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昌”考辨

2021-10-09蒋维汪启明

关键词:段玉裁许慎说文解字

蒋维 汪启明

摘 要: 许慎《说文解字·日部》释“昌”为“美言”,《段注》认同许说,将“美言”作为“昌”的本义,强调“昌”从“曰”,并认为许慎“一曰,日光也”的说法可能源于魏晋人妄增许昌之说。但结合字源演化、文献用例考辨发现,“昌”字上部不变、下部多变,“昌”字“从日从口”不从“曰”,且传世文献中无“昌”释“言”义之例证,其本义应为“日光亮时的大喊声”,由此引申出“明亮”“光明”义,进而衍生出“昌盛”“正当”“兴旺”“壮大”“美好”等其他意义。许慎、段玉裁训“昌”本义为“美言”,余义为“日光”的观点恐有失偏颇。

关键词: 《说文解字》;段玉裁;许慎;昌;美言;字源演化;妄增

收稿日期: 2021-01-04

基金项目: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魏晋南北朝方言研究”(14BYY11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言接触视角下的满语与东北方言词汇研究”(19YJC740023)

作者簡介: 蒋 维,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主要从事语言学研究,E-mail:272710446@qq.com;汪启明,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一、述疑

《说文解字·日部》:“昌,美言也,从日,从曰,一曰日光也,诗曰,东方昌矣。”〔1〕《段注》:“昌,美言也。《咎繇谟》曰:‘禹拜昌言。今文《尚书》作‘党。赵注《孟子》引《尚书》:‘禹拜党言。《逸周书·祭公解》:‘拜手稽首党言。《张平子碑》:‘党言允谐。《刘宽碑》:‘对策嘉党。皆‘昌言字之叚借也。至于‘谠言,亦见汉人文字,《字林》:‘谠言,美言也。此又因党言而为之言傍,谓之正俗字可。从日,从曰。会意,取‘县诸日月不刊之意也。不入曰部者,日至尊也。尺良切。十部。一曰,日光也。裴松之引《易运期谶》曰:‘日并光日居午。日,昌字。图谶说字多不合本义。裴引《孝经中黄谶》:‘为日载东,曹字亦本从曰,非从日。盖昌之本义训美言,引伸之为凡光盛之偁,则亦有训为日光者。日光只为余义,例所不载‘一曰日光也五字,恐魏时因许昌之说而妄增之。《诗》曰:‘东方昌矣。《齐风》:‘东方明矣,朝既昌矣。传曰:‘东方明则夫人纚筓而朝。朝巳昌盛,则君听朝。云‘朝巳昌盛,与美言之义相应。许并二句为一句,当由转写笔误。”〔2〕

《段注》以“昌”本义为“美言”,征引《尚书》《字林》等文献,强调“昌”从“曰”,解释与美言相关,进而将“昌言”释为“美言”“党言”(“谠言”)。而对许慎《说文》“一曰,日光也”的说法,《段注》认为:“恐魏时因许昌之说而妄增之”,解释是因魏国都城在许昌,辞书编纂者为迎合当时统治者意愿,将“日光”“光盛之偁”的概念“妄增”到“昌”字之上。《段注》同时驳斥了裴松之引文对“曹”字的解释,指出“东方昌矣”实为许慎转抄《齐风》诗句笔误。那么“昌”字本义究竟与“曰”相关还是与“日”相关,《段注》中评价的“妄增之”是否客观属实,都需要做进一步的讨论。

我们按照王国维先生在《毛公鼎考释序》中提出的“本之《诗》《书》,以求其文之义例;……参之彝器,以验其文字之变化。由此而之彼,即甲以推乙,则于字之不可释,义之不可通者,必间有获焉”〔3〕的“二重证据法”,将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两方面对“昌”字开展讨论,以期有获。

二、传世文献证

1.释“昌”

《段注》释“昌”之意为“美言”。论据如下:

《尚书·皋陶谟》:“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惇叙九族,庶明励翼,迩可远,在兹。禹拜昌言曰:‘俞。”〔4〕

