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爱上朗读
2021-10-09苏琼兰
苏琼兰
朗读是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如何让学生学会朗读技巧,爱上朗读,形成朗读能力呢?教师可以从挖掘教材找训练点、讲解示范与训练相辅相成、设立奖项激励训练、深入理解有感而发等方面去指导学生。
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总有一部分学生不爱朗读。究其原因归纳有二:或是不敢,或是不愿,即胆怯和惰性。朗读是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功,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训练,所以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朗读、勤于朗读、爱上朗读。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下策略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和惰性,从而让他们逐渐爱上朗读。
一、挖掘亮点激发兴趣
教材中编排的课文文质皆美,只要教师好好挖掘,就会发现极具吸引力的、值得学生好好品味朗读的段落和语句,是训练朗读的范例。
如二年级下冊《一匹出色的马》写了一家四口人出去散步,妹妹走累了,要爸爸妈妈抱。爸爸给了妹妹一根柳条,妹妹把柳条当马骑回家。文章前半部分(第1~3自然段)写散步时看到的美景,和谐温馨,充满了家庭的幸福感。后半部分(第4~7自然段)写妹妹的前后变化,告诉学生在生活中要学会独立、自强、乐观、向上的道理。课堂中,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读前半部分课文,要求学生把喜欢的词语、句子标注出来,反馈时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了一个ABAB式词‘碧绿碧绿。”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了AABB式的词‘葱葱绿绿。”有的学生说:“我喜欢这里面的两个动词‘泛起‘拂过。”还有的学生说:“我喜欢这里面的一个比喻句:‘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此时可以请学生把这些词和句子美美地读出来,表现出自己的喜欢,并说说这两个词给自己的感觉或通过这两个词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这样的交流让学生去发现,去感悟,教师带领学生逐步挖掘文本之美,从部分到整体感受语言美和情境美,让学生也爱上这些文字和文字所描绘的画面,爱上和谐温馨之美。有了喜爱才有读的欲望,这时再把朗读的机会抛给学生,采用个别读、想象读、分男女生读、配乐朗读等形式,通过评价、表扬、评选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朗读。如此去挖掘每篇课文可圈可点的训练点,让学生有感悟后再朗读,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读出文章的美来,对朗读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兴趣。
二、讲解示范教给方法
为了指导朗读,在精讲课文时不仅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来讲解以调动学生情感,还需要用声情并茂的朗读示范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共鸣。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感同身受的体验,又有教师、同伴的录音做示范和对比,学生尝试起来就有“法”可依,也能消除畏惧心理,从而敢于朗读,朗读起来就有声有色了。
如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中“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这句话,朗读时如果没有突出“脱掉、冲出、奔向”这几个动词,就凸显不出学生急切、激动的心情和充满活力的样子。此时教师就要做好示范,学生尝试朗读,效果恰到好处。这样的朗读训练后还要让学生小结读法:句子中有动词的一般动词要重读,但不能读得太突兀。
如此在一次次挑战和评价中逐步提高朗读能力,将教者的示范与学生的尝试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在指导与示范中矫正学生朗读拖拉、拿腔拿调朗读和一字一顿读等坏习惯,整体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学生掌握了基本朗读方法后就敢于尝试,就会在尝试中不断进步。
三、设立奖项激发动力
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的学生读书时心不在焉,有的在发呆或做小动作。为了让全班学生都张口朗读,提高朗读能力,教师要以表扬鼓励为主,为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积极性。
首先课堂上的表扬语要有针对性和激励性。如“你的声音响亮有进步”“听你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老师喜欢你摇头晃脑读书的样子”……得到这样的表扬语,学生总是一脸的满足和自豪,有朗读的机会时都争先恐后,跃跃欲试。在朗读指导评价环节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有个性的表扬,但有时也要指出不足。对于较优秀的学生有时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当然仅有鼓励的表扬语还不够,还是要有一些奖励机制与之相辅相成。课堂上可以奖励给学生用漂亮卡片做成的朗读“真棒星”;当“真棒星”累计到10张就可以评选为“朗读之星”发表扬信;班级中贴光荣榜,把评上“朗读之星”的学生照片贴在光荣榜上,人人争星。全班学生以贴上照片为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朗读的热情,挖掘出学生朗读的动力。
为让学生都参与朗读,爱上朗读,课堂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变主动,逐步消灭惰性。朗读方面的活动主要有默读、想象读、分角色朗读、比赛读、小组合作读、配乐朗读、一边读一边做动作、模拟采访、模拟主播、戴头饰情景剧表演、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
四、深入体悟有感而发
朗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不是机械的简单重复的读。那么朗读的指导就是一个从理解到内化再到表达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或生硬模仿,要遵循由易到难原则,才能逐渐深入,水到渠成。
朗读训练一般分三个层次:(1)正确地朗读。这要做到语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这是初级的朗读要求,一般初读课文环节达到这个要求就可以了。(2)流利地朗读。这一环节做到连贯地读,正确地把握好语速和停顿以及语气的轻重缓急,这是朗读进一步的要求。在这个层次,可以训练学生使用什么语速、如何停顿等。这是对学生朗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人人该达到的朗读标准。(3)传神地朗读。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运用朗读技巧,把握语调的抑扬顿挫,还能加上声音的模仿、人物应有的表情,传神地表达出文章的情感。这是最高的要求,是精读感悟课文内容环节要达到的最高标准,也是阅读教学要达到的朗读最理想目标。朗读达到这一层次,说明学生已深入领会了文本思想情感,并能有感而发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应是班上的朗读之星、朗读小老师了,在班上可以起朗读榜样示范作用。前两个层次的朗读是为第三层次朗读做准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读,用各种方法策略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以读代讲、以读促教、层层深入让学生领悟情感,以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
要想让学生做到有感而发,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备好一桶水。在课前教师首先一定要备好课,对课文思想内容要有全面把握,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因材施教,才能根据课堂的生成适时指导和训练,达到声情并茂的朗读效果。如写景的课文就要用舒缓赞美的语调朗读,写人叙事的文章要根据人物内心和情感把握语调的轻重缓急,诗歌散文相对抒情,要读出感情,古诗词要求读出节奏美,这些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反复试读。课堂中的朗读教学只有通过教师精心的准备和课堂中有针对性的点拨以及学生的饶有兴趣的练习,才能真正在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如朗读二年级上册《妈妈睡了》这篇课文,就要根据文本特点低吟浅唱,小声读出妈妈的温柔和妈妈的美,感悟妈妈的累、母爱的深沉和伟大。《植物妈妈有办法》就要用较大声音自豪地读出植物妈妈的智慧和能耐。又如《狐狸分奶酪》是一篇有趣诙谐的童话故事,朗读时就要根据人物特点,模仿人物语气读出狐狸的老谋深算和熊哥哥、熊弟弟的幼稚、好计较,通过朗读展现故事的生动有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的训练与教师的示范点拨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读读、想想、说说、听听、议议、问问、评评、演演等环节中不断提升朗读能力,进而敢于朗读,善于朗读,最终爱上朗读。朗读教学的训练与指导需要耐心和信心,只要教师坚持去做,就会看到学生的进步。
(作者单位:福建宁德市蕉城区第一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