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的减量与增质
2021-10-10叶存洪南昌师范学院江西教育评估院院长
叶存洪/南昌师范学院江西教育评估院院长
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布置科学、合理、有效的作业,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帮助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精准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校完善教学管理、开展科学评价、提高教育质量”。但现在的问题是,在不少学校,作业不够科学、合理、有效,作业事实上成了“低水平的机械练习”。大家普遍认为“反复练,多刷题,做得多了,应考自然熟能生巧”。初中三年,两年把新课讲完,最后一年反复做题;高中更甚,一年半就讲完全部新课,后面的一年半反复做题,这种“安排”也都是基于这一认识。因而作业量不断增加,而且各学科都不甘落后,学生经常写作业到深夜十一二点甚至更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睡眠。
几年前,一位中学生编了一则短信,每一句都与写作业有关,或许能够反映出学生对作业的诸多苦恼和无奈:“君子坦荡荡,小人写作业;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还在写作业;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业;少壮不努力,老大写作业;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没写作业;生当为人杰,死亦写作业;人生自古谁无死,来生继续写作业;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写作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一块写作业。”
叶存洪
看来是时候该来一场“作业革命”了。教师应以当前抓“五项管理”和“双减”为契机,重视检视作业的作用和价值,整体优化作业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可以说,教师对待作业的态度和方式反映了该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职业品格,学校对待作业的态度和方式反映了这所学校的管理理念和办学品质。
作业的量
要改变原来的重量轻质、“大水漫灌”的情况,作业并非越多越好,也不是越难越好。作业越多就越有可能走向机械刷题,作业越难就越有可能让学生失去自信,望而却步。教师无论是利用教材、教参上的作业题,还是自编作业题,都要做到有的放矢、精心选择、精准“滴灌”,否则就很容易加重学生的负担,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泯灭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一种情况也值得注意,在小学低年级易见,学生做错了一道题,罚重做10遍、20遍;写错了一个字,罚重写30遍、50遍,更有甚者,笔者还曾经看到过有罚写100遍、200遍的报道。学生一边写,一边心里“怨恨”这位老师,当学生怨恨老师、不喜欢老师的时候,他要学好这门课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知道,即便是为了纠错而罚写罚做,最多两遍、三遍的量比较合适。要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作业的批改方式
我曾担任某教育集团的责任督学,一次到集团的一所成员校,走进课堂,问学生某门课程教师批改作业的情况,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老师批改作业,永远都是一个字——‘阅’。”更有甚者,有些教师经常是不批改作业的,连“阅”字都懒得写,时间长了,学生知道“反正老师不批改,应付一下就可以了”,作业的效能自然就大打折扣。2021年4月8日,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明确要求,“教师要对布置的学生作业全批全改,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强化作业批改与反馈的育人功能”。作业要“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抓牢“发、收、改、评”四个环节,真正实现从“了解学生”到“针对学生”,再到“对症学生”的完美教育闭环。而且,批改的时候最好能写些评语。当然,老师一般都教两个班级,100名左右的学生,每次批改作业、每批改一本作业,都要求给学生写出评语,并不现实,但可以轮流写,或针对典型的问题来写,争取每个学期给班上每一个学生写上一两轮评语。现在都提倡“办有温度的教育”,如果仅仅是打个√打个×,冷冰冰的,哪来温度?此外,还要十分重视反馈环节,采取集体讲评、个别讲解等方式及时进行反馈,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统一讲评,而个性化的问题,则需要一对一进行讲解分析,特别要强化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辅导帮扶。让作业成为教师与每一位学生个体对话的契机,每一个孩子都能被看到,都能体验到自己在教师眼中、心中的独特和唯一。
作业的因人而异
现在布置作业都比较简单,老师说:“打开××练习册,做第几题到第几题。”而且基本上都是“一刀切”,这样会造成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如果讲课不能遵照个体差异,布置作业不能因人而异,那么“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如何体现?可以说,“一刀切”布置作业的方式是一种典型的“懒政”思维。《通知》强调,“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作业应该分层布置,可以有统一的作业,也应当有个性化的作业。比如,某些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比较强,但计算能力比较差、比较马虎,教师就应给他们布置需要耐心计算的作业,而抽象推理的作业可以少布置。真正的因材施教要因人而异、精准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个性化的作业,就跟医生治病要对症下药一样,不能给所有患者开同一个药方。
作业的削峰填谷
现在很多时候,学生每天的作业量苦乐不均,比如星期一,几个学科的教师都布置了很多作业,学生做到深夜十一二点还做不完,星期二碰巧几个学科的作业都不多,学生吃了晚饭就无所事事。建议以班为单位,加强统筹,由班主任出面,协调各任课教师,大致平衡一下每天的作业量。学校一般都重视年级组、学科组、备课组建设,我以为还应该强化“同班教师群体”的建设,一个班的任课教师应该加强协调,不能各自强调所教学科的重要而多留作业,育人要有“一盘棋”的思想,要有系统思维和整体考量。
作业的集体备课
以往老师们布置作业都是各自为政,同一个年级、同一门课的作业,张老师布置张老师的、李老师布置李老师的。并非说作业一定要统一布置,但是,如果大家能够集体研究,质量应该会高一些。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就要求“学校要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学校要将作业设计纳入校本教研,并且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系统化设计一整套符合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和涵盖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基础性作业。比如,作业如何基于课程标准、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如何从学习基本要求和学情出发,将作业所针对的目标分为知道、理解、运用、综合运用四个层次,每个层次如何考核,等等。集体研究,“智慧众筹”总比一人智慧要好。实际上,作业研究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对学科知识更深入地认识的过程,是对转变育人方式和教学方式加深理解的过程。
作业的命制
现在很多教师不会命题,总体上讲,教师命题的能力在退化。从各种《课课练》《××考王》《×× 秘籍》中随便找些题目给学生做,典型的不问质量只要数量。事实上,最了解班上学生程度、水平差异的是任课教师,教师应该提高自主设计作业的能力,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系统化选编、改编、创编符合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命题。某中学对招聘的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其中有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每人命制一套试卷,以考查教师命题的能力水平,这个做法值得称道。在作业命制的过程中,要关注作业的结构和类型,除了基础性练习,还要考虑学科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这些都是近年高考、中考命题的导向。从作业的范围来看,除了每节课的知识训练外,还要强调单元甚至更大范围的知识联结。如此,则需要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把握教材中知识的关键点、问题的兴趣点、文本的疑难点、思维的发散点、内容的矛盾点、认知的模糊点等。这样,无论是事先设计的作业,还是课堂中即兴发问,才会有质量,才能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教师编制作业的过程,就是其隐性经验的外显化、组合化的过程,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