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单元主题下的小学英语课堂表现性任务设计与评价
2021-10-11李婷
李婷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从确立单元目标入手,设计与之相匹配的评价工具,用评价工具贯穿教学活动,做到教学评一致。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基于“大任务”设计的过程性评价,强调学习标准明确,学习任务完整,评价嵌入教学,表现性任务的设计是它的核心和基点。
【关键词】单元主题;表现性任务;表现性评价
一、单元主题是灵魂,引领课堂
Joan & Crandall对主题的定义为:“A theme is a‘big ideathat connects language with content and culture.”由此可见,英语语言教学中的主题强调的是蕴藏于单元各课时中的核心思想,指向语言意义、文化意识和精神价值。
纵观我们译林版小学英语六个年段、十二册书,不难发现,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英语学习大体就是围绕着“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三大块主题。在这些大主题的引领之下,各个小主题之间其实也是密切关联的。所以,我们要把英语语言放到一个有意思的单元主题中去学习,由这个主题“牵一发”,“动”教材知识与能力体系的“全身”。华师大崔允漷教授说:“单元是一个学习单位,这个单位是一个整体。”所以教师需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以单元主题为线索,开发和重组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
為了实现教材的高效整合,教师不能只局限于研读正在教的教材,应该反复通读每一册教材,解读每一套教材,对于相关话题之间的关联了如指掌。教师要有清晰的思维架构,内化每一册、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能提纲挈领,灵活取舍,实现走入教材而又跳出教材的目的。
译林版小学英语2A Unit 8 My dad is a doctor主要谈论父母的职业,如果只是局限于这个小单元的书本内容,学生的学习就是碎片化的。为了凸显小学英语教学的整体性、融合性、连贯性,教师可以将书本上的各小单元前后互通,形成呼应,有效衔接。这册书的Unit 1是介绍家庭成员的,如mum,dad,uncle,aunt,cousin等等,Unit 2涉及一些形容身高体型的词汇,如tall,short,fat等,Unit 8可以理解为是对Unit 1与Unit 2知识的丰富和扩充,它们之间其实有很多相关的点。另外,在一年级下册Unit 7中学生还学过“can”的用法:我会做什么,他/她会做什么。所以我们就可以很自然地把这三个单元内容统整在一起,以旧引新,新旧结合,以“My family”主题意义探究为主线,兼顾语言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体设计和规划学习进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围绕主题进行交流、分享,促进他们的认知迁移,很好地体现英语学习中的循序渐进和融会贯通。
二、表现性任务是基点,驱动过程
表现性任务是为了检测学生在特定目标上的达成情况而设计的作业,旨在引发学生的表现行为,收集学生表现的证据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表现性任务的设计是表现性评价的核心,它是表现性评价的评价基点,就像我们批改学生作业,学生作业是最基本的存在一样。因此,设计出适合的表现性任务是保证表现性评价的信度和效度的基本前提,是实施表现性评价的重要保障。
表现性任务的设计并非头脑发热,想一出是一出,随意为之。表现性任务的设计至少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原则一:与目标相匹配。在设计任务的时候,教师必须逆向设计,即进行“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学生掌握得好或不好的分别是什么地方?能否找出并扫除影响进一步学习的主要障碍?换言之,在思考和设计任务之前,教师要先考虑目标。
本节课一开始,教师就先呈现出了本课最终需要学生完成的大任务——根据所学,设计绘本故事“My super________”并分享展示,即确定了预期结果,再来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和设计学习任务。只有明确预期结果,搞清楚它们意味着什么之后,才能真正设计好这堂课的表现性任务。一个清晰的目标能够帮助教师在设计时有所聚焦,并能指导行为朝预期结果有目的地发展。
原则二:创设刺激情境。对于学生来说,这是对“为什么这个任务值得去做”的说明和解释。情境应当对学生参与这个任务具有“邀请性”,能够把他们引入到这个任务中来。
本课中,教师分享了英国作家安东尼·布朗的英文绘本故事My Mum,并根据教学需要做了一些改编:“This is my mum. She's a superwoman.Sometimes she's a cook. She can cook well.Sometimes she's a painter. She can draw well. Sometimes she's a farmer. She can grow flowers. Sometimes she's a dancer. She can dance well.Sometimes she's a singer. She can sing well. I love my mum. And do you know? She loves me too.”书中的超级妈妈在生活中扮演着太多的角色,而且改编后的故事学生很容易接受。其实我们每一个家庭中都有这样的“超级爸爸”“超级妈妈”“超级爷爷”“超级奶奶”,鼓励学生做一回小作家,图文并茂地介绍自己的“超级家人”。这样的任务与真实生活相关联,可以自由选择和发挥,学生会欣然接受并参与其中。同时,这样的学习任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巩固和拓展。
