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科学“小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

2021-10-11翁连忠

教育界·A 2021年9期
关键词:活力课堂初中科学

翁连忠

【摘要】“小导师制”是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二中学科学组的教学创新,是学校“活力课堂”教学模式在科学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小导师制”由学生自学、交流、展示、点评、答疑五个环节构成,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有效地提升了科学学科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科学;小导师制;活力课堂

“小导师制”是科学组教师根据学校“活力课堂”建设要求,结合科学教学实际,创新出来的教学模式。针对教师主宰课堂导致低效学习的问题,“小导师制”通过学生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堂展示学习成果、课后同伴答疑等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积极效果。

一、“小导师制”的缘起与价值

(一)缘起

1.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呼唤课堂教学的变革

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二中学是一所地处城乡接合部、以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为主体的农村初级中学,2020年9月刚刚迁入硬件设施一流的新学校。学校确立了“三年内区内领先”的发展目标,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生“学为中心”的“活力课堂”,是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应有之义。

2.传统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宰,单向传递知识而非双向互动生成。教师讲解与随堂训练相结合,结果是学生囫囵吞枣,解析训练,并未深度理解并灵活运用知识。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降低,无疑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价值

“小导师制”重塑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活力。“小导师制”指的是学生根据教师精心编制的导学案开展课前预习、课堂展示与课后答疑,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指导的教学模式。“活力课堂”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主,“活力课堂”的课堂流程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教师在课堂上根据需要及时指导。

二、“小导师制”的设计与案例

(一)“小导师制”的设计

结合“活力课堂”,笔者把“小导师制”环节预设为以下三方面(图1)。

1.“小导师制”课前预习指导

“活力课堂”是以“导学案”为基础的,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小导师”需要以“导学案”为突破口。“导学案”相当于“小导师”手中的教材,“小导师”必须完全熟悉他手中的“教材”。所以课前的导学案预习就显得极为重要。

“导学案”中有专门的预习内容,但内容并不是简单的课本填空。有些甚至在课本上是很难找到答案的。这就需要“小导师”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而不同程度的“小导师”会有不同难易程度的题,从而不同程度地调动了“小导师”的积极性。

例如:

A类“小导师”展示题。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它能分别研究哪些假设,请分别写出假设、操作步骤以及观察结果。

B类“小导师”展示题。通电螺线管会产生磁场,在螺线管内部插入一个鐵棒就制成了电磁铁。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可能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取的基本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研究电磁铁磁性的强弱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磁性强弱的判断,请你写出判断磁性强弱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类“小导师”展示题。小凌同学在学习了磁知识后,对磁现象很感兴趣。一天晚上,她在台灯下研究磁铁,偶然发现当磁铁靠近发光的台灯时,灯泡内的钨丝晃动了。

让我们和小凌同学一起来探究:

(1)提出问题:

(2)建立假设:①可能是磁铁对钨有吸引作用;②可能是……

(3)获得证据:小凌找来同样的钨丝,用磁铁靠近,发现钨丝不能被吸引。

(4)得出结论:钨丝晃动并不是磁铁对钨有吸引作用,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导学案”预习部分中找到对应的题,如遇到较难理解的题,“小导师”可以预习指导,帮助他们较好地完成预学内容。

三类导学题由易到难,层次分明,适合各层次的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能更好地完成预习任务,也能找到适合自己展示的题,让每位学生都能从中找到自信,都能当“小导师”。这样,“小导师”心中“满足、优越”的种子就会逐渐萌芽,从而使人人争做“小导师”,个个成优秀,最终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2.“小导师”课堂上台展示

“小导师”上台展示是“活力课堂”中最为关键的部分。那如何做好课堂展示呢?

(1)“小导师”课前预学打好基础。通过预学,“小导师”充分掌握展示问题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小导师”在课前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学习,逐步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或者通过动手实验来提高对相关知识的认识。

例如:用纸、细铁丝、吸管等制作一个风车,想一想你有哪些方法能让风车转动起来,然后自己尝试一下,并带到课堂中进行交流。

这类展示题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小导师”需在课前自制一个风车,然后课中在展示台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方法。这种操作活动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2)“小导师”课中交流促提高。在课堂展示之间,还必须要有一个有效的小组合作讨论,通过小组之间激烈的讨论,逐步形成一个基本正确的观点。

例如:用弹簧测力计吊起一个约100克的钩码,钩码静止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现使钩码匀速直线上升或下降,观察示数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若使钩码加速上升或下降,观察示数是否发生变化?

