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服务现状分析
2021-10-11皮贺鹏
□文/曹 蕾 皮贺鹏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提要]近年来,高校持续推进创新创业工作,以实际行动支持大学生参与时代发展浪潮。当代大学生是极具创新思维与自主能力的创新创业参与主体,围绕这一主体更为有效的开展创新创业工作需要结合用户需求和用户思维。本文从双创服务角度出发,构建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分析创新创业工作要素,得到系统的高校创新创业服务内容。在此基础上,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校“双创”服务现状进行分析。
一、引言
在创新创业的时代潮流下,高校作为推动双创发展的重要力量,应当为中国经济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作出更大贡献。2010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改革。2018年,《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进一步提升了创新创业的高度。现如今,高校持续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内化为育人的实际行动。据此,本文将从“双创”服务的角度出发,围绕高校创新创业工作要素,对高校“双创”服务现况进行系统的分析。
二、文献回顾
通过梳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关于高校创新创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对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社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主体的影响,据此,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推进应当是围绕学生主体将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专业教育、社会服务等进行融合,构建有效的高校双创生态圈。同时,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活动的参与主体,极具创新思维与自主能力,需要以“用户思维”作为研究切入点对高校创新创业服务展开系统的研究。
三、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分析
20世纪初,威斯康星思想形成,将现代大学的职能总结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实施方即为教学主体、科研主体、社会服务主体,这些主体在一定的内外部条件下,交换物质、信息或能量,最终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从而推进创新创业,这就形成了一个高校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需要围绕该生态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据此得到其完整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一)主体分析。高校教育、科研与服务三大职能之间存在着一种依存关系,教学负责输入知识与技术,在此基础上,科研对知识与技术进行创新,最后再通过服务对知识与技术进行输出。可以发现,教学是基础,科研是动力,服务则是最终的目的。主体(即生态群落)是生态系统中的核心要素,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态位,即各主体都有着自己相对应的位置、资源占有及功能作用,离开他们,生态系统无法正常运行。据此,高校创新创业主体(即生态群落)包括有教育生态群落、科研生态群落、服务生态群落。群落中包括有种群和个体,教育生态群落包括了教务部门、专职教师、兼职教师(校外企业导师)、学生等,科研生态群落则包括了科研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实验室、研发中心等,服务生态群落包括了校团委、创业创新中心(或学院)、创业园区、孵化基地、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
(二)环境分析。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有序运行有赖于生态环境的支撑,系统中生态群落的活动不能离开环境独自进行,同时,环境的不同也会对生态系统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可将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其中内部环境是指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学校内部的教育理念、校园文化、制度规范、资金扶持等;外部环境是指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外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因素等。
(三)资源分析。生态资源的存在保障了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为生态群落实施创新创业提供“材料”。本文依据相关学者对创新创业资源的既有研究,将其按功能属性分为四类,分别为政策资源(包括政府的条例、规章,院校的制度、规范等)、教学科研资源(包括课程体系、教师、校友等)、实践资源(包括实训基地、实验室、创业园区、孵化基地等)、资金资源(包括创新创业基金、金融信贷等)。
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除了高校自身外,还包括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社会等多个平台,他们相互之间传递物质、信息、资源,体现了系统的开放性、循环性、永续性、整体性等特征。据此,本文将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解释为,围绕创新创业主题,以高校各类生态群落为核心,各自持续发挥教学职能、科研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并通过系统布局、合理谋划为该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营造良好的环境,进而使得校内外创新创业的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最终形成一个一体化的共生系统,持续提升高校创新创业实效。(图1)
图1 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图
四、高校创新创业生态服务现况
基于对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分析,结合生态要素可分析得到系统的高校创新创业生态服务体系。(表1)
表1 高校创新创业生态服务体系一览表
