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的效果观察及有效率分析
2021-10-11刘振
刘振
菏泽市立医院关节外科,山东菏泽274000
膝关节是人体最复杂且最大的关节,由胫骨上端、股骨下端与髌骨构成,一旦发生损伤则会给患者的运动功能与生活质量带来巨大的影响[1]。由于膝关节软骨缺少相应的血液供应,所以细胞代谢速度较慢,发生损伤后不易于修复,即使微小软骨损伤也可能诱发严重症状,甚至进展为关节退行性病变[2]。目前,临床针对膝关节软骨损伤主要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然而传统手术技术存在创伤大、失血量多、并发症多、不利于康复等问题[3]。关节镜属于新型的微创技术,现已成为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例如:关节镜下微骨折术、软骨下骨钻孔术、关节清理术等[4]。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是一种微创软骨修复技术,该技术在关节镜下对受损软骨组织进行清理,并实施钻孔操作,致使损伤部位出现血凝块,填充骨缺损部位,继而改善软骨损伤情况。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利于恢复等优势。为了进一步完善膝关节软骨损伤的治疗方案,该研究方便选择2018年10月—2020年9月该院收治的4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并与传统关节清理术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9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47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23例;年龄23~68岁,平均(40.5±4.6)岁;病程6~30个月,平均(16.2±4.8)个月;软骨损伤面 积0.7~6.3 cm2,平 均(4.2±1.0)cm2;体质指数 (BMI)19~26 kg/m2,平均(22.8±1.4)kg/m2;致伤原因:交通伤22例,运动损伤21例,挤压伤4例。研究组男性25例,女性22例;年龄22~68岁,平均(40.4±4.3)岁;病程6~29个月,平均(16.3±4.7)个月;软骨损伤面积0.7~6.2 cm2, 平 均 (4.3±1.2)cm2;BMI19~26 kg/m2, 平 均 (22.9±1.5)kg/m2;致伤原因:交通伤22例,运动损伤23例,挤压伤2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医院伦理委员会已对该次研究内容进行审核,并予以批准。纳入标准:经X线、MRI检查证实为膝关节软骨损伤;经休息、非甾体抗炎药、物理方法等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并具有手术指征;所有患者已签署该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关节手术史;软骨缺损、风湿性关节炎、剥脱性软骨炎等膝关节外其他部位骨折;合并急慢性感染;关节力线不正,存在膝外翻或内翻畸形,以及严重骨质疏松;血液系统与免疫系统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与心脑血管疾病;意识障碍或精神异常。
1.2 方法
研究组采用关节镜实施微骨折术治疗。方法:患者行硬膜外麻醉,仰卧体位,开放标准化关节镜入口(关节前外侧、内侧处处路),置入关节镜、手术器械与水套管。首先通过关节镜观察患侧膝关节,积极处理合并性损伤,将增生滑膜去除,清理非健康骨缺损处软骨,使正常组织包绕软骨缺损,完成后处理缺损基底钙化软骨。采用微骨折尖锥在软骨缺损部位边缘垂直钻孔,持续螺旋状钻至软骨缺损中心,均匀打孔,孔间骨桥在3~4 mm,保证软骨下骨的功能性与完整性。整个软骨缺损处完全处理后,以刮匙清除微骨折孔四周的骨碎屑。骨髓脂肪由微骨折孔渗出后,血液形成血块,将关节内液体吸除,取出关节镜,完成手术。对照组采取关节清理术治疗。方法:全麻,仰卧位。通过关节镜观察膝关节缺损,并在镜下利用刮匙、刨刀、探针等工具处理不健康组织与缺损处松动软骨,以及下骨表面与软骨缺损边缘。反复冲洗关节腔,待碎屑全部清理干净后退出关节镜。术后处理:两组均以冰袋给予患膝间断冷敷24~48 h;根据患者损伤情况制定针对性康复训练计划并开展康复训练。
1.3 观察指标
①根据膝关节症状的恢复情况[5]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症状完全消失或极大程度上改善,膝关节活动自如或进步显著,未对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为显效;症状好转,膝关节活动功能有所好转,日常生活基本正常为有效;症状无变化或加重,膝关节活动功能未见好转,对日常生活有明显影响为无效。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计为总有效率。②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与Tegner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评价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时膝关节功能与运动功能。HSS评分范围为0~100分,观察项目包括膝关节功能、疼痛、肌力、活动度、屈曲畸形等,分值越高说明膝关节功能越佳。Tegner评分项目共10项,根据患者膝关节运动的完成情况进行记分,评分范围为0~10分,分值越高说明膝关节运动功能越佳。③分别在术前与术后3个月时采集患者膝部关节液2 mL,以3 000 r/min的速度离心5 min,之后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关节液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④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关节积液、关节粘连、关节内血肿、感染)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表达方式为(±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为[n(%)],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比较中,研究组为95.74%较对照组的80.85%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时膝关节功能与运动功能对比
术前两组HSS评分与Tegn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研究组HSS评分与Tegner评分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时膝关节功能与运动功能对比[(±s),分]
表2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时膝关节功能与运动功能对比[(±s),分]
