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城市群推进县域单元乡村振兴
2021-10-09曹文超
曹文超
[关键词] 城市群;县域单元;乡村振兴;圏层
[基金项目] 山东省2020年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课题“城市群视域下县域乡村振兴路径研究”(2020SH039)
[作者单位]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新动能研究院
县域是乡村振兴的基本单元
县域作为连接城乡的特定地理空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将县域作为乡村振兴的地域落脚点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这是由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决定的。
——产业兴旺。“产业兴旺”首先要求农业兴旺,实现农业现代化。现代化农业是一个综合体系,主要包括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涵盖技术、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内容。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各类专业化组织为其提供支撑,这些服务类机构不仅需要资金、人才、政策的扶持,还要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实现一定的规模效益,这些要求的实现需要在县域层面上整体推进,县域是最具运输成本优势的地域选择。除了农业之外,产业兴旺还强调探索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产融合的关键是在農业基础上形成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即形成全产业链。这就要求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先进的技术保障、稳定的人才输入以及有效的市场对接,在县域范围内进行产业融合布局,既能结合当地农业特色发展二、三产业,也能为产业融合创造必要条件,从根本上推动三产融合。
——生态宜居。“生态宜居”是对乡村生态和居住环境整体系统的要求,不是单个村庄的生态资源保护,而是超越村庄范围更大地域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既要对区域内的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统筹系统治理,又要在区域中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完善基本公共设施,这些要求和措施至少在县域层级上才具备实现条件。
——乡风文明。不同于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风文明”更强调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文化,建立现代乡村文明。县域可以看作具备相似民俗和价值观念的若干村庄所组成的人文大环境,县域经济的发展促使农民就地城镇化,在县域范围内对乡风文明建设进行统一要求和部署,更有利于建立新规范。
——治理有效。“治理有效”要求制定适合乡村实际的治理规范和治理体制机制,要统筹安排资金、人力、物资等治理资源,调动市场、社会自治组织等治理主体的积极性,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模式,这些做法的实现同样需要在县域范围内统一调配。
——生活富裕。“生活富裕”描述的是建立在现代农业和工商业基础上的乡村居民生活状态,需通过提高农民就业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如发展县域经济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加强县域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等,同时通过完善县域内的养老、医疗、大病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加强对农民的生产生活保障,减轻农民家庭负担。
内在机制与外部表现
——内在机制。一是集聚与扩散。伴随城市群中心城市影响力的扩大,城市群中各等级城市及乡村的联系网络化程度逐步加深,城市群内行政边界力量逐渐弱化,使得城市群要素流动由近距离的区域内流动向突破距离限制的跨区域流动转变,由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向城乡双向流动转变,由单中心的集聚扩散向多中心集聚扩散转化。在这一过程中,乡村逐步参与到城市群的分工与协作中,由被动的要素提供者逐步转化为主动的要素交流互动者。
城乡之间优势功能互补、资源利益共享、共生协调发展是城市群运作的理想状态之一,是城市群提高整体效率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竞争是重要推动力。
二是共生与协同。城市群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包含着复杂多元的协同共生关系,城乡系统之间的协同共生是其中一种重要关系。城乡之间优势功能互补、资源利益共享、共生协调发展是城市群运作的理想状态之一,是城市群提高整体效率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竞争是重要推动力。城乡互动来源于对有限空间资源的竞争行为,城乡地域系统因此经历着平衡与非平衡的循环动态演进过程,并最终以共生模式及协同效应促使系统高效运行。
——外部表现。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在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人口规模、产业基础等方面具备比较优势,拥有相较于周边城市更大的吸引力,要素的持续集聚使得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但交通拥堵、生活生产成本提高、热岛效应等“大城市病”也逐步显现,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挤出效应越来越明显。在这一过程中,核心城市的功能疏解为其他城市尤其是中等城市发展带来机遇,从大中城市转移出来的以零部件生产为主的一般制造业,倾向于向具备成本优势的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在乡村层面上,城市群内部相对发达完善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将其中大大小小的城市和乡村串联起来,形成了城市群城乡地域空间组织的“骨架”,城乡要素流动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流动渠道更加顺畅,流动速度更快,频率更高,城乡资金、技术、人口等资源要素配置更为高效,城乡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城市群中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辐射促使城市周边乡村的人口、土地、产业等逐渐非农化。伴随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若干大城市周边县域相继撤县设区,发展方式并入城市轨道,大部分县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迅速提升,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这种城乡发展格局的转变既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基础和纽带,也是城市群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县域发展突破“天花板”得以健康持续的有利契机。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乡村振兴
——以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为中心的核心圈层。该圈层周边乡村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强,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有较为稳定的特色产业,其乡村振兴任务应以强化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为主,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加快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逆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的流入创造条件。此外,要抓住逆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要素“下乡”的契机,加强城乡互动,引导城市资金、人才、技术向乡村流动,配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城乡融合。在产业发展方面,应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农业与工业、旅游业、文创产业等相结合,在振兴乡村产业的同时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旅游空间。
——以离核心城市距离较近的若干中等城市连接而成的中间圈层。该圈层城市间及城市周边的乡村范围广阔,劳动力、人才的流出是制约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掣肘,通过发展县域工商业进行乡村产业振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各县市应主动参与城市群分工协作,积极接收城市经济辐射,获取有效的信息和技术,并适当接受产业转移,打造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产业,吸引农民工、大学生等返乡下乡。此外,要进一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为乡村居民创造更加便利的生活条件和更加宜居的自然环境,为各类群体返乡下乡提供基础保障。
——以离核心城市较远的若干中小城市组成的外圈层。该圈层城市周边的乡村位于城市群的边缘区域,难以接受核心城市的辐射,经济存量较小,乡村“空心化”严重,土地大量闲置,应首先保障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功能,因地制宜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发展现代化农业。同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掘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如将自然景观与体验经济相结合,将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再利用,发展特色民宿及民俗、农业活动体验等乡村新业态,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保障农民对耕地的承包权、经营权及对宅基地的使用权,保障进城农民返乡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