教学任务都是按照一定的知识理解和技能训练的逻辑来设计的。在任务的推动中,教师常常需要思考这样的问题:“是否围绕主题?是否聚焦核心语言?是否融合了已学的相关知识?……”
总之,当表现性任务设计由追求单一的结果而转变为对丰富多彩过程的追求时,一切便已水到渠成。
三、表现性评价是动力,促进教学
我们的教学评价就像是GPS导航系统,给了学生一个路标,才能让学生知道要往哪里去。所以,我们的课堂要“有意识”,不能“凭感觉”,只有通过目标引领、评价驱动,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螺旋上升,切实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表现性评价是20世纪90年代早期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评价方法,即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际任务中的表现,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发展水平做出价值判断。学生必须自己创造答案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不是从规定好的选项中选择答案。表现性评价要求学生直截了当地展示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
本课一开始,教师除了呈现本课最终需要完成的大任务,还把任务评价的要求简单告知给学生:通过drawing(绘画)、writing(书写)、speaking(表达)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在小组交流展示中,让同伴再进行评价。如此呈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做到明确要求,心中有数。
英语课堂应该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通过评价任务和评价标准的介入,以收集、反馈、分析解释学生的学习信息的方式来促进教学。传统意义上的评价活动,往往会在一节课或者一个单元结束以后进行,错过了评价的最好时机。评价应该是学习的动力,而非“跟着火车头走的车厢”。想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促进力,必须让评价贯穿于教学始末,达成“教学评一致性”。本课中,在学生完成每一个子任务的时候,教师都根据学生在任务中的表现做出一定评价,如能写出1~5个家庭成员单词就给1个苹果涂色,能写出6个及以上的则给2个苹果涂色,以此更好地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本课最后,教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绘本小册子,提供给他们适当的脚手架和练习机会,让他们综合运用习得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基于表现的评价是对学生使用的口头和书面语言的取样,是很有价值的工具。
表现性评价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即教师在发现学生与课程标准要求的差距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反馈信息以促进学生的后续学习。另一方面,表现性评价是为了促进教师教学。课前,教师尝试清晰地勾画出预期的学习结果,并对学生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做出明确的要求,有了这样明确的教学目标、评价任务之后,才能很大程度上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无用功”。从心里只想着“今天教什么、怎么教、教多少”到“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多少”这样的思想转变,其实就是从关注教师走向关注学生的过程。教师心里真正装进了学生,教学才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底”。对“人”的关注、对“底”的把握,才能让课堂变得生动而有效。这种“有效”,就是基于教师的专业自信,因为教师有了明确的评价依据,把握住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心里有底了。
教育首先是人学,其次才是学科教育,而表现性评价就是那座桥梁、那条纽带,看似空间在课堂、时间在学习,实质指向邈远的人心深处。从儿童的心灵出发,使其体会学习的快乐,感受同伴的友善,沐浴师爱的温暖,是科学精神,也是人性情怀。
四、结语
基于单元主题的小学英语课堂表现性任务设计与评价,要求教师有主动钻研教材的恒心,关注学生学情的耐心,捕捉动态生成的慧心,在把握单元主题的基础上,从目标设定、内容整合、任务设计、活动推进以及评价伴随出发,努力做到教学评一致,以此打造师生共生、教学相长的和谐课堂。
【参考文献】
曹伟华,张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几个关键点[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8(01):1-5.
宋娟.基于文本话题的小学英语教材整合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8(08):45-48.
冯茜.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8(10):53-58.
曹倩.浅谈小学英语单元整体设计下的单课有效设计[J].英语学习,2018(09):47-53.
李静.借助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促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J].小学英语教与学,2018(09):28-31.
李慧燕.教学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7-56.
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