组别HSS评分术前 术后3个月Tegner评分术前 术后3个月研究组(n=47)对照组(n=47)t值P值41.5±6.40 41.6±5.90 0.079 0.937 76.5±11.80 65.6±10.50 4.731<0.001 1.4±0.30 1.3±0.50 1.176 0.243 4.8±0.50 3.2±0.40 17.131<0.001
2.3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时膝关节液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术前两组IL-1β与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研究组IL-1β 与TNF-α 水平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时膝关节液炎症因子水平对比[(±s),pg/mL]
表3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时膝关节液炎症因子水平对比[(±s),pg/mL]
组别IL-1β术前 术后3个月TNF-α术前 术后3个月研究组(n=47)对照组(n=47)t值P值17.5±3.50 17.6±3.00 0.149 0.882 9.2±2.00 12.0±2.20 6.456<0.001 19.5±3.20 19.4±3.30 0.149 0.882 10.2±2.80 14.3±2.50 7.488<0.001
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对比
研究组术后发生关节内粘连与关节积液各1例,对照组术后发生关节粘连、关节内血肿各1例,感染2例。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25%与对照组的8.5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8,P=0.673)。
3 讨论
膝关节软骨损伤在临床十分常见,由于膝关节软骨中无淋巴组织、血管与神经等,所以发生损伤后的自我修复能力有限,不仅愈合困难,还易导致骨关节炎、关节退行性变化等不良问题[6]。目前,随着外科技术的完善,临床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的相关术式也随之增加,现阶段的常见术式包括:关节清理术、软骨移植术、软骨下骨钻孔术、微骨折技术等[7]。其中软骨移植术主要采用自体软骨移植技术重建透明软骨,但其对于缺损的修复面积十分有限[8]。软骨下骨钻孔术是一种骨髓刺激技术,其通过诱导多能干细胞释放,继而修复软骨,但其在操作中易生成过多的热量,导致周围骨质坏死,继而影响手术效果[9]。关节清理术是临床常用的术式之一,该技术可以清理关节空中的软骨碎片,抑制滑膜释放炎性介质,快速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但对于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不佳,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有所欠缺[10-11]。相较于上述技术,关节镜下微骨折技术具有独到的应用优势,现已备受临床医师的关注。
微骨折术是一种微创修复理念,其在关节镜下对软骨进行钻孔,促使骨髓渗血并凝成血块,充分填充骨缺损部位,利用骨髓中间充质干细胞替代纤维软骨组织,继而达到软骨缺损修复的目的[12-13]。同时,关节镜手锥可以在膝关节内任何部位进行垂直于骨面的操作,例如胫骨平台、髌骨等,且通过手力调节穿孔深度,可以有效避免力学支撑结构损伤[14-15]。实施关节镜下微骨折操作时,无需特殊限制软骨损伤面积,所以同样适于用大面积关节软骨[16]。安伟等[17]对30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实施了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结果显示该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7.88%较常规关节清理术组的73.33%更高,且术后HSS评分(76.42±10.39)分、Tegner评分(4.72±0.78)分较关节清理术组(65.79±11.56)分、(3.19±0.66)分更高(P<0.05)。该文研究结果与上述结果相近,在总有效率比较中,研究组的95.74%较对照组的80.85%更高(P<0.05)。术后3个月时,研究组HSS评分(76.5±11.80) 分、Tegner评分 (4.8±0.50) 分较对照组(65.6±10.50)分、(3.2±0.40)分更高(P<0.05)。可见,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可以有效修复受损软骨,快速改善患者的症状,促使膝关节功能与运动功能恢复。需要注意的是,在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中应合理控制微骨折深度,避免过度损伤而出现塌陷性骨折;针对存在膝关节力线不正,膝外翻与内翻畸形者应给予胫骨与高位股骨远端截骨术,以便调整负重力线[18]。
有研究发现,关节软骨损伤后若未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导致关节病理性变化,关节液中游离的软骨刺激骨膜细胞形成慢性炎症,加重关节软骨损伤[19-20]。关节液中IL-1β与TNF-α水平能反应出膝关节软骨损伤的进展程度,且对于关节修复效果也有评价作用[21]。彭建兴[22]选择84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了关节清理术与关节镜下微骨折术,结果显示关节镜下微骨折术组术组术后IL-1β (9.21±2.13)pg/mL、TNF-α 水平 (10.42±2.47)pg/mL较关节清理术组(12.15±2.24)、(15.12±2.58)pg/mL更低(P<0.05)。该文研究中,术后3个月时研究组IL-1β(9.2±2.00)pg/mL、TNF-α 水平(10.2±2.80)pg/mL较对照组(12.0±2.20)、(14.3±2.50)pg/mL更低(P<0.05)。结果说明,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有效缓解了患者的关节炎症,减轻膝关节软骨的损伤程度,究其原因可能与该技术修复软骨组织,促使膝关节功能快速恢复有关。从安全方面来看,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25%与对照组的8.5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具有显著的应用安全性。
综上所述,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具有显著的效果,进一步改善了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与运动功能,安全可靠,适于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