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背景下信息技术学科渗透生涯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1-10-09吴爱玲潘伟鹏

文理导航 2021年26期
关键词:终身发展信息技术教学

吴爱玲 潘伟鹏

【摘 要】在新高考背景下,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带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综合学科,主动渗透生涯教育,有其独特的作用与价值。本文试图从“关联生涯理念”、“运用综合实践”、“发挥学科专长”等角度出发,在揭示这种独特作用、价值的同时,就具体实施的策略进行重点的探讨与分析,以助推相关实践。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生涯理念;生涯决策能力;终身发展

2018年秋季开始的新一轮高考改革,从传统的文理分科到3+2+1的选课模式,将“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怎样规划自己的未来”等重大人生课题,更早地摆在了今天的高中生的面前。作为基层一线教师,将充满自然科学气息和科技感的信息技术学科,和以“育人和指导功能”为主的生涯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做法既是顺应了新高考改革的大方向,也是践行“创新融合”、“育才育人”教育理念的积极作为,更是学科实践“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新起点。

一、渗透生涯理念,激活学生生涯意识

在执教信息技术学科必修一第五章《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表达》时,任课教师有意在项目学习的情景导入环节中,将“大数据”与“5G时代”的话题进行了适度拓展,把新知识点与当下生活和职业的关联引入课堂。在不偏离既定学科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积极渗透生涯理念,引导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学科与未来的职业和工作的关联。通过开放式讨论,帮助学生打开视野,了解信息技术专业的职业发展前景和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项目案例1:《數据处理和可视化表达》情景导入设计

在该案例中,教师利用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专长和教学优势,激活学科与生活工作的关联,取得了不错的反响。甚至有的学生在课后进一步要求作“选科指导”、“择业指导”等,可见学生的生涯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有效激发。

二、运用综合实践,开辟能力探索途径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在执教必修一第四章《程序设计基础》的相关内容,任课教师开发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即要求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体验与经历,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借助程序设计Python语言,开发一款实用性小程序”。

项目案例2:《程序设计基础》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与亲身体验,以“问题和任务”为双驱动,渗透生涯教育于其间,力图使学生获得项目开发的完整体验,并根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初步考察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唤醒学生的自我觉察,并养成合作、分享、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三、发挥学科专长,提升生涯规划决策能力

在执教必修一第二章《知识与数字化学习》时,教师围绕“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开展职业生涯探究”等主题,要求学生体验项目式学习的六大环节,在项目活动中学习撰写一份具有个人特色的成果报告。

项目案例3:利用数字化工具开展职业生涯探究

在该项目开展过程中,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步步深入,规范学生在“项目式学习”这一工具上的使用习惯与方式;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将感性的行业认知与理性的职业选择有机融合,从而有效提升了学生在生涯选择规划和决策方面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成果交流环节中,不少学生都分享了自己的体会,在这些作品中,学生对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的“初领悟”、对个体兴趣,能力,价值观类型和生涯决策的“初理解”、对职业匹配度,潜能相关性与生涯探索的“初实践”,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有理由相信,通过这一次学科教师对生涯教育的巧妙渗透,将帮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加懂得运用学科知识、学科工具规划未来!

综上所述,学科教学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学渗透生涯教育是“可为”的、“应为”的。尽管我国生涯教育起步晚、资源少,但只要教师主动将“生涯教育理念”融入学科教学、有意地向学生灌输“生涯理念”,不但教师自身能随时代不断进步,对学生而言,还能更早地唤醒其生涯意识、强化其学习动机、提高其生涯规划决策能力,为今后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与切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曹新美.学校生涯教育指南[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48-50.

[2]林甲针,陈优如.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班级团体辅导[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60-68

[3]洪向阳等.生涯规划新高考选科与志愿规划指引[M].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200-203

猜你喜欢

终身发展信息技术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革新的探索与研究
运用“分层教学”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以人为本,自主规范
以人为本,自主规范
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助力
课前演讲好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