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整,助力“语言表达”和“思维意识”协同并进
2021-10-09杨卫华
杨卫华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因此,语文核心素养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作为首位目标,需要与“发展思维能力”进行有机融通,为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升服务。
一、激活思维,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
词语是语言中最细微的意义单元,就像是整栋高楼大厦中的一块块砖瓦一样。语文教学需要从基础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词义、积累词汇,这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保证。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来看,每个词都指向一个具体的概念,直接反映具体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是学生借以了解事物、洞察现象的重要凭借。因此,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词语进行感知与体验时,就需要借助具体的思维活动来实现,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是不可分离的。因此,无论是从语言发展的视角,亦或是思维认知的角度,词语的教学都很重要。
统编本《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描写五位壮士在峰顶歼敌时,这样写道:“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这句话中有个看似簡单的字却蕴藏着丰富的内涵,这个“砸”字很多学生并不陌生,但在这句话中具体富有怎样的内涵?与我们生活中口头常说的“砸”字有什么不同?就需要借助具体的思维实践活动来辨析和对比。“砸”原本是一个简单的动词,教师可以从构字规律入手,让学生了解“砸”的本义是重物掉落在物体上,或用重物撞击,同时也有打扰捣乱之意。这一层次的感知就是从一个纯粹的汉字角度入手,很多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根本就无须将其与思维活动进行联系与统整。如果停留在这样的层面上,很显然,教师并没有能够真正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更没有能够结合文本的具体语境,所以自然也就无法融入文本的语言内涵。对此,教师可以从文本具体语境入手:首先,可以联系具体语句中的“像雹子”,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山顶上五位壮士快速地将石头作为武器,砸向敌人,从“像雹子”想象到石头的数量之多,砸向敌人的速度之快,展现了五位壮士想将所有敌人全部歼灭的内心愿望。其次,可以联系具体语句中“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等语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日本侵略军在我国实行的“三光政策”等,感受他们的罪恶行径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重新回到课文中,这里的“砸”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用力扔的意思,更包含着浓烈的民族仇恨和愤恨的个人情感。此时,教师可以借助问题引发学生的想象,五位壮士在用石头砸的时候,可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体会他们在“砸”中所寄托的丰富内涵。
由一个看似简单的词语,到文本表达的主题,学生对关键词语的理解不再是机械的,而是融入了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学生在理解之后的洞察、联系与体悟,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分析综合,洞察语言的表达指向
思维是人脑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系统的和具体的过程。学生在接触陌生事物时,要经历从陌生到熟悉、从简单到复杂、从浅薄到深入的过程。因此,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如果在一开始不够清晰深入,甚至会出现一些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教师要善于依据学生当时的认知状态,进行针对性的及时点拨与引导。陌生文本中的内容并不是他们真实经历过的,学生理解它、感知它,就要经历一个相对完整和复杂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利用教材文本中的范例资源,引导学生经历必要的认知阶段,真正促进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升。
首先,教师可借助分析将所要教学的内容进行整体划分和梳理,让学生明晰不同部分之间的特点,并感知内在的联系。以统编本五年级下册中的《军神》一文为例,学生初读课文都十分敬佩刘伯承,居然在没有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做眼睛手术。诚然,这样的认知是肤浅的,却是这个阶段学生认知的真实表现,教师不需要过于着急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而是应顺应学生的认知思维,引导学生潜入到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捕捉那些最让学生对刘伯承产生敬佩之情的地方。这一环节,教师给予了学生广阔的认知空间,学生潜心会文,圈画重点词语,并在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圈画关键词。这就是典型的分析,学生既理解了词语,也更明白了词语表达的内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行了适度的分析,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果教师只是关注学生对于表层问题的感知,就不能给予学生广阔自主的表达平台,让分析缺位,就会导致课堂教学走过场。
其次,教师可将分析过的价值点进行统整。对于上述环节中的教学,学生已经从文本的具体语言中初步触摸了文本的语言现象,但仅仅停留在敬佩的层面,对这篇文本的解读和人物形象的感知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统整的视角观照整篇文本,形成综合性的认知。比如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军神》,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上述环节的体悟,逐步认识到这篇课文中哪些语句直接体现了刘伯承是一个军神。此时,学生就可以整合运用之前已经形成的认知,比如不要麻醉做手术,本身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此为“神”;不用麻醉药,是为了保持头脑的清醒,此为“神”;在做手术的过程中,居然能够如此淡定,此为“神”;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居然还能够数着刀数,这更是“神”的表现……
纵观这一案例的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在依据文本语言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分析,是提升学生认知能力的重要环节。这与教师在课堂中的满堂追问不同,表面上看似较为冷清,但学生的内心却是思潮涌动,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也非常深入,激活了学生内在的言语思维,真正促进了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抽象概括,激活思维,体悟语言的呈现方式
所谓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所谓概括,就是人脑在比较和抽象的基础上,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上去的过程。阅读教学中深入感知的过程,本身就是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学生对文本内容形成了深入通透的理解之后,思维认知向着更为深入的层面迈进,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透过语言现象提取出事物的本质。
《军神》一文的主人公是刘伯承,军神也指向刘伯承,但纵观整个文本,作者却在沃克医生身上花费了大量的笔墨,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在深入阅读之后,就不难发现其实这是作者创作的精心构思,即借助沃克医生对刘伯承态度的变化,反衬出刘伯承的军神形象。这是运用抽象思维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感知。而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阅读链接”栏目,为学生拓展了《丰碑》,这篇课文与《军神》拥有诸多共同之处,都借助其他人物的情感变化来反衬主人公。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体悟和理解之后,一起走进文本的内容,概括出这一类文本在表达上的共性特征,即运用人物来描写内容、推动情节、刻画人物,教师与学生共同概括出阅读这一类文本的基本方法:正面把握人物细节,感受主人公的形象特征;紧扣人物的情感变化,感受文本人物形象。
如此一来,学生的认知从原本的综合分析迈向了概括和抽象层面,不仅深入洞察了这一篇文本的内在价值,更梳理提炼出了这一类文本的阅读策略。
(作者单位:吉林通化市通化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