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教科研现状: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的比较分析
——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

2021-10-11李玉明黄元胜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教科研科研成果骨干教师

李玉明,黄元胜

(延边州教育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0)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指出:“教育科学研究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伴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与实施,又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高质量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高质量的教科研成果支撑。中职学校教师既是教科研成果的“培育者”又是教科研成果的“转化者”。研究选取吉林省延边州辖区内公办中职学校的教师为研究对象,了解现阶段中职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一般情况,为新时期加强中职教科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高质量地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

一、研究设计

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包括教师基本信息、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动机、取得的教科研成果、教科研成果的应用、教师的体验与收获五个方面,共30个题目,其中单选题(22个)、多选题(5 个)、简答题(3 个)。多选题最多选择3 项,答题时间约为6 分钟左右。为避免影响教师在疫情期间的网络教学,简答题没有要求教师必须作答。

问卷通过免费版问卷星平台发布[1],调查时间为 2020 年5 月 7 日至11 日。网络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484 份。将数据从问卷星平台以SPSS 文件(.sav)格式导出,运用SPSS19.0 与EXCEL 进行数据分析。为了补充了解教科研情况,通过电话、微信、QQ 等形式对参与调查学校的负责教科研工作的中层领导进行了访谈。

为了便于分析将统计表进行简化,多项选择题仅列出了“选中”的频数和所占比例,其中骨干教师150 名、普通教师334 名。研究中以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为变量,运用SPSS 进行交叉分析。调研统计的是“十三五”期间所发生的教科研事件。

二、样本概况

本科学历的教师占比较高,研究生和专科学历的较低;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少。本次调查的484名教师中男147名占30.4%、女337名占69.6%。研究生学历 20 名占 4.1%、本科 456 名占 94.2%、专科 8 名占1.7%。高级职称教师135名占27.9%、中级的174名占36%、初级的89名占18.4%,没定级的86名占17.8%。

担任(过)班主任的多,任(兼)其他职务的少,骨干教师占三分之一。353 名(72.9%)教师有班主任工作经历。任(兼)专业部(室)主任及以上职务的教师74 名占15.3%,各级骨干教师150 名占31%、普通教师334 名占69%。“骨干教师”是指经过吉林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考核认定并颁发证书的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名师、专业(学科)带头人,包括县(市)、州、省三个级别。

专业课教师多,没有教学任务的少;教师工作年限15 年以下的占一半。专业课教师268 名占55.4%、没有教学任务的教师仅12 名占2.5%。公共基础课教师按人数降序排序依次是语文59 名占12.2%、英语47 名占9.7%、数学42 名占8.7%、德育34 名占7%、体育16 名占3.3%、心理6 名占1.2%。工作年限 5 年以内的教师 105 名占 21.7%、6 至 10 年的53 名占 11%、11 至 15 年的 91 名占 18.8%、16 至 19 年的48名占9.9%、20年以上的187名占38.6%。

总体看研究样本的学历以本科为主,高学历和低学历的都比较少;有班主任经历的比较多,绝大多数教师都有教学任务。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学历分布、性别比例、任教学科类别没有显著性差异(P 值均大于0.05);职称分布和工作年限存在显著差异(P 值均小于0.05),普通教师中无职称的教师较多,骨干教师中没有无职称的较少;骨干教师中工作年限少的教师占比较低。

三、调查结果

(一)参与教科研的态度

中职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目的主要为了提高自身的教科研能力(68.4%)、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60.5%)、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72.5%)。教师选中“评职称能加分”(24.4%)、“获得证书用于骨干或名师评选”(16.9%)的占比不高。总体看中职教师从事教科研活动的态度比较端正,目的比较明确。骨干教师选中“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占比(69.3%)高于普通教师(56.6%),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9),其他选项的占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 值均大于0.05),如表1所示。

表1 教科研目的“选中”统计(N/%)

(二)教科研活动的形式

调查表明中职教师比较喜欢的教科研形式依次是课题研究(48.1%)、撰写论文(44.4%)、课例研究(34.9%)、撰写教学案例(31.8%)、撰写教学日记(23.8%)。教师选中“其它”(15.3%)及“都不喜欢”(7.9%)的占比较低。骨干教师选中撰写论文(54.7%)和撰写教学案例(38.7%)的占比明显高于普通教师(P=0.035)。除了表中所列的教科研形式外,普通教师“其它”方面的需求占比明显高于骨干教师(P=0.014)。课题研究是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比较接受的教科研形式,两者的占比没有显著差异(P=0.492)。

