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研究

2021-10-11邓志虹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19期
关键词:粤港香港维度

□文/邓志虹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提要]在理解文化与文化认同内涵的基础上,运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进行粤港文化距离的测度,以权力距离指数为例分析粤港文化差异原因。从对广府文化认同感以及对其本土香港文化认同感两个维度展开文化认同调研,分析对广府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距离存在负相关关系。通过建构和发展个体的身份认同,实现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增强粤港地区文化认同和凝聚力。

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及其战略意义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分析和规划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建设,承载着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战略功能,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与动力支撑点,是国家实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探索,是建设“一带一路”的枢纽,是构建“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平台的重要区域支点,也是构建港澳经济长远发展动力,成功实践“一国两制”、达致港澳长远繁荣稳定和凝聚港澳向心力的重要措施。

二、文化与文化认同

(一)文化的内涵。《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自古以来,“文化”的概念与“天文”、“武力”相对应,蕴含着政治内容和伦理意义。

马克思认为文化源于人类物质生产生活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恩格斯进一步指出,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借助于意识和语言而存在的,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和符号系统,是人化、人的对象化或对象的人化。亨廷顿认为文化的决定因素包括历史渊源、价值体系、生活方式、世界观和相应的社会、政治思维方式等,文化划分一般都围绕着某个核心国家进行,基点是宗教信仰,世界文化版图构成主要包括: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西方基督教文化;斯拉法-希腊各国的东正教文化;涵盖中非、中东、中亚一直到印度尼西亚的伊斯兰文化;非洲文化(尽管它纷乱芜杂,没有统一的表现形式);印度的印度教文化;日本文化;中国以及其东亚、东南亚周边地区的儒教文化。马克斯·韦伯认为文化缺乏有形的特性,它存在于人类社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不断再生产的过程中,并且不受一定的领土或种族的束缚。赫尔德提出与文明相对的文化概念,强调了文化主体的民族性和边界的有限性。笔者认为,“文化”的概念具有多层次性、复杂性,起源于人类社会对物质世界(自然界)的改造,其内涵包含改造自然界过程中,社会动态发展过程中的语言建构、历史演进、习俗和价值观念传承以及象征实践等。

(二)文化与文化认同。“认同”的概念在社会学和文化学中经常和“文化”联系在一起使用。埃里克松对于文化认同理解起源于族群、民族共同体,他认为来自于长期共同生活的肯定性体认,通过特性、习俗以及生活方式,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传承至今,阻止了因认同的背离或异特性而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郑晓云认为文化认同是倾向性的共识与认可,包含了“自然认同,通过文化接触、交融获得认同,民族分化融合中的认同,文化主体辐射中的认同,强制认同”五种类型。丁琴海将文化认同分为两种:开放性文化认同(双向建构的过程)和混杂性文化认同。亨廷顿认为,冷战后,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政治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文化与文化认同(它在最广泛的层面上是文明认同)形成了冷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

笔者认为,“文化”(共有观念)不仅是指导文化实践行为的路线图,其本身还具有建构功能,可以构建行为体的身份,从而确定行为体的利益,其类型主要有异质性文化、同质性文化。文化认同以“自我认同”(“身份认同”)为基础,进而发展为特定文化语境下的“集体认同”(“族群认同”)、“社会认同”,文化认同的一体两面包含着“共识与认可”、“共生与趋同”。

三、粤港文化认同研究

(一)粤港文化认同量化研究的起点——文化距离分析。荷兰文化研究所所长霍夫斯泰德通过六个文化维度——权力距离指数(简称PDI)、风险规避程度指数(UAI)、个人主义程度(简称IDV)、男性主义程度(简称MAS)、长期取向(简称INDLTO)、放纵程度(简称IND),进行定量分析。

基于各国文化维度离差构造,柯格特和辛格提出测度国家间文化差异程度的指标——文化距离(简称CD)式中,Iik表示i国在第k个文化维度上的得分,Ijk表示j国在第k个文化维度上的得分,Vk表示所有样本国家第k个文化维度的方差。

依据霍夫斯泰德的调研统计,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的文化距离指数为0.32,意味着文化差异较小,“同根同源”,同处于儒家文化圈。在测度的六个文化维度中,差异加大的是权力距离指数。权力距离指数(PDI)是一个国家内机构和组织中权力较弱的成员期望和接受权力分配不平均的程度,该指标反映社会群体内人际间的平等程度和依赖关系。权利距离指数越大(即高权利距离),表示人际间(上下级、师生、家长与孩子、政府与百姓)平等程度越弱。广东地区的该项指数为80,高于香港地区的68,更高于英国的35。在“一国两制”的背景下,广东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中央集权、政府权威,而香港特区政府在“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政策框架下拥有更多独立行使的职权;同时广东地区受到儒家“礼”文化影响更注重“尊卑长幼有序”,香港受到基督教文化影响更注重“人人平等”,因而香港权力指数高于广东地区;但是,中国香港的高度自治是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港人并不单独拥有或行使对香港的自决权,如梁爱诗所说“权力是由中央下放,授权地方行使某些特定权力。”因此,香港该项指数比霍夫斯泰德所统计的53个国家和地区(50个国家,3个地区)的平均指数59.22高出21%。