《逸周书·祭公解第六十》:“王拜手稽首党言。”集注:“卢文昭云:党、谠古字通。庄述祖云:党言,善言。”〔5〕

段玉裁将“昌言”“党言”(“谠言”)作为同义词解释,强调“昌言”的言语意,以证明“昌”的本义是美言,即美好的话语,由此印证“昌”与“曰”相关。考“昌言”,《古代汉语词典》“昌言”条释义“善言,正言”,以《尚书·虞书·大禹谟》“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6〕为例。“谠言”条释义“正直的言论”,以《后汉书·班彪列传》“因相与嗟叹玄德,谠言弘说”及《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群公卿士谠言嘉谋,各悉乃心”〔6〕为例。另查《汉语大词典》,“昌言”条释义“善言”,以《汉书·王莽传中》:“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及《旧唐书·方技传·叶法善传》“公以理国之法,数奏昌言”〔7〕为例。 “谠言”条释义“正直之言,直言”,以《汉书·叙传上》“吾久不见班生,今日复闻谠言!”颜师古注:“谠言,善言也”〔7〕为例。

从上述文献看,“昌言”确实与“谠言”同义,但以此证“昌”之本义为“美言”,有失偏颇。如段氏所引:

《诗·齐风·鸡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传》:“东方明,则夫人纚筓而朝。朝巳昌盛,则君听朝。”《笺》:“东方明,朝既昌,亦夫人也,君也,可以朝之常礼。君日出而视朝。”〔8〕

按:此句之“昌”,今人有释“盛多样子”〔9〕,“盛,人多”〔10〕,“盛也”〔11〕,“盛多,指上朝的人多。”〔12〕皆非“美言”。

又《诗·齐风·猗嗟》:“猗嗟昌兮,颀而长兮。”《传》:“昌,盛也。”《笺》:“昌,狡好貌。”〔8〕

按:此处“昌”,今人有释“状盛美好貌”〔9〕, “盛,指身体强壮”〔12〕。亦非“美言”。

《后汉书·马融传》:“俾之昌言而宏议,轶越三家,驰骋五帝。”李贤注:“昌,当也。宏,大也。”〔13〕

《后汉书·仲长统传》:“每论说古今及时俗行事,恒发愤叹息。因著论名曰《昌言》,凡三十四篇,十余万言。”李贤注:“昌,当也,《尚书》曰:‘汝亦昌言。”〔13〕

按:据李贤注,《马融传》的“昌言”和《昌言》一书之名皆可释为“当言”,意为“直言不讳,正当的言论”。

“昌”的其他主要释义如下:

《书·仲虺之诰》:“邦乃其昌。”〔4〕

按,《汉书·宣帝纪》:“遭值匈奴乖乱,推亡固存。”颜师古注:“《尚书·仲虺之诰》曰:‘推亡固存,邦乃其昌。言有亡道者则推而灭之,有存道者则辅而固之。王者如此,国乃昌盛,故此赞引之。”〔14〕此“昌”与“亡”相对,为“昌盛”“兴旺发达”之意,与“美言”并无关联。还如《史记·太史公自序》:“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15〕

《庄子·在宥篇》:“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注:百昌,司马云,犹百物也。”〔16〕

《仪礼·公食大夫礼》“昌本。”贾公彦注:“昌本,昌蒲本,菹也。”〔17〕《史记·天官书》:“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索隐》引《孝经援神契》:“文者精所聚昌者扬天纪。”〔15〕

另查《古代汉语词典》,“昌”释义无“美言”或“言”,而另列“昌言”条〔6〕。而《故训汇纂》中除《说文》外,文献用例中“昌”无“美言”或“言”义〔18〕。段注可商。

2.释“曰”

《说文》释“曰”:“词也。从口乙声。亦象口气出也。”《广雅·卷四》:“曰,言也。”《段注》释为“意内而言外也。有是意而有是言。亦谓之曰。亦谓之云。”〔2〕可见“曰”“云”都有“说话”和“言论”的意思。因此《段注》中“昌之本义训美言”“从曰非从日”的观点,是从“曰”来推论“昌”之意。如果从“曰”的词义解释,即“曰,词也”来判断,单言“曰”为“言”,重迭“曰”为“美言”,“昌”理解为“美言”也有道理,正如“鱻”为“鲜美”的构字取象。但是,文献中无“昌”释“言”义之例证。

3.关于“妄增之”

