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2021-10-08张瑞张丽徐海峰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理论逻辑以人民为中心实现路径

张瑞 张丽 徐海峰

摘要:论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继承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并向前推进,构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逻辑。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从精神动力、改革实践、价值评价、国家治理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实现路径,需着眼于思想意识、实践、制度三个层面。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理论逻辑;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496(2021)01-003-04

基金项目: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精神研究”(20BKS060)。

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的一条红线,其内容在党的十九大以后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进一步展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以及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等重要讲话,都丰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内涵;同时,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彰显了“中国之治”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导向,以及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对以人民为中心加以重新审视,从整体上深刻把握其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理论自觉性和行动自觉性。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逻辑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是群众主体观,这构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要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其著作中,深刻阐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从中揭示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群众主体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提出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重要论断;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分析了人民群众的动机与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把广大群众“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动机”作为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的切入点,等等,从中表达出,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推动社会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充分重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为“绝大多数人”即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基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这一铁律所葆有先进性政治性质的价值选择,其内在机理在于,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反映人民的愿望,维护人民的利益,激发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活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地位的本质立场、基本观点和具体方法,具有经典作家群众观的厚重基础。作为马克思主义忠实信仰者的中国共产党,没有自身的私利,不是以少数人特殊利益为目的的假借所谓“爱民”有普遍意义的道义制高点的抽象建构,而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从历史的主体人民的现实生活出发,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经历了从革命建设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坚持群众路线,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判断“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一社会主义根本标准和追求共同富裕的本质目标的设定,再到改革开放推进中“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都将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核心要旨真实地展现于具体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切实为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全新的历史方位,结合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实际情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这一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把中国共产党人民观向前推进。

1.中国人民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构成地域性民族的人民创造历史的精神动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基因,且与时俱进形成发展的伟大民族精神包括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等内涵,与中国精神内在统一。应该讲,“中国精神就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1]209,中华民族精神不是单一的传统,而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精神观与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传统理念的时代性契合与联结,是在历史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中国精神。在中国社会发展中,中国人民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以精神的伟力攻坚克难。2020年面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概括出的“伟大抗疫精神”,将伟大民族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并给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标识,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精神内涵,“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2]。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伟大民族精神论,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观的丰富和发展。

2.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转变,人民主体需求不再只是单一的、片面的追求,而是聚焦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美好生活的愿望,体现在全方位整体性利益诉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其价值导向就是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转换过去单纯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的方式,向多个领域共同发力,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系统观念,通过统筹、协调推进,追求在社会全面发展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整体推进改革,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的显著特质,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改革实践观的丰富和发展。

3.人民对党的工作成效评价的尺度突出理想目标的现实化。我们党历来重视人民的评价,坚持人民的评价尺度。在新时代,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长期以来一直追求的共同富裕理想目标转换成现实性操作层面,由此,人民的评价有了更為切近的现实基础,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现实化要求显著增强,这都需要党兑现向人民、向历史曾作出的庄严承诺。新时代党中央大力实施共享发展战略,决胜全面小康,并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3]这就要求在改革实践中切实地增强人民的获得感,达到理想目标的现实化。“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4],感性是现实的经验层面的,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为我们党工作成效的价值评价的根本标准。人民评价,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价值论的核心意涵,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

4.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之治”新境界。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之治”的核心政治立场和根本价值旨向。70多年来,中国从社会管控到社会管理再到社会治理的转变,显示出向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层次的跃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表达出的“中国之治”,无论是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还是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以及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等,都要求切实保障人民权利、反映人民意愿、激发人民活力,从而在实践中保证人民主体地位获得充分实现,这为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确立了方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观,突出“中国之治”的价值主体维度,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治理观的丰富和发展。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实现路径

(一)思想意识方面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意识正确、到位是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前提。

1.提升人民的主体意识。尽管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但如果主体意识不强,创造历史的作用必然削弱。封建传统的臣民依附心理以及少数政府人员为人民服务意识缺失,盛气凌人的“官老爷”作风和姿态,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存在。对此,要通过全面从严治党,从讲政治高度切实提升党员干部宗旨意识,以身作则促进人民主体意识的成长和普及。要重视人民主体意识的培育和提升。每一个“个人”所组成的人民在政治参与和社会生活中,要以国家主人身份维护自身的主体权利和合法利益,在实践中自我提升和巩固人民主体意识。