这种类型的展示题就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讨论,从而得出小组结论,然后组内“小导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解分析,从而达到培养表达能力的目的。

(3)对答促成长。等“小导师”讲解完后,其他小组可以针对“小导师”在讲解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提出疑问,而“小导师”必须对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例如:七年级C类导学题。细胞是如何被发现的?胡克当时看到的是完整的细胞吗?细胞的发现过程对你有什么启示?

导学题中关于细胞是否完整没有要求作出理由说明,所以“小导师”在展示过程中就只是简单回答了“不完整”,下面的同学则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不完整?”在这个过程中,“小导师”就会逐步将相关知识点融会贯通,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自身成长。有时“小导师”可能会被某些问题难倒而无法做出准确的回答。每位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都不希望在同学面前出丑,所以“小导师”在展示过后就会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对这方面的知识肯定又有了更深的认识。所以教师有必要安排“小导师”课后的答疑辅导。

3.“小导师”课后答疑辅导

“小导师”课后答疑辅导是“小导师”展示活动的收尾。没有好的结尾必定会影响最终的效果,所以“小导师”课后答疑辅导是不可缺少的。“小导师”的课后答疑辅导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为没掌握的学生服务。在课堂展示过程中,不会总是出现全班同学都听懂的情况,部分学生可能只是一知半解。此时“小导师”是非常必要的。“小导师”的辅导加上组内成员的配合,可以强化这部分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可以通过辅导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为课堂展示的不足提供修补的平台。针对“小导师”在课堂展示过程中无法解答的疑问,通过课后的答疑辅导即可解决,提高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等到全员都爱当“小导师”,全部“小导师”都能说、都爱说的时候,学生的表达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二)“小导师制”实施的要点

1.展示者就是“小导师”

很多展示者在展示过程中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原因在于学生不配合,瞎起哄,导致展示效果偏差。所以必须赋予展示者一个较为明确的称呼。结合《陶行知文集》《做一流的教学能手》,笔者就将其命名为“小导师”。因为“小导师”本身就意味着是一名老师,同时强调了“导”。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通过平时的反复强调以及对《中国好声音》电视节目中“导师制”的认识,学生对“小导师”更易接受。

2.“小导师”的地位

“小导师”就是小老师。所以在“小导师”展示过程中,其他学生不能随意打断,教师也不能随意打断。“小导师”就是这堂课的主角。

3.“小导师”的确定

既然以“活力课堂”为平台,那么“小导师”的确定必须人人参与。“活力课堂”的展示问题设置基本分为“难、中、易”三个层次,每个小组都是6人异质学习小组,故组内成员可按展示问题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人选。

4.其他学生的责任

其他学生在听“小导师”展示的过程中,要积极配合“小导师”,同時认真听讲,争取找出“小导师”讲解中的不足之处,如有疑问,记录在本子上,在“小导师”展示结束后让其答疑。

5.学校奖励措施的激励

每组不同成员在担任“小导师”时会获得不同的分数,一般6人小组分为A、B、C三类,A类得分为2分,B类得分为3分,C类得分为4分。每周、每月根据分数评选出优秀小组,再根据担任“小导师”的次数选出“最佳小导师”,展示在宣传窗,评选为“活力之星”。

(三)“小导师制”下教师的责任

教师要编写适宜的导学案,使导学案成为教师驾驭课堂的跳板。在课堂上,教师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展示内容的选择需照顾到全体“小导师”。需以导学案为基础,依次由三类学生分别展示,当然,展示的重点必须是该课的重点。

2.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大胆让学生去展示。等学生熟悉之后,展示的时间就会缩减。所以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

3.教师引导而不主宰课堂。教师通过设计问题,给予学生思考方向,并点评学生的学习行为。

三、“小导师制”的成效与反思

(一)“小导师制”的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初步掌握了“小导师制”的流程,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展示中来,课堂效率逐步得到提高。而且通过平时的作业、单元测试以及每月检测,发现学生在语言表述上有了巨大的改变。

