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的隐喻架构研究

2021-10-09雪,张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隐喻架构

李 雪,张 鑫

(郑州大学 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自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后,中华文化在全球的辐射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不断加速。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成为全人类生存、发展和繁荣的价值坐标。十九大报告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没有哪个国家能独自应对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世界各国更加需要以负责任的精神同舟共济,共同维护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1]。“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多国支持和响应,这为我国对外话语体系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共同体话语进行研究。

随着认知语言学隐喻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许多学者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探讨诸多领域中的隐喻现象。Lakoff & Johnson认为概念隐喻是一个较为具体的经验域到另一个相对抽象的经验域的跨域映射[2],而对国家领导人的讲话进行概念隐喻分析可以揭示领导人是如何运用熟悉具体的事物去建构抽象复杂的政治概念,以便人们更好理解和接受相关政治理念,因此,对领导人系列讲话进行概念隐喻分析很有必要。李雪、田良斌从文化视角出发,以习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演讲为例,分析了该政治语篇的概念隐喻机制及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3]。许文强、柴改英选取习主席生态文明建设系列讲话为研究语料,基于批评隐喻理论探讨了概念隐喻作为话语策略如何构建政府生态观的问题[4]。田良斌、李雪选取习主席有关经济类的演讲为语料,探讨了其中的隐喻语用效果和深层文化认知识解[5]。文秋芳选取习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的演讲为语料,分析了拟人隐喻在演讲中的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6]。

目前国内关于习主席演讲的隐喻研究不少,但鲜有学者对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讲话进行概念隐喻分析。因此,选取习主席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演讲为语料,基于概念隐喻及隐喻架构理论,分析讲话中的隐喻及架构模式,以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话语体系的语言特色。

一、概念隐喻及架构理论

Lakoff & Johnson提出概念隐喻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不仅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它可作为概念工具来构建、重组或创造现实[2]。Lakoff指出政治家善用隐喻传达复杂的政治概念,以增强政治话语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他曾分析美国两党的执政理念,将共和党看作“严父”(strict father),民主党看作“慈父”(nurturant parent)[7]。文旭认为隐喻对政治话语有建构作用,政治家通过恰当使用隐喻使抽象理念得到有效理解、接受和传播[8]。隐喻可使抽象晦涩的政治观点和人们已有知识经验建立联系,帮助政治家传达相关理念和态度。

Lakoff拓展了概念隐喻理论,提出架构理论能揭示政治话语背后的架构方式及解释话语如何得到受众接受和认同[9],他认为语言依赖存在于大脑中的架构且反映人们的价值取向[7]。汪少华指出架构分为表层架构和深层架构,通过词语所激活的架构为表层架构,由表层架构激活的道德文化价值观为深层架构[10]。只有当政治话语中被表层架构激活的深层架构与受众内部价值观一致时,话语才能为人们接受。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的隐喻及架构分析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的语料选取与分析

从“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中,选取16篇习主席“人类命运共同体”系列讲话(以下简称共同体讲话)为研究语料,运用Pragglejaz Group提出的隐喻识别程序(MIP)提取隐喻性表达[11],共识别出16种隐喻,它们源域依次是“人体”“旅行”“建筑”“航海”“战争”“友情”“器物”“机器”“耕种”“自然”“棋局”“家庭”“艺术”“考试”“疾病”和“舞台”,隐喻类型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习主席“人类命运共同体”系列讲话隐喻类型及所占百分比

从表1可知,共同体讲话中,运用最多的隐喻类型为人体隐喻,在话语构建中占重要地位。其次使用较多的隐喻类型为旅行隐喻、建筑隐喻和航海隐喻,它们在语篇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将对这四种主要的隐喻类型及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讲话的概念隐喻分析

1.人体隐喻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人体隐喻是常见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受众通过激活已有的具身体验,来理解本体的某些抽象特征[12]。在共同体讲话中,运用“国家是人”的概念隐喻,来描述国家间的发展关系。人体隐喻源于身体经验的感知,与“人”这个生命体有关的百科知识和国家关系形成映射,如用“携手”“齐心”“并肩”等与身体部位有关的概念投射各个国家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关系,用身体状态“健康”投射国家间关系良好,将抽象的国家关系具体化,如表2所示。

表2 人体隐喻中的映射关系

例1: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齐心协力、团结应对,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携手赢得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佑护各国人民生命和健康,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上的发言)