表2 教科研形式“选中”统计(N/%)

(三)教科研对教师发展的促进

中职教师普遍认为教科研活动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一定的“帮助”(有很大帮助、有一些帮助、有一点帮助、根本没帮助)。有的教师在“您从事教育科研最大的收获有哪些?”开放题中也表达了自己的体会:“发现自己太多的不足”“丰富了自己的工作经验”“对理论知识有了新的理解,学习了新的教学方法”。骨干教师对教科研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科研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作用明确表示“有很大帮助”的占比均超过半数以上(如表3),明显高于普通教师的占比,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5)。

表3 有很大帮助“选中”统计(N/%)

(四)影响教科研的因素

超过半数以上的中职教师认为影响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工作任务重,没有时间坐下来研究(68.2%)”。总体来看“工作任务”和“时间”是影响中职教师参与教科研的主要原因。其次研究能力(研究能力不强,惧怕教科研;感觉没啥可研究的)、对教科研的认知偏差(除了评职称外,没有多大用处;不做课题、不写论文,也能教课)、学校教科研管理(学校没有具体要求,全靠自愿,时间长了就懈怠了)也是影响教师参与教科研的因素之一。骨干教师认为工作任务重、没有时间研究的占比明显高于普通教师(P=0.027),统计结果如表4。

表4 影响教科研因素“选中”统计(N/%)

(五)教科研成果的数量

论文撰写方面(如表5),有一半以上的教师近五年都撰写过论文,其中70.7%的教师撰写过论文、50.8%的教师发表过论文。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发表论文的数量要少于撰写论文数量;骨干教师撰写或发表论文的占比明显高于普通教师,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近似值均为0.000)。

表5 论文撰写与发表统计(N/%)

课题研究方面(如表6),总体上看中职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人数要少于主持课题的。65.9%的教师参与过课题研究,30%的教师主持过课题研究。骨干教师参与或主持课题研究的占比要高于普通教师,有显著差异(P 近似值为.000)。60.7%的骨干教师主持过课题,普通教师仅有16.2%。83.7%的骨干教师参与过课题研究,普通教师仅有58.4%。

表6 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统计(N/%)

(六)教科研成果的应用

近五年来43.8%的中职教师获得过各类教科研成果奖(如表7),包括论文评选、各类优质课评比、各种说课大赛、教学设计评比等。骨干教师获奖占比为66.7%、普通教师的获奖占比为33.5%。骨干教师的获奖占比要明显高于普通教师,两者有显著差异(P近似值为.000)。

表7 教师研究成果获奖情况统计(N/%)

55.8%的教师使用过其他人的教科研成果(如表8),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在应用他人的教科研成果方面有显著差异(P 近似值为.000),骨干教师自己“摸索”的占比较少(30%),普通教师较多(50.6%),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骨干教师应用成果的意识要高于普通教师。

表8 教师使用研究成果情况统计(N/%)

(七)影响成果应用的因素

在影响教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主要涉及成果的质量、学校的机制及教师的积极性。如成果不显著,无法应用(28.9%)、成果属于理论研究的范畴,无法应用到实践中(28.1%)

学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21.3%)、学校没有提供成果推广应用的平台,没有机会推广(16.7%)。而且骨干教师选择的占比普遍高于普通教师,有显著差异(共5项,如表9)。

表9 影响教科研成果转化因素“选中”统计(N/%)

四、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通过对吉林省延边州内的8所公办中职学校的调查研究,得到以下基本结论:当前中职教师以本科学历为主,研究生和专科学历比较少;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比较多;骨干教师中没有无职称的教师,工作年限少的教师占比不高。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参与教科研的态度比较明确,虽然有“评优晋级”的诉求但占比不高,这与已有类似研究结论不同,如有研究者调查表明90.7%的教师参加教科研的目的是为了评职或评优。[2]

课题研究、撰写论文、课例研究、撰写教学案例及教学日记是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所接受的教科研形式,普通教师还有“其他”方面教科研活动的需求。工作任务、研究时间、研究能力以及学校教科研管理是影响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教师不愿参与教科研的主要原因。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多主持课题研究的少、撰写论文多发表论文少,教科研成果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应用。骨干教师教科研成果获奖、主动应用教科研成果的占比明显高于普通教师;教科研成果的质量、学校的机制及教师的积极性是影响教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