(二)粤港文化认同现状调研。为了进行粤港地区文化认同调研,笔者采用问卷调研的方法,在暨南大学、中山大学、进出口贸易公司等地点面向在广州工作、学习的香港人展开。在小规模预测阶段,发放问卷16份,对问卷具体条款进行分析和净化,旨在尽早发现测量工具的缺点并做修正。考察量表的可靠性之后展开正式施测,共发放问卷175份,回收172份,回收率98.3%。其中,有效样本168份,有效率97.7%。

香港文化认同调查量表,在Ward & Kennedy(1994)文化适应指数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设置包括语言、宗教、价值观、社会习俗、衣、食、住、行、生活节奏、消费习惯等10个项目,每个项目设置两个维度(每个维度一个问题),如在价值观项目,设置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考察是否认可其本土核心价值观(你是否认为“民主、法治、人权自由”是香港地区的核心价值观),第二个维度考察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你是否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香港核心价值观是相似的)。采用Linkert五分量表进行评价,根据被试者的认知与行为进行分析,测量被试者对广府文化认同感以及对其本土香港文化认同感。

利用SPSS对各测项和相关系数进行检验,各项指标的Item-Total Correlation系数均大于0.7,经信度检验可知,文化认同指数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指数(α)为0.78。对广府文化认同感的均值为2.86,标准差为0.59;对香港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为3.83,标准差为0.55。

通过person相关分析,粤港文化距离与广府文化认同负相关(r=-0.167,P<0.05),与香港本土文化认同没有相关关系。结果显示,文化距离越大、跨地域文化认同越弱,面临文化适应性困境,需要在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等不同策略中做出选择。

(三)粤港文化认同质性分析。文化存在着“同质化”、“异质化”的不同发展方向。建构主义的观点是,物质世界如何塑造、改变和影响人的行为,如何受到人的行为的影响,取决于对物质世界的认知性和规范性诠释,这类诠释是更为重要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当一种观念成为共有观念(即文化)的时候,它的力量就是巨大的。芬尼莫尔在《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用三个案例说明共有观念(文化)传播的重要性,这些观念在被行为体接受、形成共有观念之后,行为体的身份、认同和利益都得到了重新的界定。

粤港文化需要在形成共有观念的基础上,重新界定认同问题。笔者通过深入粤港地区深入访谈,了解到香港的大多数年轻人求学和工作一直在本地,具有“小渔村”意识,对内地(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熟悉,欧美金融危机冲击了依赖出口的香港中小企业,香港社会急剧分化,在割裂的香港社会中,普通香港人拥有“低价值、高就业”的机会。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数据,2019年上半年的失业率为2.9%,但承受着高房价、高物价的煎熬。少数香港的精英阶层(金融和高端服务业)不断拓展生存空间,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这样的香港金融人到内地谋求发展的机会,经历“北上”跨地域生存的生活方式,对于南粤文化认同程度高。对于粤港文化认同问题而言,最大的挑战就是大多数香港人不熟悉内地的制度文化、缺乏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面临文化冲突与价值选择的困境。

(四)粤港文化认同路径分析。文化认同往往来自于自然认同(自然环境对认同的影响、人类自身活动如婚姻对认同的影响)、沟通交往、民族融合、辐射效应(一个国家或地区中较为先进、发达的主体文化具备的影响力)、征服与殖民活动等。

近代香港地区受到殖民统治影响,英国的政治、文化制度与其本土文化交融碰撞,“熔炉”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新文化。回归后,面对社会主义祖国的异质性文化,往往有不同态度,存在完全适应异文化,接受新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的情况,抑或固守自己的本土文化,有力地反击异文化,以此来证明和加强日益受到威胁的自我身份认同、文化认同。需要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提供经济上、精神上的实质帮助和指导,在教育和实践中引领他们参加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实现文化回归、文化自觉。

文化认同的建构的个体化取向是基于身份认同的社会性,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建构和发展。只有在与文化他者交往互动中才能定义自身的文化存在,文化差异对身份认同的冲击往往能够激发个体意识的觉醒。香港市民应加强与祖国大陆人民的沟通与对话,增进彼此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审视自身、发展自身,积极参与跨文化交往实践,而不是被动地调和矛盾,应通过主动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拓展身份认同。

文化认同的建构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文化场域,基于多元文化主义的视角,突破社会同质、族群一体的疆界,以跨文化认同为基础,关注不同文化群体如何和谐共处的问题。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应保护多种文化的存在和促进公平互动,对话和互相尊重而产生彼此共享的文化表现形式。

粤港地区只有加强文化交流、减少文化距离、促进文化认同,才能使粤港澳大湾区具有持久的内聚力和发展的动力;应以传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支撑、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话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载体,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高度发展基础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得到充分彰显,中华民族繁荣兴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猜你喜欢

粤港香港维度
香港之旅
展与拍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2015年粤港教育合作专责小组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
香港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