《段注》以“一曰日光也”为“妄增之”,理由是“图谶说字多不合本义”,此说缺乏有力论据,有主观武断之嫌,其论点主要针对裴松之引《孝经中黄谶》:“日载东,绝火光。不横一,圣聪明。四百之外,易姓而王。天下归功,致太平,居八甲;共礼乐,正万民,嘉乐家和杂”〔19〕。来解释曹魏的“曹”字,段氏认为“曹”字应当从“曰”而非从“日”;同时又认为,之所以将“一曰日光也”的意思“妄增”于“昌”,也是因为许昌作为曹魏“五都之首”的原因。此处段氏仅从裴松之对“曹”的引用,就认为裴注对“昌”从“日”的说法是为了迎合曹魏五都之首许昌中的“昌”字,未免牵强。

三、出土文献证

通过研究字形演变发展来探索汉字意义,是历代学者通用的研究方法,《说文解字》中就特别指出了“昌”的籀文为“”〔1〕。而“昌”字,甲骨文作(合19924)〔20〕,金文作(集成10171)〔21〕,小篆作〔1〕。“昌”字的字形到小篆时期已出现较大变化,下半部分尤为明显。《六书通》里记载“昌”字共有21种字形,如〔22〕。“昌”字在演化过程中,上半部分基本相同,与“日”的甲骨文“”(合33694)〔20〕非常相似。而甲骨文“日”字“像日之形,日为圆形,甲骨文日字因契刻不便作圆,故多作方形,其中间一点用以与方形或圆形符号相区别。”〔23〕“昌”的上半部分始终保持了与“日”的紧密联系。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用“日”做构件的“旦”字的演化上,《说文》释“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凡旦之属皆从旦。”〔1〕“旦”在甲骨文中作(合29773何组)、(合27308无名组)、(合29372无名组)、(合29776何组)、(合32718无名组)、(合34071历组)、(合27446何组)〔20〕,有学者认为“旦”字“从日从□,□即日之影,金文多填实,如克鼎之旦作是也。以日与影相接之形表示日初升之时。《说文》:‘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以旦从一,一为地之说不确。”〔23〕“旦”在金文中作(走马休盘西周中期集成10170)、(颂鼎西周晚期集成2829)、(朢簋西周中期集成42720)等〔21〕。《六书通》还列有等字形〔22〕。《甲骨文字诂林》:“甲骨文作等形,商承祚同志释为‘日丁二字(俟考166),郭沫若同志释‘昌(旧本粹考1029),均不可据。按即旦之初文。金文旦字,朢作,刻鼎作,颂壶作,伊作,休盘作,古文虚框与填实同,甲骨文旦字不填实者,契刻之便也;其上从日或无点者,文之省也。甲骨文二体分离,金文多上下相连,只休盘与甲骨文相仿。形虽递演,迹犹可寻。”〔24〕“旦”上半部分为“日”的形状,符合“日”字形的演化规律。

用“日”做构件的“明”字,在字形演化上的规律也能得到证明。甲骨文中“明”字作(合11708宾组)、(合20995)、(合6037宾组)等〔20〕,“从月从囧,囧或作日,作田,同。囧为窗之象形,以夜间月光射入室内会意为明;或从日,则以月未落而日已出会意;或从田,乃日之讹” 〔23〕。“明”字金文中作(中山王鼎2840)、(秦公簋春秋中期集成4315)〔21〕,后还有等字形〔22〕,《说文》小篆作,释“明”为:“照也,从月、从日,凡明之属皆从明”〔1〕。“明”从“日”,“明亮”之意。含有“日”构件的“明”字在字形演化上与“日”的演化相互契合。

再如“萅(春)”字在甲骨文中作(合29715无名组)、(合17314宾组)等〔20〕,金文中作(蔡侯墓残钟四十七片春秋晚期集成224)等〔21〕。还有等字形〔22〕,《说文》小篆作:,释“春”:“推也。从艹从日,艹春时生也;屯声。”〔1〕春的“日”字部分仍然符合“日”字形演化规律,“春”字仍然以“日”的本意为基础。有学者认为“甲骨文春字与后世之春字内涵当有别”〔23〕。

随着近代对甲骨文、金文的深入研究,文字字形演化的空缺被不断填补。“昌”“旦”“明”“春”皆从“日”,字形演化过程中这些文字的“日”字部分与“日”字本身的演化联系紧密,这说明“昌”在造字之初应该与“日”的字义有关,因为在字形演化中,“昌”的上半部分始终保持与“日”字形的密切关系。