(二)主要建议

总体看近五年延边州中职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与以往相比有了一定的发展,说明近年来延边州教育学院组织开展的教科研活动对促进教师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调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教师对教科研的认识仍然存在误区,教科研活动的形式单一,教师的研究能力亟待提高,教科研成果的质量有待提升,教科研工作的氛围有待加强等问题。在全国职教战线贯彻落实“职教20条”的大背景下,调研中发现的上述问题要尽快解决,以利于更好地发挥“教育科学研究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3]

1.发挥骨干教师作用,推动教科研工作。骨干教师是中职教师群体中的“关键少数”,调查表明各类骨干教师约占样本教师的30%。骨干教师在教科研能力、教科研成果数量及应用方面要明显好于普通教师,如81.3%的骨干教师能将教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而普通教师仅有40.4%)。中职学校要通过创建中职教学创新团队等方式为骨干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围绕落实“职教20 条”的重难点问题,充分发挥示范与带动作用,带领普通教师攻坚克难,彰显教科研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引领中职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2.理性看待教科研,消除认识上的误区。调查表明目前仍有部分中职教师对教科研存在片面认识,比较典型的就是将“教科研”与“课堂教学”人为地割裂开来,如“不做课题、不写论文,也能教课(表4)”“老师的任务就是上好课,科研让专门搞科研的人去做好了(开放题)”“除了评职称外,没有多大用处(表4)”等。中职学校要从教师专业化的视角引导中职教师正确理解教科研与教师上“课”、上“好课”的关系:教师不从事教科研可以上“课”但很难上出来“好课”。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科研联系起来,教师专业成长的生命力来自教科研。[4]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更需要所有的中职教师都能上“好课”。

3.加强教科研培训,提高教师研究能力。51.7%的中职教师建议要“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骨干教师选中的占比为60%、普通教师的占比为47.9%)。“不会研究”是困扰有研究意愿教师的最大问题,这也可能是对教科研产生片面认识的原因之一。教科研知识是实践性很强的一类知识,教科研能力培训要突出实践性,坚决杜绝“满堂灌”式的培训。培训者要引导中职教师,以学习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真实问题为载体,学习教科研知识;参训教师要在培训者的指导下,按照教科研的一般程序,在解决自己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教科研知识,提高研究能力。

4.健全质量标准体系,提高教科研质量。目前关于中职教科研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即使有“标准”一般也是以是否获得证书、获得证书的级别,是否发表、发表刊物的级别等外在的教科研“荣誉”作为评价标准,这也是教科研饱受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评优晋级”过程中的“唯证书”“唯奖项”“唯论文”“唯课题”等现象比较严重,几乎没有人去关心“证书”“奖项”等“荣誉”背后的质量标准问题,好像这些“证书”“奖项”本身就是评价标准(我们不否认有的部门颁发的“证书”“奖项”等荣誉的含金量高)。有关部门及中职学校要加强中职教科研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不能让“证书”“奖项”等“荣誉”绑架教科研活动,“左右”中职学校的教科研工作。

5.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营造教科研氛围。教科研工作非常辛苦,要出好成果,需要保证研究时间,需要研究经费支持,需要教师持之以恒、耐得住寂寞。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事业发展的“润滑剂”和“加油站”。首先,有关部门要统筹教科研资源,实现培训、教研、电教、科研部门有机整合[5],加强教科研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用“标准”引领教科研健康发展,给有能力研究的教师创造更多的条件,鼓励更多的中职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其次,中职学校的主要领导要带好头,不能只“挂名”充当教科研“门面”;要结合自己的工作特长,带领广大教师用教科研的方式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向教科研要质量;要搭建教科研成果展示与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推动教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生产力,服务中职“三教”改革,避免因对教科研片面认识而掩盖了教科研本真的价值。

猜你喜欢

教科研科研成果骨干教师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提升职院教科研水平的途径与对策研究
基于STEAM教育的立体教科研模式构建与实施
华容将评选100名骨干教师
关于多维联动教科研共同体的行动策略研究
School life课堂实录
构建五种机制培养骨干教师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探究
折腾人的“骨干教师”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评审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