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溶栓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作用
2021-10-11王玉琦
王玉琦
辽宁省庄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辽宁庄河116400
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内科临床高发危急重症[1]。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为脑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部分脑组织陷入血氧供应缺乏的状态,并由此出现损伤或坏死[2]。急性脑梗死在病情进展过程中发病迅猛,存在极高的致死率,致残率同样处于较高水平,多发于中老年人群,是威胁该人群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3]。临床上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等,同时还会伴发认知障碍、语言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等多种症状,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也会因此遭受严重负面影响[4]。溶栓治疗是目前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主要应用方案。该研究方便选取2019年3月—2020年5月于该院就诊的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分析尿激酶溶栓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方便选取该院就诊治疗的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标准:均参照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5]进行,且经过颅脑磁共振及CT诊断确诊。排除标准: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患者;昏迷患者;沟通困难患者;静脉溶栓禁忌证患者。随机数表分组,36例参照组患者干预方案为常规治疗,36例研究组患者干预方案为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参照组男女比例为19∶17;年龄57~83岁,平均(70.29±6.35)岁;发病时间1~6 h,平均(2.87±1.46)h。研究组男女比例为18∶18;年龄58~84岁,平均(70.42±6.43)岁;发病时间1~6 h,平均(2.92±1.44)h。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伦理标准委员会批准该研究进行,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且同意参与研究。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抗血小板、自由基清除及脑组织保护等基础治疗措施。
参照组患者干预方案为常规治疗。以皮下注射的方式为患者注入低分子肝素钙药物 (规格:0.5 mL:5 000AXa单位; 国药准字H20060191),2次/d,1 mL/次,待患者病情好转后将用药频率降低1次/d。
研究组患者干预方案为尿激酶溶栓治疗。将100 mL生理盐水与50 U尿激酶药物(规格:50万单位;国药准字H22023694)充分混合,以静脉滴注的方式注入患者体内,输注总时长需控制在20 min以内,若患者病程时间超过3 h,则将尿激酶药物的混合剂量增至100 U。
参照组与研究组均持续用药2周。
1.3 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研究组与参照组治疗前、治疗3 d后、治疗1周后及治疗2周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评估量表为NIHSS量表,分值越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越好。统计分析研究组与参照组治疗前后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水平,以ADL量表评估生活自理能力,以SF-36量表评估生活质量水平,分值越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水平越低。统计分析研究组与参照组不良症状发生情况,包括灌注损伤、脑出血及血管复闭。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 d后、治疗1周后及治疗2周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治疗前,研究组与参照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治疗1周后及治疗2周后研究组NIHS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 d后、治疗1周后及治疗2周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对比[(±s),分]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 d后、治疗1周后及治疗2周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对比[(±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3 d后 治疗1周后 治疗2周后研究组(n=36)参照组(n=36)t值P值22.86±2.79 22.94±2.83 0.121 0.904 16.62±2.26 20.54±2.63 6.783<0.001 12.07±1.85 17.15±2.11 10.862<0.001 10.36±1.27 14.43±1.38 13.021<0.00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水平对比
治疗前,研究组与参照组ADL评分及SF-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ADL评分及SF-36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水平对比[(±s),分]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水平对比[(±s),分]
组别ADL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SF-36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36)参照组(n=36)t值P值62.18±2.49 62.24±2.45 0.103 0.918 78.55±3.69 70.37±3.38 9.808<0.001 65.37±3.86 65.49±3.75 0.134 0.894 86.47±2.51 82.19±2.33 7.498<0.001
2.3 两组不良症状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不良症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不良症状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近些年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剧,我国老龄化人口数量快速增长,急性脑梗死患者数量也随之不断上升,对社会医疗资源带来了较大的压力[6]。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在发病6 h内对患者实施抢救能够较好地改善病情,有效降低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正常脑部血管代谢[7]。
临床上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关键在于帮助患者快速疏通血管,恢复应有血氧供应,以避免患者脑部组织持续受损[8]。低分子肝素钙属于临床常用抗凝血酶药物,在预防静脉血栓生成及治疗静脉血栓形成方面具有较好应用效果[9]。尿激酶属于溶栓类药物,其药物作用原理是通过激活患者血栓中的纤溶酶原加快血栓的溶解速度,该药物能够在短时间内将血栓阻塞血管疏通,促进血液循环快速恢复[10]。同时尿激酶还能够对受损的神经细胞进行修复,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神经功能。此外该药物还能够对血管ADP酶进行刺激,提高其活性,并由此增强对血小板的抑制能力,可以有效降低血栓的再生成概率,降低血管复闭的可能性[11]。在该研究中治疗3 d后、治疗1周后及治疗2周后研究组NIHSS评分分别为(16.62±2.26)分、(12.07±1.85)分以及(10.36±1.27)分,均低于参照组NIHSS评分(20.54±2.63)分、(17.15±2.11)分以及(14.43±1.38)分,在陈柏龄等[12]的研究结果中,治疗3 d后、治疗1周后及治疗2周后研究组NIHSS评分分别为(16.71±3.24)分、(12.11±2.69)分以及(10.44±3.54)分,均低于参照组NIHSS评分(20.63±3.07)分、(17.13±3.11)分以及(13.69±3.47)分,两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尿激酶溶栓治疗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神经功能水平;治疗后研究组ADL评分及SF-36评分均高于参照组,说明尿激酶治疗可以有效增强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研究组不良症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说明尿激酶治疗的用药安全性高于低分子肝素钙。
综上所述,尿激酶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突出,在降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方面疗效明显,并且用药安全性较高,值得广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