例2:维护和平是每个国家都应肩负的责任。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严峻,需要各国齐心协力、共同应对。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例3:放眼世界,各国早已休戚相关、命运相连。我们要立足共同利益,着眼长远发展,为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和贸易问题的发言)

人们的认知方式始于认识空间方位和身体部位,“体认”是典型的思维特征,即把人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通过对身体部位的认知常识来映射共同体建设中各个国家的发展关系,是人们对抽象事物认知的具体化表现。如例1使用熟悉的身体部位“心”“手”、例2的“肩”“心”和例3的“眼”等来理解“齐心协力”“携手”“肩负责任”“放眼世界”等抽象概念,让读者通过具身体验更好地认知共同体讲话中传达的政治理念。另外,具有生命体征的个人,需要身体各部位间的协调配合,共同发挥作用达到健康的身体状态,这反映在共同体讲话中,不同国家各自发展的同时需要加强合作,营造紧密相连、互相依存的良好国家关系。各个国家是“命运相连”的共同体(例3),中国愿同其他国家“齐心协力”应对机遇和挑战(例1),以“宽广的胸怀”打破文化壁垒(例2),“肩负”起维护和平的责任(例2),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其中,“齐心协力”引自中国文化:“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墨子•尚贤》),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这体现在共同体发展中需要各国同心并力,精诚团结。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抽象概念本身就是人体隐喻,将国家关系看作人际关系,各个国家是同住地球村的居民,命运与共。该理念加入“命运”这个中国元素,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命运”的定义为“比喻人或事物的发展前途”[13]。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智慧强调“政治上互相尊重,经济上包容发展,文化上互鉴交流,安全上共享和平,环境上共护家园”的新型文明观。它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和“宣德怀柔”的天下观,注重超国家、超文明、超种族差异和超意识形态的平等,与西方结盟政策、自塑敌对阵营、自设假想敌的思维模式形成对比[6],体现了共同体理念具有跨文化传播的包容性文化基因,这一方案把全世界建构成一个和谐共生的有机体,联系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2.旅行隐喻

旅行隐喻是经典的隐喻类型,Lakoff & Johnson提出“生命是旅行”“婚姻是旅行”等普遍的概念隐喻,旅行隐喻可解释为“有目的的活动,即沿着某一路线朝目的地迈进”[14]。共同体讲话中,运用“国家发展是旅行”的概念隐喻,来刻画国家各方面的发展。源域是旅行,目标域是国家发展,各个国家是前行的旅者,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未来的目标,即旅行的目的地。当人们把“国家发展”看作“旅行”时,就建构了“各国人民是旅行者”“发展路线是旅行路线”“国家矛盾冲突是旅途坎坷障碍”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是旅行目的地”等映射关系,如表3所示。

表3 旅行隐喻中的映射关系

例4:中国将同各成员一道支持亚投行,为国际社会实现共同发展作出贡献。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第五届理事会年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例5:我们不能踟蹰不前,而要砥砺前行。要顺应人民呼声,继续在和平发展的马拉松跑道上奋勇向前。(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例6: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中国将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追求高质量、可持续目标,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朝着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不断迈进!(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巴西利亚会晤公开会议上的讲话)

一段旅行有起点、方向和终点,有旅行者、路标和十字路口等,旅行中会有曲折和坎坷,但只要旅行者不懈努力、沿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最终会到达终点。同样,国家发展也有方向,发展中会有顺境和逆境,但只要加强合作坚定信念,终会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共同体讲话中,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看作一场旅行,将旅行相关概念映射到国家发展历程中,中国和其他国家是旅行者(如例4),中方愿同各国一起,朝着和谐共赢的方向前进。旅行中会遇到阻碍即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需要我们“砥砺前行”、在和平发展道路上“奋勇向前”(如例5),才能跨过路障、克服困难。旅行的终点即旅行者最终实现目标的地方,中国希望和其他国家一道努力,搭建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例6),实现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的目标,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道路。其中,“踟蹰不前”引自“使君从南业,五马立踟蹰”(《乐府诗集•陌上桑古辞》),形容迟疑不决、不敢前进,共同体讲话中用否定的说法告诉我们要排除万难、果敢前行。“砥砺前行”出自“匣出佩刀,日砥砺,不能断发”(《独异志》),表达经历磨炼、往前进步的意思,在共同体这条人间正道上,会有千难万阻,只要各国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定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3.建筑隐喻