2.提升党员干部的人民至上意识。人民至上作为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核心价值取向,具有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地位至上的深刻内涵,党员干部要从内心深处提升人民至上意识。其一,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这是其先进政党规定的本质所在。而少数干部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好大喜功,热衷于轰动效应,把虚效视为为政的实绩,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后果是勞民伤财,背后隐匿的动机是追求提拔、升迁的资本和个人仕途的台阶,这样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动机必然漠视群众利益。党员干部要做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想问题、办事情,以增进群众满意为标准,以群众福祉为目标,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提升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增强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把人民利益至上落实到实践中,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其二,筑牢相信和依靠群众的执政意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向人民请教,在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党员干部只有充分动员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其三,增强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权力意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坚持权为民所用,造福于民,决不能以权谋私,防止在与人民的关系上出现权力异化问题。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在实践中接受群众监督、正视群众批评,行使好人民赋予的权力,切实为民用好权,为民谋好利,才能不负党和人民的信任与重托。其四,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正确处理好公仆与主人的关系,自觉改变传统管理方式,树牢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实践方面

以人民为中心不是口号,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尤其是贯彻好新发展理念,提高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本领。

1.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加以贯彻,充分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一,以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在鼓励和激发群众创造精神的同时,聚焦群众需求,以需求为创新导向,形成发展动力,提升发展质量。其二,以协调发展补齐短板。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增强发展的整体性,提高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的一体性和平衡性,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三,以绿色发展促进生态和谐。强化人民群众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转变简单、粗犷的,不计后果的发展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其四,以开放发展实现互利共赢。提升群众的开放意识,增强面对全球各种风险挑战背景下开放发展的信心,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和行为融入到不可逆的世界发展大潮中,发挥开放发展的主力军作用,其五,以共享发展维护社会公正。深入推进民生领域改革,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使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得以维护,逐步实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在共享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2.提高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本领。把群众路线贯穿党的全部工作之中,切实提高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本领。其一,提升工作能力。在群众工作中要拓宽工作视野,提升与群众沟通和组织群众的能力,提升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的能力,要掌握大众话语、善于倾听,关切群众疾苦,回应群众诉求,宣传党的主张,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其二,掌握工作方法。要善于换位思考,以人民群众的视角观察问题,以人民群众的身份深入生活,设身处地研究问题。做好调查研究,努力探索各行各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运用网络新平台,听取网上民意、汇聚民智、解决民忧,使网络成为沟通群众,为人民谋利益的“加速器”。其三,融入人民情感。真正走入群众之中,身入更要“心”入。党的血脉在人民。要把人民群众当亲人,感人民之所感、思人民之所思、忧人民之所忧、急人民之所急,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安危冷暖时刻挂在心尖,将人民至上的理念融入精神血脉、化为行动自觉。

(三)制度方面

制度是决定因素,管根本、管长远,以人民为中心需要制度保障。第一,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要着力形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长效机制,以学习制度涵养初心使命,以检视制度磨炼初心使命,以激励制度鼓舞初心使命,以整改制度保障初心使命。第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民主制度要完善、健全,民主形式要不断丰富、多样化,民主渠道要不断拓宽和优化,国家治理各方面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第三,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加强人权法治建设,保障人民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从中切实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第四,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资源共享和协调发展。健全基层文化活动机制,创建群众性文化活动载体和平台,切实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第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统筹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提升全社会保障质量与水平。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将解决相对贫困作为今后扶贫的重心,要形成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技术扶贫、信息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文化扶贫、减灾扶贫、医疗扶贫等多层次资源支撑体系。第六,健全公共安全体制。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科技等手段,提高灾前预防、应急处突、灾后救助和重建恢复等能力,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水平。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完善生产、交换、消费等各环节监管制度,强化政府监管责任、明确企业主体责任、发挥媒体社会责任。通过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切实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2]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EB/OL].[2021-01-15].http://politics.gmw.cn/2020-09/08/content_341 66223.htm.

[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1-01-1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5/04/c_11227 83997.htm.

[4]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1-01-1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0/08/c_111274 0663.htm.

责任编辑:李飞

猜你喜欢

理论逻辑以人民为中心实现路径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浅谈供给侧改革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