、有效性,要促进学生进行积极观察、主动实验、大胆猜测、科学验证、严谨推理及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实践也证明,数学只有在自主探索中才能具有活力与灵性。为此,笔者把学生的日常生活、已有经验、原有知识和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创造主动探索空间,给予主动探索支点,加强探索方法指导,提供主动探索情境,结合主动探索实例,让学生主动地将数学纳入自己已有的生活背景之中,主动地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知识。
一、创造空间,有效激发探究之趣
众所周知,精心预设主动探索的空间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它能充分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苏联教育家、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都有着求知若渴的火药,只有我们教师才能去点燃它。”为此,在数学教学中,笔者积极创设自主探索的平台,激发思维,培养兴趣,使学生保持积极的状态,以轻松的数学课堂氛围陶冶他们的情操,挖掘优秀的个性品质,启迪创新思维。平时,笔者孜孜不倦地钻透课本,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巧用教学方法,严谨安排教学过程,自制直观教具,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等进行教学,并把教师演示与学生实验相结合,创造自主探索的空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孩子们一个个精神饱满,聚精会神,兴趣盎然,在有效的教学课堂里自由地翱翔着。
【课堂再现】在“圆的认识”新授中,组织学生探索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之间有什么关系。课件上先出示圆的一条直径,进行动态演示,再用课件使其中的一条半径闪烁,演示半径以圆心O为定点进行旋转,使它与直径的一半重合并闪烁。在课件的形象演示中,学生聚精会神地投入到课堂探究中,发现在同一个圆(或两个等圆)中,半径等于直径的一半,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纵观这一知识点的认知过程,时间虽短,但是教学效果非常显著,短短几分钟下来,几乎每个孩子都明白了。
【赏析】毋庸置疑,教师创设形象生动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创造了主动探索的空间,让学生产生了愿意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二、给予支点,有效引向探究之矢
著名数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撬动起来。”同样,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只要给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支点,那给学生带来的能量是不容小觑的。要想掌握知识、提高技巧、发展能力不是仅仅硬塞给学生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高学习效率的支点在于学生能独立自主学习,勇于探索,搬开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克服学习难点,吸收更多更新更全面的体验。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三不”:学生能思考的绝不提示,学生能表述的绝不代替,学生能独立完成的绝不帮助。
【课堂再现】“三角形的面积”的新知探索。
1.回忆旧知,新知铺垫。先来说说上一节课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采用合作的方式,把三角形转化成面积已学过的平面图形。
3.学生探索结果交流:三角形面积=底×高÷2,字母公式S=a×h÷2。
【赏析】纵观上述过程,学生通过充分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参与学习活动很积极,思维也很活跃。探索活动犹如磁石般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和心灵,使学生顺利地掌握了知识点。
三、加强指导,有效催开探究之花
根据新时代的教育观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经历从不知、不懂、不会到知、懂、会的历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创设有效问题、有效情境、有效任务,不断增强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学习、举一反三的意识,培养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的能力。现在的教育目标已经不再局限于学到什么,而是怎样学习,真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尽力把“教”变成“助”或“帮”,真正发挥引领、组织、协作作用,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自主提问、自主探究、自主解决,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课堂再现】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笔者是这样安排的,先布置课前任务,让学生回家后先到附近超市去调查尺子、钢笔、橡皮等学习用品的单价,然后上课时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并让学生交流“铅笔每支1.90元”“摘录本每本5.60元”这两句话还可以怎么表达。A学生说:“铅笔每支1.90元就是1元9角,摘录本每本5.60元就是5元6角。”B学生说:“我还看见有的商店里把1.90元写成1.9元,5.60元写成5.6元。”笔者趁热打铁:“对,你观察得很仔细,1.90元可以写成1.9元,5.60元也可以写成5.6元。”接着板书:1.90=1.9,5.60=5.6。最后让学生自己观察算式,同桌间交流,水到渠成地引出“小数的基本性质”。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这一课的新知时,笔者做了如下设计:“我们班有25个男生,22个女生,你能根据我们班男女生人数情况编两道一步计算的加法题目吗?”C同学说:“我们班一共有25+22=47人。”D同学说:“我们还可以这样列式:22+25=47人。”接着,笔者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學们异口同声:“22+25=25+22!”笔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
【赏析】这里,笔者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在引导中渗透了自主探索的方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理解、学会知识,有效催开探究之花。
四、提供情境,有效促进探究之新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说:“教育即解放,教育即创新。”创新教学的理念应该时刻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这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年龄特征、知识储备,为他们创造学习的需要,提供自主探索、开拓创新、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学会新方法,掌握新技能,获得新知识。
例如在“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自主设计长方体形状的烟囱,设计长方体包装礼盒,测量冰箱的长、宽、高,算算它们各自需要的材料大约是多少。又如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学生自主统计本班男女生参加兴趣班情况,统计本校一至六年级每年级男女生人数情况,统计本班学生身高、体重情况等,再根据以往填写单式统计表的经验,自己试着对复式统计表进行填写。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后,进行创造性的分层指导,将认识由具体简单上升到抽象复杂。针对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则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抓住基础;对于中等生,在巩固新知后,安排一些跳起来才能够得到的题目;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安排他们完成综合性强、条件复杂且难度更大的题目。
【课堂再现】笔者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提供以下两个条件:“A小学有学生900人,是B小学学生人数的3/5。”再提供以下三个问题:“1.算一算,B小学有多少人呢?2.A小学和B小学一共有多少人?3.C小学的人数是B小学人数的4/3倍,C小学有多少人?”解决这三个问题时,进行分层练习:学有困难的学生做第1题;中等的学生做第2题;优秀的学生做第3题。
【赏析】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课教学要求,设计一些综合性的行之有效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巧学、精练,使不同能力的学生对知识进行不同层次的提炼和概括,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结合实例,有效稳固探究之果
教会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积极主动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是数学课程标准里的四大教学目标之一。四个具体内容中,涉及其中两个方面:1.启发学生在提出问题和理解问题时,一定要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解决实际问题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解题技能,培养数学意识;2.解决问题时,既要培养实践能力,又要体验多样策略,更要注重激发创新意识。因此,要构建有效数学课堂,应有意识地把还原数学知识和把知识拓展延伸相结合。
【课堂再现】在教学“认识线段”这一课后,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小花园的平面图,请大家在花园的A、B两点之间设计一条小路,怎样才能最短;学了“认识公顷”后,让学生在校园里走一走,指出大约多大是一公顷;学了“统计”后,组织学生统计分析上一单元练习测试的情况;学了“圆的周长”后,组织学生到操场,找操场上的圆形地面进行测量,算出周长。
【赏析】紧扣学生生活实际,设计难易适度、触手可及、新颖独特的有效问题,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实实在在地巩固探究意识,真正体现数学知识的魅力。
综上所述,“探”源溯流,构建“有效课堂”,是數学教学永恒不变的追求,是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重点,是新时代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新时代的数学教师,应该尊重、培养、锻炼学生,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索。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有效激发探究之趣,让学生主动学;有效引向探究之矢,让学生积极学;有效催开探究之花,让学生喜欢学;有效促进探究之新,让学生创新学;有效稳固探究之果,让学生时时学。相信学生自主探索的清泉一定会自由地流淌。
【参考文献】
(美)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余文森,刘冬岩.有效教学丛书: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陈华胜.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2020(37):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