人们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基于对身边事物的体验,而建筑是为人们熟知的事物,用建筑来隐喻国家发展,即“国家的发展是建造建筑物”,能让读者清晰地理解相关政治概念。建筑隐喻中,用源域“建筑”这一具体概念来识解抽象的目标域“国家发展”“国家关系”等,将源域“建筑”中的建造者、建筑物、地基等要素映射到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间的共同努力等目标域概念中,如表4所示。

表4 建筑隐喻中的映射关系

例7: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把亚投行打造成与时俱进的新型发展实践平台。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第五届理事会年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例8:坚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坚持“拆墙”而不是“筑墙”,不断削减贸易壁垒,国家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民心之桥。(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例9:经济发展是文明存续的有力支撑,繁荣富强是国家进步的重要基石。亚洲近几十年快速发展,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敞开大门,为展示传播文明之美打造交流互鉴平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共同体讲话中,运用建筑隐喻来呼吁各国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生动展示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同各国同心同向、守望相助的时代担当。建筑物提供人们居住和活动的场所,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具有重要作用。习主席把构建共同体的目标看作是建筑物的建造,它能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对世界和平繁荣有重要意义。在建筑隐喻中,各个国家是建造者,建筑物的搭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家花费时间且团结一心去完成。建造过程中需要各国人民秉持“共商共建”的原则(例7),坚持“搭桥”而不是“拆桥”(例8),坚持“敞开大门”而不是“关上门”(例9),打破文化“壁垒”(例8),同心建设命运共同体,才能使建筑物筑牢坚固。另外,建筑物建成后提供方便,共同体这个平台能惠及各个国家,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让人类生活更加美好幸福。其中,“壁垒”出自“修沟壍,治壁垒,以备守御”(《六韬•王翼》),指古代军营的围墙,现比喻对立的事物和界限,体现在共同体建设中需要各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搞对立,消除隔阂。

4.航海隐喻

航海隐喻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是常见的语言现象,西方环海的地理环境,航海业和渔业发达;中国虽以农业为主,但有漫长的海岸线及丰富的海洋资源,对航海的知识并不陌生。航海隐喻中,“国家发展是海上航行”,用航海的知识来识解目标域国家发展的概念,国家是航船,各国人民是船员,共同体理念的指引是航船的舵手,国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是航行中的险滩暗礁等,如表5所示。

表5 航海隐喻中的映射关系

例10: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尽管会遇到险滩暗礁,但大江大河奔腾向前的势头是谁也阻挡不了的。我们不惧风雨,也不畏险阻。人类是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命运共同体,唯有团结合作,汇聚起同疫情斗争的磅礴之力,才是战胜危机的人间正道。(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

例11: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应顺应时代潮流,致力于构建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亚太命运共同体。亚太经合组织因水结缘,望着广袤无边的大海,我想到了“同舟共济”这个词。让我们握稳舵盘、把准航向、齐力划桨、乘风破浪,共同驾驶世界经济的大船驶向更加美好的彼岸!(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

例12:我们有责任在关键时刻为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把准航向,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用创新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勇做经济全球化的弄潮儿。(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

共同体讲话中,把国家发展看作是海上航行的船只,在经济全球化这个时代潮流中,会有“风平浪静”的时刻,也有“波涛汹涌”的时候(例10),海上航行难以预测的环境如同当今急剧变化的国际形势。当航行中遇到“狂风暴雨”或者“险滩暗礁”时,需要我们“风雨同舟”、“不惧风雨”、“逆流而上”(例10),克服困难。同时,需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舵手的指挥下,“同舟共济、把准航向、握稳舵盘、齐力划桨、乘风破浪”(例11),团结一致,共同驶向安全的海岸。共同体的方案也可以是航海中的灯塔,在风云变幻的海上指引着国家前进,各国人民需要“互联互通”,走出自我封闭的“孤岛”,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开放合作,争当经济全球化的“弄潮儿”(例12)。共同体的构建是顺应历史潮流的选择,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牢牢把握这条正确航线,一帆风顺地驶向彼岸。其中,“同舟共济”出自“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孙子•九地》),形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各国是同坐共同体这艘大船的船员,安危与共。“海纳百川”出自“形器不存,方寸海纳”(《三国名臣序赞》),指大海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广泛,这体现在共同体构建中需要各国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弄潮儿”出自“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酒泉子》),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比喻勇敢进取的精神,行驶在全球化这片汪洋大海上,各国要勇立潮头,勇毅前行。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讲话隐喻的架构分析