根据高校创新创业生态服务体系,本文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其创新创业服务现况进行分析:
(一)基于生态主体的创新创业服务
1、教育群落。教育群落奠定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础,现阶段,高校教务部门积极倡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依据上级教育部门发布的有关创新创业政策文件的要求,制定本校的具体实施细则,并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改革中,具体服务内容有:开设创新创业的通识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鼓励教师和学生深入企业参观考察或兼职实习、在教师职称评定考核中纳入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认定、聘任校外企业导师授课、鼓励学生从专业出发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将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换为相应学分并纳入综合考评体系,强化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育。
2、科研群落。科研群落在教育群落奠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教育,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室、研发中心的实践,将隐形知识显性化。具体服务内容有:科研主管部门与教务部门不断优化职称评定标准,将科研型教师和教学型教师放在同等地位;学校建设江苏省工程研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采用导师制等形式带动学生加入到实验室或研发中心投入研究,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也有部分师生采取合资或者募资的方式组建公司;科研管理部门对具有价值的、落地性强的研究项目重点关注,在研究成果认定上给予对应的支持,将参与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大赛作为科研考核的指标。
3、服务群落。服务群落综合调配和利用各类创新创业的政策、教学科研、实践和资金资源为创业者提供服务。具体服务内容有:校团委、创新创业管理部门组织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大赛(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等,高校设置产教园(获评江苏省二星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苏州市A级创业孵化基地)与校外政府部门、企业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场地,并配以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基于生态环境的创新创业服务
1、内部环境。学校通过推行“433成才工程”,指导每一个学生加入1个创新创业团队、完成1次创新创业实践、取得1项创新创业成果,此外,通过承办“创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赛事,营造良好的双创文化氛围。同时,深化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教融合、思创融合,不断渗透双创教育理念。制定制度规范,明确创新创业成果可转换为相应学分并纳入综合考评体系。此外,学校与泰隆银行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
2、外部环境。创投圈融资缩紧,疫情对创业行业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目前,政府已出台系列政策,如应对疫情影响,加大创业载体奖补力度,支持创业孵化园区、示范基地降低或减免创业者场地租金等费用,最终会带来宏观治理环境的改善。苏州政府通过打造智慧政务,实现企业服务最高效率,优化供给形成资源配置,亲商安商构建合作共赢最佳机制,统筹协同凝聚组织领导最大合力,突出用户思维,加快由“以审批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
(三)基于生态资源的创新创业服务
1、政策资源。政府方面,不断加大创业载体、创业孵化基地奖补力度,优化营商环境。在此基础上,学校也不断优化双创政策,如施行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并进行工商注册即可抵扣相应学分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学生入驻创业园区进行孵化第一年免租金等制度,同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如将《苏州市就业创业政策口袋书》引入学生创业课堂,汇总各创业孵化基地的入驻政策在学生群体中进行宣传。
2、资金资源。以资金资源为导向的创业服务,建立在政府、高校、社会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政府加大高校创孵基地的奖补力度,高校创孵基地则减免入孵企业的场地租金等费用。此外,学校与多家知名合作企业(如方向传媒等)共同设置创新创业基金,扶持在校大学生创业。同时,学校拓展资金资源,与泰隆银行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对接投资公司提供天使基金等。
3、教学科研资源。目前,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改革中,在专业教育的同时注重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做到专创融合。学校建设江苏省工程研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拥有地市级以上科技平台12个,采用导师制等形式带动学生加入到实验室或研发中心投入研究,做到科创融合。此外,与莱克电气、中盈创信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合作,通过产教融合进一步优化教学科研资源。
4、实践资源。目前,学院拥有438个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其中校内实践基地189个,共提供实训项目695个。学校产教园获评江苏省二星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苏州市A级创业孵化基地,且校团委、创新创业中心与产教园通力合作共同助力学生创新创业,学生通过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入驻产教园进行创业孵化等实施创新创业实践。
学校创新创业中心、校团委、产教园等,积极发挥资源链接的功能,汇聚政府的政策、资金扶持,企业的资金支持和外聘实践导师,以及金融机构的金融信贷等各类资源,为创新创业的开展提供保障。同时,通过组织不定期的校园内外的创业创意人才交流会为创业者提供信息获取、技术支持、客户对接、市场推广、知识产权、创业辅导、人脉资源等联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