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见性护理措施对预防脑梗塞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2021-10-11魏春波

中外医疗 2021年23期
关键词:脑梗塞预见性下肢

魏春波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赤峰024000

脑梗塞属于心脑血管疾病,在临床较为常见,具有极高的发病率[1]。相关医学学者认为,下肢深静脉血栓会在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滞缓、损伤血管壁等情况下形成[2]。由于脑梗塞患者有脑部血液循环障碍,阻碍微循环,因此会有微血管血栓形成,同时,患者需要长期卧床,机体各项功能、血液循环功能越来越低,从而极易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下肢深静脉血栓指血栓在静脉血液凝结的情况下形成于下肢深静脉血管中[4]。要想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有效预防,就应对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5月—2020年5月该院脑梗塞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探讨脑梗塞患者预见性护理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方便选取该院脑梗塞患者120例,依据护理措施分为预见性护理组(n=60)、常规性护理组(n=60)两组。预见性护理组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44~85岁,平均(68.1±9.0)岁;病程1~29 h,平均(10.5±2.6)h;在合并症方面:糖尿病22例,高血压19例,血脂异常10例,其他疾病9例。常规性护理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44~85岁,平均(68.8±9.4)岁;病程2~29 h,平均(10.9±2.8)h;在合并症方面:糖尿病21例,高血压18例,血脂异常11例,其他疾病1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所选病例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经头部CT、磁共振检查等确诊为脑梗塞;②均符合脑梗塞的诊断标准[5]。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②脑出血。

1.3 方法

1.3.1 常规性护理组 积极疏导患者心理,科学指导患者饮食,将患者生命体征等数据详细记录下来,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严密监测,帮助患者取舒适体位,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等。

1.3.2 预见性护理组 ①风险评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为老年人、有糖尿病、心血管病变史、长期卧床等患者。在患者入院1 d内评估患者风险,然后向监管单位上报,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②心理干预。老年患者是脑梗塞的高发人群,通常情况下其缺乏对疾病恢复效果的信心,因此护理人员应该主动与患者沟通,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③认知干预。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预防策略等讲解给患者及其家属,促进其风险意识的增强。④饮食干预。督促患者多饮水,多进食纤维、蛋白高、脂肪低的食物,从而对便秘的发生进行有效预防。同时,督促患者戒烟酒等;⑤功能锻炼。定时帮助患者翻身,对患者进行指导,使其进行臀大肌、腓肠肌、股四头肌锻炼,从而对下肢血液循环进行改善,必要时可穿弹力袜。⑥血管保护。最好将上肢静脉选取出来用来输液,不要多次穿刺相同静脉的同一个地方等。⑦病情观察。对患者的下肢肿痛、足背动脉波动情况、皮肤温度、颜色进行定时观察。

1.4 观察指标

随访1个月。①卒中评分。总分0~20分,表示无~严重[6];②血流均速、峰速;③住院时间;④下肢肿胀程度。足踝以下肿胀评定为轻度肿胀,腘窝以下肿胀评定为中度肿胀,全下肢肿胀评定为重度肿胀[7];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⑥护理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总分0~100分,分为不满意(0~69分)、一般(70~89分)、基本满意(90~94分)、十分满意(95~100分)4项。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卒中评分、血流均速、峰速、住院时间比较

预见性护理组患者的卒中评分(9.1±1.2)分显著低于常规性护理组(11.9±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60,P<0.05);血流均速、峰速(18.4±3.6)m/s、(25.3±5.0)m/s均 显 著 高 于 常 规 性 护 理 组 (16.0±3.1)m/s、(21.6±4.8)m/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913,4.135,P<0.05);住院时间 (9.4±1.3)d显著短于常规性护理组(17.3±3.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37,P<0.05)。

2.2 两组患者下肢肿胀程度比较

预见性护理组和常规性护理组患者的下肢无肿胀、轻度肿胀比例[70.0%(42/60)、18.3%(11/60)vs56.7%(34/60)、8.3%(5/60)]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297、2.596,P>0.05); 预见性护理组患者的中度肿胀、重度肿胀比例3.3%(2/60)、8.3%(5/60)均显著低于常规性护理组13.3%(8/60)、21.7%(1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7、4.183,P<0.05)。

2.3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比较

预见性护理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0.00%(0/60)显著低于常规性护理组11.7%(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1,P<0.05)。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预见性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1.7%(55/60)显著高于常规性护理组71.7%(4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15,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脑梗塞属于梗死性疾病,是一种脑血管病变,在临床较为常见,老年人是高发人群,发生机制为缺血性坏死在脑部血液供应失常的情况下出现在局部,极易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8]。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中,脑梗塞患者长期卧床、有偏瘫、感染、水肿出现等均是危险因素。脑梗塞患者卧床期间具有较低的活动量,会降低其静脉血流速度,松弛肌肉,血液在长期血液流速降低的情况下会在下肢深静脉区域凝结,从而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9]。同时,偏瘫患者运动能力有限,下肢肌肉无法有效挤压血液,进而减慢血流速度,促进旋涡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下,血小板极易有边流发生,从而在极大程度上提升血栓形成风险[10]。此外,脑梗死患者水肿期具有较少的水、食物摄入量,减少了血容量,血液处于高凝固状态,极易引发血栓[11]。要想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有效预防,就应对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12]。预见性护理措施是一种新型护理理念,其在护理干预患者前,依据患者的高危因素,对患者的病情趋势进行评估,对今后患者住院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估,然后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明确预防措施与护理重点,从而对患者的病情发展趋势进行有效干预,一方面减轻患者痛苦,另一方面减轻患者生活负担[13-14]。

相关医学研究表明,在脑梗塞患者的护理中,预见性护理措施能够获得理想的效果,和一般护理相比更能显著提升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减轻患者下肢肿痛程度,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15-16]。该研究结果表明,预见性护理组患者的卒中评分显著低于常规性护理组,血流均速、峰速均显著高于常规性护理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常规性护理组(P<0.05)。预见性护理组患者的下肢无肿胀、轻度肿胀比例均显著高于常规性护理组,中度肿胀、重度肿胀比例均显著低于常规性护理组(P<0.05)。预见性护理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性护理组。预见性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1.7%(55/60)显著高于常规性护理组71.7%(43/60),说明在脑梗塞住院患者的护理中,预见性护理措施具有较高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脑梗塞患者预见性护理较常规性护理更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猜你喜欢

脑梗塞预见性下肢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减少胸腰椎术后腹胀的预见性护理策略及其成效
28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护理体会
舒适护理在脑梗塞患者并发症防治中的作用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预见性护理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
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患者4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