而关于“昌”下半部分,甲骨文作:(合19924)〔21〕,籀文作:〔1〕。下半部分字形变化较大,导致“昌”字的本义众说纷纭。谷衍奎认同许慎之说,认为“昌”是“会意字。篆文从日,从曰(开口说话),会光明正大的善言之意。……《说文·日部》:‘昌,美言也。从日,从曰。一曰日光也。本義为光明正大的美善之言”〔25〕。也有学者认为“昌”不是“从日从曰”,应该是“从日从口”,“籀文‘昌字由‘日和‘口构成,意思是人们口中说其事业像太阳那样辉煌,由此产生昌盛的含义。以后字形用‘曰代替‘口,造字原理相同”〔26〕。何金松认为“昌”字 “从日从口会意,本义是唱。俞越《儿笘录》:‘今按昌者,唱之古文也。《口部》:唱,导也。从口昌声。夫昌之籀文本从口……而唱又从口,此必后出字面非古字矣。其古字盖止作昌,从日从口会意。裘锡圭曰:‘“唱”最初很可能指日方出时呼唤大家起身干事的叫声。这种叫声大概多数有一定的调子,是歌唱的一个源头。……囗是说话发声的器官,曰表示发出有声的言语,二者有共性,故篆文将口变为曰作,或者盖因‘昌言一词所致,《说文》训昌为‘美言,当本‘昌言。但昌只有美好义,‘美言是增义为训。”〔27〕李学勤认为“昌”字是“会意字”,“初文从日,从口,本义是‘歌唱的‘唱,古代把日出后呼唤大家起身做事时带有一定调子的叫声称为‘唱。后来‘口字讹变为‘曰。《说文》:‘昌,美言也,从日,从曰,一曰日光也,诗曰,东方昌矣。但是《说文》籀文依然从‘口不误。《说文》说‘昌的本义是‘美言,这实际上是‘谠的假借字用法。至于‘一曰日光也之说同样是‘昌(唱)的假借用法,但是这一意义已经发展成为‘昌字的常见用法了。”〔28〕万瑞杰认为“昌”“甲骨文或从日从口。战国文字所从之口加一点,疑为饰笔。其义待考。”〔29〕

再分析“曰”,甲骨文作:(合6568正宾组)、(合3296正宾组)〔20〕,金文作:(由伯尊西周早期集成5998)、(鼄大宰簠春秋早期集成4623)〔21〕,《说文》作:〔1〕。《说文》中“昌”的下半部分与“曰”相同,但是甲骨文、籀文、金文中“昌”的下半部分与“曰”完全不同。我们认为,小篆阶段的“昌”的下半部分才与“曰”相似,许慎《说文》将小篆阶段的“昌”的下半部分写为“曰”,进而解释为“美言”,当有误。

通过考查“昌”在甲骨文、金文中的字形演化,我们对《段注》中“昌”本义训“美言”,余义为“日光”的观点做了再研究。按照甲骨文造字规律和字形演化规律,“昌”字上部不变、下部多变,我们可以判断“昌”本义应为“日光亮时的大喊声”,由此引申出“明亮”“光明”义,再引申出“昌盛”“正当”“兴旺”“壮大”“美好”等其他意义。“昌”字“从日从口”不从“曰”,许慎“一美言”和“日光也”的释义都不是“昌”字本义。

四、段注释“昌”条的思考

结合字形演化的规律,我们就《段注》对“昌”字的注解提出了质疑。同时发现由于时代局限,没有甲骨文、金文等作为参考,对于汉字造字起源和字形演化缺乏可供研究的实物和依据,许慎《说文》中对个别字小篆字形和字意的把握上都存在谬误。除“昌”字外,许慎对其他一些字的解释也有牵强之处,如“元”,《说文》云:“始也。从一从兀。”〔1〕“元”字早期形态为(合4855 宾组)〔20〕、(狈元作父戊卣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集成5278)〔21〕。《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30〕,可见元的本意为“头”。许说值得商榷。“许慎所确定的本字,是根据字形来判断的。当时的字形已多讹变,据以推断出来的本意也难免有误。”〔31〕

段氏在注释《说文》的过程中墨守《说文》,并以许说为圭臬,同时受到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难免存在错误。《说文》本身存在若干误释的例子,段氏并没有给予正确的諟正,如《说文》误释“为”字本义是“母猴”,段氏论“其下又全象母猴头目身足之形也”〔2〕。