1.由于在平时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作为“小导师”的每位学生都真正参与了学习,也经常展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认知,故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极少出现概念混淆的情况。

2.由于平时在课堂上,学生成为主角,每位学生都当过“小导师”,所以每位学生的表达都得到了锻炼;同时在展示过程中会面对其他学生的质疑,久而久之,学生能很好地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3.“小导师制”中有很多的机会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如课堂中的对答促成长、课后的辅导答疑都使得“小导师”对科学性的表达有了更深的认识。

4.在课堂展示过程中,“小导师”的表述过程往往会因为个别字词被其他学生抓住,成为学生质疑的突破口,久而久之,在表述过程中会更加注意,从而使自己的表述越来越简洁,越来越完美。

(二)“小导师制”的意义

“小导师制”是临平二中“四步一测”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上的缩影。立足于“导学先行,四步一测”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在我校生根发芽。课堂变了,学生“活”了,教师“解放”了,科学课的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

1.课堂模式的革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这个听懂了没有?”“这题会了没有?”随后是学生沉闷的一声“嗯”。一节课下来,教师“满堂灌”,而学生只是听众。课改带来的课堂变化,最明显的是教师的课堂用语在不知不觉中变了。随着“导学先行,四步一测”理念渐入人心,现在的课堂上,学生习惯了表达自己的想法,习惯了质疑和自主思考;教师则更多地站在引导和助学的角度,追问“还有什么想法?”“哪个小组有不同的想法?”“还有什么问题?”……

2.课堂结构的变化: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

我们把一节课大致分为预习、交流、展示、点评、检测五个环节。预习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交流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学生课前、课中交流,合作学习;展示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学生在课堂中展示,合作探究;点评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师生共同点评,启发引导;检测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当堂检测,查漏补缺。

导学案的目的是让学生暴露先学后的困惑点,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个人独立思考、组内交流探究、组间竞争展示等环节后悟得知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完成知识的内化。导学案和课内检测根据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设计和评价。此外,学生通过课前完成导学题可以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个大致了解,教师也可以根据导学题的完成情况判断学生的学习起点。

3.学生态度:从“被动学”到“主动学”

农村学生往往自主学习能力偏弱。“小导师制”促使学生逐渐走出“被动接受”的低效學习,走向“自主悟、合作学、勇敢说”的主动学习。为了检验学生对“小导师制”的态度,学校专门开展了一次学生参与度调查,结果令人欣喜:八成以上的学生欢迎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所有的课堂环节中,学生的发言人数和提出问题的人数都有了增加,尤其是后30%的学生,他们的发言次数从原来的极个别到如今的人均每节课4次左右,积极性和参与度有了显著变化。

(三)“小导师制”的反思

1.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的好坏决定了“小导师制”能否获得成功。而要编写好的导学案,就必须要查阅许多资料。往往完成一个导学案需要花费两节课的时间。这就加大了教师的负担,也使大部分教师从心里对“小导师制”产生抵触,导致无法编写出好的导学案。

2.“小导师制”的展示过程

“小导师”毕竟不是教师,在面对学生的质疑时,极大可能无法回答,导致站在展示台上不知所措,也影响了自信。同时,台下的学生成功难倒了“小导师”,难免会比较兴奋。虽然台下学生的许多质疑很有建设性,但由于自身的心理作怪,慢慢地,学生把课堂的重心从质疑转移到了获胜上,导致课堂展示失衡,从而演变成“学生狂欢”。

3.一课时演变成两课时

在展示过程中,有些“小导师”由于自己的原因,表达未必能一击即中,再加上其他学生的质疑,内心就更加紧张,导致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又不能随意打断学生的展示,因为这样会影响到“小导师”的情绪,打击积极性,无疑更是雪上加霜。在此背景下,往往一课时的内容会演变成两个课时。

不管怎么说,“小导师制”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解放了教师。如果教师能够在后续的工作当中克服困难,弥补不足,相信“小导师制”绝对能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为取得好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马兰,盛群力.课堂教学设计——整体化取向[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活力课堂初中科学
自拍微视频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不微
构建活力四射的高中语文课堂
基于学科特质的初中活力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在玩中学,学中练,打造小学体育活力课堂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推行合作学习, 构建活力课堂
探索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活力课堂构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