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阶段“多循环学练赛”体育课堂循环模式改进

2021-10-09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镇实验小学

青年心理 2021年7期
关键词:环节技能教材

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镇实验小学 刘 魁

一、单一学练赛模式问题所在

(一)“单一学练赛”次数与循环限制

“单一学练赛”课堂模式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的基本部分,即以主教材为实施载体,划分为“学、练、赛”三时段进行各自任务集合,三者目标清晰、任务唯一,但难以避免教学间的相互剖离,学生只有完成“一”才能进行“二与三”的任务衔接跟进。与此同时,教师单次课中“学练赛”循环有且只有一次,难以满足学生再次进行尝试的学习欲望,是现今“单一学练赛”课堂模式的弊端所在。

单一次数与单一循环,会极大地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有且仅有一次,且头尾仅有一次循环,学生经过“前期的学、中期的练”,在体验赛的乐趣与成果时,却因次数限制而无法将体育课堂价值体现,无法检验教学所得到的成果,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下次课的学练兴趣,降低课堂期待值,进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二)“学练赛”受众面有待提升

教师课前的教学目标设置很大程度体现本节课预期内的“学练赛”人数,是本次课受众面的最大范围。以单次课教学计划中“80%学生掌握某项动作”为例,剩余20%的学生则被定义为无法按教师要求掌握相应技能或练习方法,难以进入教师设置的比赛最低水平线,即无法参加到“学练赛”的考核比赛的情境之中;与此同时,80%的学生群体中课堂学习掌握程度难以统一、参赛水平参差不齐,会出现“80%乘80%”小于80%甚至更低的目标结果。

(三)“学练赛”内涵单薄

以“体能素质与运动技能相长”为指导的体育课程学练赛模式,关注点常集中于:“怎样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怎样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而间接忽略学生内在心理维度的建设、弱化学生运动能力的生活性转变。有考虑者,也因组织形式单一、比赛模式固定、赛事时对象选择单一化和场景转变枯燥化,而使得心理效应、运动能力转化未达到理想效果。

二、“单一学练赛”现状因素分析

(一)主教材内容限制

原有课堂所固定的模式常以主教材为核心,仅围绕教师教学核心点进行任务布置、分组安排与体育实践,而除教学核心外的部分却鲜少涉及“学练赛”安排,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课堂不同领域接触量,降低课堂实效。

(二)课堂碎片化惯性

课堂教学内容与过程的碎片化是导致“学练赛”循环单一的重要因素。现行体育与健康课堂在“体能素质与运动技能”的主张下提倡无卡顿流程,却还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传统模式,准备、基本、过渡、评价等碎片分开,且环节间真实关联程度较低,等价效果为1+1<2,未体现出无卡顿课堂下的1+1>2的实际效果,这也是导“学练赛”无法进行多次的一个原因。

(三)教师知识储备量有限

按受教育历程划分,小学作为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点,其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渗透,会对学生日后更深层次理论掌握与体育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现阶段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受各方面因素影响颇深,如传统教学观念的迭新进度较慢、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素质低、正确教学示范能力不足等,导致教学层次出现严重问题,难以满足多循环教学模式发展与提升的迫切需求。

三、"多循环学练赛"课堂改进探究

“多循环学练赛”改进策略是在原有课堂模式的基础之上,细分单次课程、分层递进教学,在保持整体教学效应完整性的前提下,由一分二、以二变四。既保持教师教学效果的提升,又使得课堂内容丰富,多维拓展学习效应,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下面以单次课教学流程为例,进行实例探讨。

(一)第①学练赛阶段——课堂常规环节

课堂常规环节为一节课的伊始,是整节课的关键,又是学生群体接触最多、最习以为常却又极其重要的施教点所在,是帮助学生转变课下与课上心理、回归正式教学课堂的重要指引。具体“学练赛”开展如图1:

图1 具体“学练赛”开展的图示

与此同时,在课堂常规环节,教师可释放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引导、指示作用,让学生在此环节充分感受到“学练赛”的第一触点,以基础入手、结合基础练习,并在基础赛中得到水平提升。

(二)第②学练赛——课堂准备环节

课堂准备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让学生身体、意识等进入课堂教学的预热,同时也肩负着课堂主教材的预先衔接。如何利用好准备环节中的“学练赛”,加强课程主教材的预先插入,是现今体育课堂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此环节安插“学练赛”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兴趣,更好更快地促使学生融入课堂,提升整体教学效果。准备环节的主教材选择与分层次拆分需完全按照教材匹配度、学生实际接受水平而定,切忌超纲、超量和超水平进行,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第③学练赛——基本环节

根据第③学练赛阶段实际需要,将基本环节进行衔接性划分,按教学流程命名为“进阶篇、掌握篇、竞赛篇”,并对各部分融入最少1次的“学练赛”规划,依据学生实际学情和课堂教学掌握程度合理安排“赛”的内容。

1.进阶篇“学练赛”

运动技能的学习与体能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好的体能是技能领悟与学习的先驱保障,精湛的技术技能是体育课堂的目标,体能与技术技能相长则是运动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为此,本环节将完成技能要求的体能需求进行前置,充分保障后期技能练习的准确性,进而实质性促进教学效果逐步转变为运动能力的提升。

进阶篇三环节组成内容“重复但迭进”,是在相同内容基础上,以不同负荷量、不同参与形式和不同人员组合而来的进阶尝试,能将原先单一练习内容三层深化,基础的学、自主或合作的练、有水平的赛,衔接流畅,保障教学过程无卡顿。

2.掌握篇“学练赛”

运动技能的掌握篇是主教材核心部分。经过前期积累与能力提升,多数学生已储备课程所需的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体能,并在运动技术(技能)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上有了深层次的进步,在此环节合理安排“学练赛”既是对课程前期内容的适当检阅,又是对“基本环节——竞赛篇”的提前预热。

同样以体操项目垫上技巧——前滚翻练习为例,在学生掌握“一蹲二撑三低头,团身滚动像圆球”技术技巧之后,已初步具备独立完成单个前滚翻动作和保护同伴进行前滚翻完整练习的能力,但此环节后若直接开展主教材竞赛,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增加,使得原先巩固效果不明显的技术动作产生偏移,而无法转化为学生心中最好的外显展示。而掌握篇“学练赛”则会成为最佳的过渡,让学生在掌握的基础上,以自我能力适应开发练与赛组合形式,平稳过渡心理压力期,使后期正式竞赛阶段效果事半功倍。

3.竞赛篇“学练赛”

竞赛篇是检验单次教学课学习成果的最佳时期,是所有“学练赛”设置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在此环节中,教学时间有限,应做到学练为辅,竞赛为主,将本节课教学成果通过赛事展示效益最大化,并充分落实到每一名参加“学练赛”的学生之中,真正实现以学促练、以练备赛、赛学循环。

此环节建议教师结合班级内小组分工实施,参照前中期各小组练习与组合形式,充分发挥组间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在体育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开展活动性竞赛,并做到循环赛事、轮流展示。

教师应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小组间面对面交流与合作探究,激发不同组员之间的思维活力,加强多形式的合作探究,使“赛”不仅仅局限于本小组内,更多地融入班级全员之中,群策群力,共同提高!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师应不断前行,从专业能力水平提升着手,实现综合型教育人才的转变,将职业操守与道德素养贯穿于教学始终,顺应时代发展革新教学理念,丰富创新课堂教学内容,朝着新课程改革发展方向要求不断追赶,实现我国校园体育强国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环节技能教材
教材精读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全宅影音集成系统中最温馨的环节 室内光线控制系统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谚语趣画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