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岗课赛证”四位一体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2021-10-10李太斌张颖影
◇ 李太斌,张颖影◇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瓶颈①李晓,王斯敏,蒋新军等:《今天,我们怎样培养高技能人才》,《光明日报》2020年7月9日。,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一、“岗课赛证”四位一体课程体系的基本含义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关键在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职业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提出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1+X证书制度等概念,为职业院校指明了发展方向。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强调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更加明确了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体现在课程体系上,在“岗课赛证”四位一体课程体系设计中,岗是实际的工作岗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对接企业与技能人才;课是专业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建设,完善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评价;赛是职业技能大赛,通过建立校、省、国家三级比赛机制,提升课程建设水平;证是证书,要通过开发、融通多类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将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所需的综合能力要求融入证书,提高学生就业、创业本领①曾天山:《“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8期。。
从产教融合,到1+X证书制度,再到“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总体时间跨度较短,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分离的“两张皮”现象仍然非常突出,职业教育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在“课”与“岗”的融合基础上,及通常的产教融合②冯桂玉:《浅析会计专业“课岗证赛”融合下的课程体系建设及改革》,《财会学习》2017年第10期。,而传统意义上的产教融合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对实际操作和技术技能有较高要求的专业,如会计、计算机、影视多媒体技术等专业,迫切需要将“岗位—课程—竞赛—证书”有效融合,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③王庆颖:《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岗证赛”四位一体课程体系的构建》,《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20年第1期。,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影视制作技术相结合的新兴专业,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新型高新影视技术的高速发展,该专业主要是面向影视多媒体应用领域培养技能型人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但课程体系与实际工作的需求仍存在脱节现象,课程设计质量不高,主要问题如下:
(一)课程设计缺乏时代性
互联网催生了众多细分产业,如游戏、广告行业的网络用户比重越来越高,2018年就已出现增长爆点,短视频、直播行业用户量高达6.48亿,月活人数增至5.1亿和4.6亿,电子商务行业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9.2%。产业细分背景下,市场对影视多媒体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对实现音视频功能的要求更高,还承载了用户拓展、品牌推广、品牌运营等相关功能。而大多数院校的相关专业课程设计仍然是面向广播影视行业,以传统的生产、编辑、合成以及音频合成制作、多媒体交互和网站建设等为学习内容,未能紧跟新产业形态变化趋势。
(二)课程设置缺乏一致性
院校课程设计在就业、竞赛、证书标准上不统一,没有逻辑相融,致使课程设置出现不一致,容易造成各环节脱节现象,从而出现不同程度企业参与度不够、教学质量不高、竞赛机制失灵等问题。一些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在课程设计上只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忽视职业素养教育,学生职业素质较低,限制自身职业的发展;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在课程设计上不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只追求竞赛成果,难以提升自身竞争力;以证书为导向,在课程设计上和证书所需的标准不统一,难以满足行业的用人需求。
(三)课程关联性不高
课程与课程之间没有前置、后置关系,有些院校过度追求时代性,只要新的技术出现,就开一门新课,如手机移动端在微博、微信等软件和平台上的兴起,就快速开设手机拍摄操作课程;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兴起,就快速开设网络直播课程;在线教育行业的持续增长,就快速开设AI、VR、AR等学习课程,并没有深入思考课程的衔接问题,也没有考虑对接的是什么岗位,很容易造成课程各自为政,缺乏体系关联,也容易造成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困惑。
(四)职业技能培养形式化
高职教育应该侧重技能培养,通过大量的实践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如今的高职院校都注重技能培养,在课程设计上采取了基于项目式的教学方式,但这种实践项目教学在内容和教学实施上没有严格的要求,并没有按照实际的生产过程设计课程内容,只关注实践课程是否达到人才培养规定的比例,未能与真实生产接轨,未能涵盖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培养形式浮于表面,无法实现真正的任务式教学。
互联网时代,影视多媒体技术行业的商业模式、产业形态和技术技能有了巨大变化,企业不仅要求毕业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有创新思维和职业素养,还需要具备市场营销、新媒体传播等延伸知识。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缺乏时代性、课程设置缺乏一致性、课程之间关联性不高、职业技能培养形式化等问题,需要构建“岗课赛证”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缓解人才供需矛盾。
三、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岗课赛证”四位一体课程体系建设的模式探究
目前,“岗课赛证”融合主要分为三种模式:一是“课证融通”模式,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网络专业为例,实现课程与华为认证结合,将人才培养与产业紧密对接。二是“赛教融合”模式,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实现将大赛项目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三是“赛证课”相通模式,以山东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将专业课程和技能竞赛、职业证书相结合,实现“教学—竞赛—考证”相通培养。
以上三个成功模式均是操作性极强的专业,以课程改革为核心,重构了“岗课赛证”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实操性要求较高的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与其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同之处在于,影视多媒体技术有自身的专业特点,不能照搬其他专业的课程体系模式,由于职业院校此类毕业生的专业岗位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针对影视多媒体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应以“岗课证赛”核心要素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一)以岗定课,充分考虑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以岗定课是进行课程体系构建的第一步。通过影视多媒体专业知识、技能等关键词得到50个岗位能力标签,采集智联招聘、51Job等大型招聘平台岗位大数据信息,截至2019年3月18日共收集29354条岗位信息,分析得出招聘企业主要集中在影视媒体、电子商务和教育培训行业,其中“新媒体运营”岗位占比高达50%,其次是设计类占比21.8%,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影视多媒体技术视频剪辑和后期制作岗位,仅为4.6%和4.2%。说明人才需求呈现向业务链前后延伸的趋势,对营销、策划类岗位具备影视多媒体技术技能的需求明显增加。要避免学校和企业衔接错误,就必须将岗和课两者有效融合,将实际岗位需求作为专业课程设计的依据,以生产链条模块化、项目式教学为主要学习手段。
(二)课证融合,以证书要求作为课程设置基础