段氏注释“昌”,以“一曰日光也”为“妄增之”,前文已论其不妥。段注中出现“妄增”“妄改”“妄移”“妄人不知”“妄下雌黄”等用语129次,用“浅人”这一称谓共341处,另有“浅者”“庸人”“不通人”和“不识字义者”等带有贬义的称呼总计370处,其中不乏有失偏颇之处。王力批评:“依我们看来,段氏的较大缺点有五个:第一,没有充分证据而擅改《说文》。……例如《说文》:‘壮,大也,段注:‘《方言》曰:‘凡人之大,谓之焚,或谓之壮。寻《说文》之例,当云‘大士也,故下云‘从士。此盖浅人删‘士字。段书中云‘浅人所增‘浅人所删之处甚多,有许多地方都不免主观臆断,颇欠科学态度。”〔32〕

指瑕但不掩瑜,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根据甲骨文探究造字规律,结合汉字演化的特点对《段注》曲护许慎、释“昌”以引申义作本义、简论“妄增、妄改、妄移”等评价中的欠妥之处进行思考,只是尝试客观看待和评价段氏的成果,并无意以此否定段玉裁在文字学和训诂学领域的精深造诣和巨大成就。

参考文献:〔1〕

许 慎.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1963:138,138,138,140,141,27,138,100,7.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06,338,113.

〔3〕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六) 〔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79.

〔4〕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2,236.

〔5〕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941.

〔6〕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古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59,158-159.

〔7〕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5卷) 〔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589,477.

〔8〕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85,415.

〔9〕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68,182.

〔10〕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135,145.

〔11〕向 熹.诗经译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31.

〔12〕李家声.诗经全译全评〔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9:139,151.

〔13〕范 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1969-1970,1646.

〔14〕班 固.漢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275.

〔1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3290,1293-1294.

〔16〕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383-384.

〔17〕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仪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61.

〔18〕宗福邦,陈世饶,萧海波.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011.

〔19〕陈 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1:64.

〔20〕刘 钊.新甲骨文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402,399,404-405,414,32,288,2.

〔21〕容 庚,编著.张振林,马国权,摹补.金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457,459,480,39,402,314,1.

〔22〕闵齐伋.重订六书通〔M〕.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92:110,269,122,61.

〔23〕徐中舒.甲骨文字典(3版)〔K〕.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4:719,730,747,58.

〔24〕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二〔M〕.北京:中华书局,1999:1102-1103.

〔25〕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K〕.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54.

〔26〕窦文宇,窦 勇.汉字字源:当代新说文解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217.

〔27〕何金松.汉字文化解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417~418.

〔28〕李学勤.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605.

〔29〕万瑞杰.两周金文构型演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267.

〔30〕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89.

〔31〕余国庆.说文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128.

〔22〕王 力.中国语言学史〔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112.

A Study of the Meaning “Chang”(昌) in Duan Yucai's

Annotation to Origin of Chinese Characters

JIANG Wei, WANG Qiming

Abstract: Xu Shen's “The Radical of Ri(日)” in Origin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terprets the word “chang”(昌) as “beautiful language”(美言). Duan Yucai in his Annotation to Origin of Chinese Characters agrees with Xu Shen's view. He also takes “beautiful language”(美言) as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word “chang”(昌), emphasizes that the word “chang”(昌) is derived from the word “yue”(曰), and considers that Xu Shen's view that “yue”(曰) can also be interpreted as “sunlight”(日光) may be an absurd amplification due to people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catered to the capital city Xu Chang. However, combined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character source and use cases in the literature, it is found that the upper radical of the word “chang”(昌) remains unchanged, but the radical below is changeable. The word “chang”(昌) should be derived from the radical “ri”(日) or the radical “kou”(口), rather than the radical “yue”(曰). Also, there is no case of “chang”(昌) interpreted as “yan”(言) 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Its original meaning should be “the shout when the sun shines”, which extends the meaning of “brightness” and then derives other meanings such as prosperity, rightful, strengthening, beautiful and so on. The view of Xu Shen and Duan Yucai that “chang”(昌) means “beautiful words” or “sunlight” may be inappropriate.

Key words: Annotation to Origin of Chinese Characters; Duan Yucai; Xu Shen; Chang(昌); beautiful language (美言); evolution of character source; absurd amplification

(責任编辑:武丽霞)

猜你喜欢

段玉裁许慎说文解字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订《古今韵会举要》探略
評述清代段玉裁古音學研究
许慎文化园简介
许慎德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说文解字》羊部字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的许慎文化研究
《段玉裁传》阅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