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科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专项管理效果研究

2021-10-11李文喆吴剑坤郭桂明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21年4期
关键词:骨科抗菌切口

李文喆,范 峥,吴剑坤,郭桂明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药学部,北京 100010;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临床药学科,北京 100010)

抗菌药物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滥用则会引起耐药[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已成为临床关注的问题,其中预防用药一直是医院管理中的难题[2]。国外学者率先提出“让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在正确时间、正确剂量、正确疗程内服用正确药物”的抗菌药物专项管理理念[3]。我国也开始了严格的三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其中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是重中之重[4]。我院自2019年8月推行抗菌药物专项管理以来,抗菌药物使用日趋合理,现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9年5月 - 12月的临床资料,比较抗菌药物专项管理前后的数据,为进一步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HIS系统选取我院骨科抗菌药物专项管理前(2019年5月 - 8月,391例)和专项管理后(2019年9月 - 12月,363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其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收集使用药品名称、剂型、时机、疗程、金额等信息。

纳入标准:①病历完整;②所有患者均为骨科Ⅰ类切口。排除标准:①病历不完整;②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③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④术前合并其他部位急慢性感染的患者。

1.2 专项管理措施

(1)信息系统支持:将药学服务系统、合理用药信息支持系统与医院HIS系统进行对接,实现对医院工作的信息化管理;要求医生在开具含有抗菌药物医嘱时勾选用药原因,病历首页必须填写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等。

(2)文件管理:医务处、临床药学科联合制定本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路径管理实施细则》,主要规范预防用药的适应证、品种、给药时机、术中追加和疗程等。

(3)专项培训:医务处、临床药学科定期对骨科医生进行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专项培训。

(4)动态监测与约谈:医务处质控部对骨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由质控人员对其使用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对发现的共性问题,由医务处组织对相关医生进行约谈。

(5)药师干预:临床药师深入骨科病房,参与交班、查房等,对发现的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不适宜情况与临床医师讨论,找出具体问题并提出意见,共同制定用药方案。

(6)绩效考核:将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纳入到医师的目标考核中,每月对病例进行抽查与点评,监测抗菌药物的应用状态,对骨科相关数据进行汇总上报至考核部门。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利用医院HIS系统收集患者个人信息、疾病诊断、手术类型与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切口的愈合情况、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时机、抗菌药物种类、抗菌药物应用疗程、住院总费用、西药总费用、抗菌药物费用等。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评价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情况,在抗菌药物专项管理前后,对Ⅰ类切口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率、品种选择合理率、给药时间合理率和用药疗程合理率进行对比分析[4]。其中,于术前0.5 ~ 2.0 h内给药判定为给药时机合理;抗菌药物用药时间< 24 h判定为用药疗程合理。术后3 d内出现发热(体温> 38 ℃),切口感染(红肿、压痛、明显渗出或脓性分泌物)作为判断切口是否感染的标准。创伤性的中枢发热及生理性白细胞、CRP升高不列入感染的范围。研究期间相关药品无重大价格调整,故因价格调整引起费用改变的因素已排除。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 <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

本研究最终纳入Ⅰ类切口手术患者754例。专项管理前391例,其中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患者116例,平均手术时间(182±6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630±488)mL,平均住院时间(16.46±9.69)d;专项管理后363例,其中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患者111例,平均手术时间(186±6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464±444)mL,平均住院天数(14.12±8.01)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2.2 专项管理前后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专项管理前后,骨科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用药疗程合理率、术中追加抗菌药物比例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

表1 专项管理前后预防用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比较Tab 1 Comparis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prophylactic antibiotics before and after special management

2.3 专项管理前后各项费用比较

对专项管理前后纳入患者的住院总费用、西药费用、抗菌药物费用进行比较,其中住院总费用、抗菌药物费用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2。

表2 专项管理前后患者各项费用比较Tab 2 Comparison of cost indexe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special management

2.4 专项管理前后患者感染率比较

专项管理前,391例患者中,3例(0.77%)患者发生了术后感染,其中1例肺部感染,2例泌尿系感染;专项管理后,363例患者中,4例(1.10%)患者发生了术后感染,其中1例椎板感染,1例肺部感染,2例泌尿系感染。专项管理前后两组患者总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229,P = 0.632)。

3 讨论

抗菌药物的发明有效提升了感染类疾病的治愈率[5-7]。由于骨外科手术中形成的创伤比其他外科手术明显,故发生感染类并发症的概率更高[8-9],围手术期合理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但临床也应正确看待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其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10],因此术中应严格执行防控感染相关操作。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尽量选择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菌素过敏者可用克林霉素;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 h;若手术时间超过3 h,或出血量超过1500 mL,术中应追加使用一次抗菌药物[11-12]。

我院通过前期的抗菌药物专项管理,抗菌药物应用基本符合要求,然而骨科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使用头孢美唑、用药时间超过24 h,术中追加不及时等。针对以上情况,我院医务处、药学部、医保办组成三医联合管理体系,采取相应措施对骨科进行抗菌药物专项管理。临床药师深入临床确保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医务处借助HIS平台实现对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全过程管理。医保按照限定支付方式、适应证及用药疗程进行管控。经多方协作,药品选择合理比例、使用疗程合理比例、术中追加抗菌药物比例从管理前的38.79%、86.21%、4.17%,分别提升至管理后的100%、98.20%、27.03%,而住院使用抗菌药物平均费用从管理前的(174.23±24.16)元降至管理后的(122.31±21.47)元,各项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P < 0.05)。

综上,我院通过抗菌药物专项管理,明显改善骨科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费用,专项管理前后患者感染率没有明显差异,确保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抗菌药物管理更加科学。研究结果[13]显示,合理预防用抗菌药物,可有效预防感染,降低后续抗菌药物治疗费用。今后应进一步加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教力度,提升临床药师药学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医师合理用药水平,加大职能部门干预力度,建立督导长效机制,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作为一项常规管理工作,促使抗菌药物的使用更趋于安全、合理、有效。

猜你喜欢

骨科抗菌切口
什么是抗菌药物?
“数字骨科”专题文章导读
现代骨科“三新”之光——快速康复外科、现代数字骨科、冲击波治疗的临床应用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小切口和标准后胸切口开胸治疗食道癌的效果分析
Perceptions of the osteopathic profession in New York City’s Chinese Communities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这7个动作骨科专家从不做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
自制小切口拉钩在腹腔镜手术戳孔切口缝合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