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如教师、会计、二手车鉴定评估等专业,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影视媒体、电子商务和教育培训等行业对影视多媒体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基本无要求,反而更重视学历证书以及能否适应企业未来业务变化和岗位技能发展。在此环境下,职业院校发展X证书,与培训评价组织合作开发含金量高的职业技能证书,就是优于同类院校的有效证明。一方面证书是毕业生职业技能水平的重要凭证,反映了毕业生职业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证书是改革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对课程评价体系有着积极的诊断作用。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根据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时间安排课程进度,将证书要求融入课程,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参加考核。
(三)课赛融通,以赛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养
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试金石”,具有引导高职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课程体系与结构、师资队伍建设转变①王笑然:《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教学的导向作用研究》,《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7年第2期。的多重功能,同时也是教学成果的展示。一是以赛促学,教学实施过程中,将竞赛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如竞赛规范、岗位标准、参赛视频、操作经验融合到实际授课过程,将竞赛标准转化为课程评价标准,指导学生完成作业流程操作。二是以赛促教,通过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培养教师了解专业发展最新动态,清晰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最新要求。通过不同形式的竞赛,增强师生的竞赛意识,对专业课程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以赛促建,仿照职业技能大赛标准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有利于学生进行岗位的真实训练,建立“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养。
四、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岗课赛证”四位一体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以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为例,在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岗课赛证”四位一体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之前,教学过程是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再穿插分项技能训练,综合实训,最后是顶岗实习。根据高职的生源特点,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学习持续性不长,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持续度。基于此种情况,学院通过大量调研和验证,实施了“岗课赛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
(一)明确职业面向和专业岗位定位
基于行业调研数据分析,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就业主要是面向音视频制作公司、文化传播公司、互联网平台公司等相关单位,主要工作岗位为视频制作类岗位、向外延伸设计、运营类岗位。(见表1)
表1 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岗位需求
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注重推进课程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理论知识应紧跟影视多媒体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掌握相应的音视频制作技术,同时具备一定的宽度,向策划和营销两端延伸,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构建“模块化、递进式”课程体系
依照岗位需求,重建课程体系架构。根据企业岗位的不同需求调整教学课程计划,建设适应学生职业发展、融合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构架。①王庆颖:《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岗证赛”四位一体课程体系的构建》,《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20年第1期。基于大数据分析,遵循各岗位工作过程,分解工作任务,融合岗位工作标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构建系统化、开放式、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按照“融合”能力培养目标,研究构建全新课程体系。
以双高专业群建设为契机,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与新闻采编与制作、摄影摄像技术、网络舆情检测组建专业群,对职业岗位、模块化课程、知识技能要素有了新的要求,根据能力目标,将课程群划分为三个模块:基本能力课程、专业能力课程、核心能力课程,课程模块体现了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顶层互选的新格局。实现“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见表2)
表2 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为适应大环境下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型影视多媒体产业链,应根据企业岗位的不同需求调整教学课程计划。加大校企合作共建课程,依托企业需求建立核心课程,以专业核心课程影视技术技能为主,增加职业道德规范、创新创业、传统文化等素质知识能力课程,注重理实一体,引入企业项目化运作推进核心课程建设。
(三)打造实践教学综合平台
依托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微影视创研平台,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影视多媒体专业教学资源库,按全媒体融合的新型采编流程,配备满足影视多媒体技术实训教学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媒体新闻生产工作坊、影视综合节目生产工作坊、网络直播间、虚拟仿真基地,还原企业真实生产情况,将现有内容进行任务分解、凝练、派生,开展案例分析、专业技能训练、实战演练,开发一批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项目。建立健全校内实践教学标准和基地管理相关制度,对接岗位需求,按照真实生产流程开展实践教学,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及时将新思想、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等融入教学内容。
(四)规范机制,搭建学生成长平台
建立健全“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竞赛制度,遴选教学过程中的优秀项目,鼓励学生参与技能竞赛,为学生拓宽就业空间。组织学生考取多媒体技术职业证书,检验实训的成效和教学质量。将课程学习、技能竞赛、考证评级、实践训练等多方面进行考核评价,使技能竞赛与考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反馈到课程中,并及时作出调整。持续推动1+X证书试点建设,将证书中涉及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技能操作内容,引入专业核心课程,建立认证标准升级与课程体系同步更新机制,实现课证互嵌共生、互动共长。
岗课赛证融合的实施效果显著,由于教学内容主线清晰,学习技能要点由浅至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清楚认识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学生的认可度较高。2020年,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高达93%以上,获得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奖项3项,省级以上奖项11项,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专业对口率达到83%。一体化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即可获得学历证书、技能竞赛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容易获得荣誉感和职业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快速适应企业岗位的要求,提高了影视多媒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结 论
高职院校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动态工作,“岗证课赛”四位一体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政策法规、区域经济发展、市场需求、专业群建设、师生素质等多方面因素,还需要不断调整、不断优化,用先进观念和技术推动教学改革,培养该应用领域的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