Lakoff揭示了架构对政治概念或政策接受的重要性,提出架构理论(framing theory)来唤醒公众的隐喻架构意识。他认为架构是有关世界运作的、根深蒂固的一种认知结构,是人们理解客观现实并建构主观现实的心理结构[15]。共同体讲话中,使用基于人们日常生产与生活实践的经验来传达政治观念,当始源域中熟知的事物与目标域中抽象事物的对应关系被激活的时候,推理模式通过跨域映射被识解,进而实现人们以此事物理解彼事物的认知架构。

从语言层面即表层结构上讲,习主席善用耳熟能详的隐喻表达,使政治话语更易于听众理解和认同。通过人体、旅行、建筑和航海来阐述“国家是人”“发展是旅途”“构建命运共同体是建造建筑物”“国家发展是航行”等概念隐喻。这些隐喻的频繁使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相契合,例如“前进”“发展”“共生并进”等词语的丰富使用激活了人们的旅途架构,让受众明白踏上命运共同体这条阳光大道及各个国家一路同行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必要性。“携手”“齐心”“并肩”“合力”等高频表达表现了我国愿与其他国家休戚与共、守望相助、团结协作的使命和担当。“共建”“筑牢”“平台”等隐喻表达,传达出我国同国际社会共筑新型国际关系,共享发展成果的开放合作战略。共同体建设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伟大航行,需要不惧风雨、同舟共济,共同推动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时代潮流滚滚向前。习主席运用形象的隐喻传达治国理念和外交原则,强调国家间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重要性。他选用的语言切合国际语境,能引起受众国家的理解和共鸣,形成了独特的“习式风格”。对构建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有良好作用,从而实现争取受众国家认同的政治效果。

从深层结构上讲,共同体讲话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谐共生的天下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智慧。多次出现“同呼吸”“共命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等表达,运用“国家是人”“各个国家是身体各部位”等概念隐喻,传达中国和其他国家情同手足的唇齿依存观,全人类是同住地球村的命运关联者,蕴含着同心同德、天下大同的文化价值观。以上分析可知,隐喻性词汇架构既传递了政治理念,也蕴含着文化价值观,共同作用于受众对政治话语的理解,易于受众接受相应的价值观念。林宝珠认为隐喻是“认知主体通过想象或联想,发现两事物的相似性产生,主体是具体文化语境下的社会语言人”[16]。由于具有认知思维的共性及具身体验的相似性,人们在认知事物过程中存在文化共通性。如前文讨论的概念:旅行是人们有目标的前往目的地、建筑的构建需要一砖一瓦的努力、航海中不惧风雨会到达彼岸等,这些共有的理念建构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命运共同”的协和万邦观,使合作共赢的和合天下观深入人心。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隐喻建构的语言特色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提出以来,受到多国关注和支持,有利于传递中国声音,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政治话语体系建设。通过分析习主席讲话的语言特色,结合概念隐喻理论和架构理论,尝试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话语体系的隐喻建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话语体系的隐喻建构模型

概念隐喻是用一个较具体的经验域去理解较抽象的经验域,两个经验域之间构成映射的对应关系[2]。在探讨隐喻建构过程中,不能忽视具体始源域和抽象目标域这两个要素。Lakoff指出在隐喻的架构分析中,通过表层的词语认知到深层的文化价值观识解,可以了解人们行为和心理的隐喻运作机制[7]。无论是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还是表层架构激活深层架构,都是单向的认知通道。对于外交话语来讲,传达政治概念涉及本土文化和异质文化的交流,语言本身也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外交话语的隐喻建构中要注重中西文化双向的融合互鉴,最大程度实现文化共通性,成功激活受众的隐喻感知,有效传递话语的政治内涵。

四、结语

语言可以塑造意义影响政策的合法性,“政治语言可以解释政策、动员社会进而建构现实、改变世界,语言的运用是权力的体现”[17]。习主席运用通俗易懂的隐喻语言传播政治观点,使话语的深层架构和受众自身的价值观相契合产生共鸣,提升了政治话语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度,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外话语体系的一大特色。同时立足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出去,加强文化的交流融合,拉近彼此的距离,使共同体建设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隐喻架构
功能架构在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中的应用和实践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红楼梦》饮食中的隐喻
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社会治理架构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VIE:从何而来,去向何方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