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1-10-11陈亮傅萍郑林

中外医疗 2021年23期
关键词:消化道内镜黏膜

陈亮,傅萍,郑林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七医院消化内科,福建南平353000

消化道早癌一般是指发生在消化道的早期恶性肿瘤,包括有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早癌结直肠癌等。这阶段的恶性肿瘤处于早期状态,一般浸润深度到黏膜层,且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越早治疗,患者预后越为理想,并且不同的治疗方案也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较大影响。ESD是近年来治疗消化道早癌、癌前病变等疾病的常见治疗方案,该术式相较于传统手术,可完整地剥离或切除消化道病变,在完整切除上具有明显优势[1]。并且临床随访显示,该术式的术后并发症小、恢复好,有利于降低复发风险[2]。而传统术式在治疗后并发症风险大,且需要较长时间的住院恢复。因此有研究称[3]ESD是治疗消化道早癌的最佳治疗方式,该次研究为验证ESD治疗消化道早癌的临床应用效果,以该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70例消化道早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ESD以及EMR的临床应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随机选取的该院收治的70例消化道早癌患者,按照手术方案的差异,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各35例。纳入标准:①患者以腹痛、腹胀、进食异物感等为症状入院,经消化道内镜或细胞病理学活检确认为消化道肿瘤或癌前病变:②符合手术治疗指征,病灶直径<20 mm;③影像学诊断显示病灶局限于黏膜层,分化良好;④患者知情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位置恶性肿瘤者;②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或器质性损伤者;③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以及全身系统性疾病患者;④精神认知功能障碍者;⑤随访失联、脱落者。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44~65岁,平均(54.62±4.95)岁;病灶最大直径4~19 mm,平均(13.62±3.46)mm。观察组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46~68岁,平均(54.78±4.90)岁;病灶最大直径5~19 mm,平均(13.56±3.42)mm。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电子胃镜完成手术,型号为Olympus公司GIF-Q260z。

1.2.1 观察组 术前常规禁食禁饮,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取左侧卧位,在内镜引导下,以氩离子电凝标记患者病灶的边缘范围,于标记外予以注射亚甲蓝 (国药准字H32025285)4 mL+肾上腺素 (国药准字H41022507)1 mL+生理盐水(250 mL)的混合液,多点注射,2 mL/点。观察染色情况,再次确定手术切缘。使用针状刀切开标记点外侧黏膜,IT刀切开病灶周围黏膜,以膜解剖的方式剥离基底并离断,边剥离边黏膜下注射,在剥离结束前以圈套器剥离病变根部。最后确定创面组织残留、出血、穿孔等情况,以止血钳进行止血,如患者剥离较深,则使用钛夹夹闭创口。确认手术完成,退出内镜。将患者剥离的病灶送病理科检验,术后常规抗感染,禁食1 d。

1.2.2 对照组 术前、术中前半部分与观察组类似,差异存在于对病灶的切除方式。在以圈套器圈套病变,以电切的方式切除病灶,边切除、边电凝止血,切除完成后,退出内镜,术后处理与观察组一致。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

②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③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采用QLQ-C30生活质量调查问卷进行评价,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④对比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两组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56.14±14.39)mL少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分别为(8.26±2.17)d、(9.42±2.61)d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00、5.091、4.047,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s)

表1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s)

组别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创面愈合时间(d)住院时间(d)观察组(n=35)对照组(n=35)t值P值80.41±15.62 76.69±16.76 0.961 0.340 56.14±14.39 78.14±20.48 5.200<0.001 8.26±2.17 11.46±3.02 5.091<0.001 9.42±2.61 12.39±3.47 4.047<0.00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术前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组别 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观察组(n=35)对照组(n=35)t值P值32.04±6.14 33.18±6.58 0.749 0.456 48.85±9.15 41.47±8.42 3.511 0.001 56.41±8.69 49.22±9.41 3.321 0.001

2.4 两组患者病灶切除情况、复发情况对比

观察组病灶完整切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12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消化道早癌多局限于黏膜层,因此在手术切除治疗时切缘深度的选择对手术预后有极大影响[4-6]。传统手术是破坏性的切除,随对病灶切除彻底,但对患者生理功能有极大影响,并且由于切除范围大,造成患者术后不仅恢复较慢,且并发症风险较高[7-9]。相较于传统手术,内镜微创手术在医源性创伤方面中更具优势,采用EMR手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其治疗效果得到肯定。但EMR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在对较大体积病灶进行切除时无法一次完整切除,虽可以分次切除达到彻底切除的效果,但非一次完整的切除会导致复发风险增大[10]。

ESD是起源于日本的一种手术术式,早期主要应用于胃癌早期病变的治疗中,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和改进目前在消化道早癌的治疗中也具有相当高的价值[11]。ESD术的特点是通过内镜进行染色,能够客观化确定病灶范围,从而确定切缘,即最大程度保留正常组织的基础上完整剥离病灶,切除完整性可与传统术式媲美,同时手术创伤显著降低。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创口愈合时间的对比中具有优势,观察组术中出血量(56.14±14.39)mL少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分别为 (8.26±2.17)、(9.42±2.61)d均短于对照组,表明ESD相较于EMR出血更少且术后恢复更快。周杨芳[12]的研究中应用ESD治疗消化道早癌或癌前病变,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63.18±5.83)min、(127.76±12.34)mL、(9.74±2.11)d, 与该次研究结果呈现一致性;并且在周杨芳的研究中还指出,可显著降低治疗费用。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医师ESD的术后并发症风险更小,且原因主要在于ESD能够一次完整剥离病灶,而EMR难以达到。在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对比中,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恢复术后康复情况更为良好。观察组术后复发风险低于对照组,虽未达到统计学差异,但也在一定程度说明了采用ESD治疗消化道早癌的优势。

综上所述,ESD治疗消化道早癌的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可降低手术创伤,缩短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复发风险。

猜你喜欢

消化道内镜黏膜
眼内镜的噱头
Tiger17促进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驴常见消化道疾病的特点及治疗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窦黏膜脱垂10 例临床效果报道
猪的消化道营养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Dieulafoy病变致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及护理
早期胃癌的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
内镜下电灼术治疗梨状窝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