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实现博物馆陈列展览知识性与通俗性和谐统一
2021-10-08李晨
李晨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精神生活的日渐富足,博物馆的陈列方式也更加个性化和信息化,全新的博物馆陈列展览理念应运而生。与传统的博物馆展览方式相比,现代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功能不再单纯地依靠讲解员的讲解来完成,而是更加侧重吸引观众的主动参与,希望可以通过观众的真实体验实现对历史文化的深层次探索,这也就要求现代博物馆在进行陈列展览时必须要充分发挥出展品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展品的文化内涵与艺术情感,促进博物馆陈列展览知识性和通俗性的高度结合,完成文化的迭代相传。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展览;知识性;通俗性
0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各种多元化的思想大量涌入我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事业的发展。现如今,随着考古工作愈加科学和完善,越来越多的文物不断出土,带着浓重的历史色彩和文化内涵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文物并不是属于过去的、没有生命的物品,而是承载人类生存繁衍、发展进步的文化载体,丰富的文物收藏也能体现出博物馆是社会大众感受文化熏陶、感受历史变迁的重要场所。我国博物馆每年都会迎接大量国内外游客,高质量的陈列展览也是宣传我国文化、弘扬我国精神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博物馆的展览陈列如何实现知识性与通俗性的高度结合,已经成为博物馆需要专攻的问题之一。
1 提升博物馆展览陈列知识性的有效措施
现代博物馆的展品主要包括实物展品和非实物展品两大类,实物展品顾名思义是具有一定宣传教育意义的、含有社会发展重要信息的物质实体,如人工制成产品、标本、化石、出土文物等。实物展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是人们以今观古的重要信息来源;非实物展品主要是对实物展品进行辅助说明,让社会大众能够对实物展品的全貌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通常也被称为“辅助展品”。
1.1 明确参观者需求
为了进一步提高博物馆展览陈列的知识性,就要赋予展品更多的文化气息,让展览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展品的最大价值就是能够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一定影响,能够引起思想上的共鸣,这也就要求博物馆在进行展览陈列时,一定要明确参观者的根本需求,并结合参观者的接收能力赋予展品有针对性的知识内涵。
站在博物馆的角度来看,博物馆讲解员一定要对展品的背景做到十分透彻的了解,能够深入理解展品的来龙去脉,进而用丰富的、带有画面感的语言将参观者带到展品的世界中去,让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展品的知识价值。讲解员也一定要注意在介绍展品时不仅要详细地介绍展品所蕴含的人类生存发展的信息,更应该注重讲解展品的人文精神,挖掘出展品的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目的也不再局限于展示出土文物,而是更加侧重于推广宣传教育功能,希望可以通过参观者与展品之间的良好互动,进而在互动的过程中对参观者进行人文教育,将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探索,吸引参观者用更加饱满的探索精神对陈列展品所蕴含的文化精髓进行深入挖掘,以展品为中心点,将知识的触角延伸至展品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完成对文化知识的全面探索。
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全面普及,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愈加宽广,很多人在博物馆参观时,很难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地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讲解,而是更喜欢以“听故事”的方式了解文物背后蕴涵的历史价值。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博物馆展品的知识性,促进参观者对产品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需要讲解员能够用栩栩如生的语言,为参观者营造出模拟的故事情境,尽量避免大量使用专业术语,而是应该选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获得参与者的情感共鸣,真正将他们的思绪带入展品的世界中,促进参观者能够在参观展品时得到精神的深度熏陶,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1.2 将专业的知识通俗化
一次成功的展出必须富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并呈現出一定的教育价值。但是在过去的博物馆活动中,教育功能主要依靠展厅讲解的方式实现,这不仅无法与参观者的具体需求相结合,缺乏针对性,教育方式也相对死板,无法起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例如,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如果单纯凭借讲解员对展品滔滔不绝的讲解,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那么博物馆的参观活动也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博物馆展览的知识性,博物馆在进行展览时可以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完成知识与文化的渗透,如可以在博物馆临时模拟文物修复、挖掘现场,让他们能够近距离地感受文物的修复过程和考古的挖掘过程,知道每一件展品都来之不易,每件展品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让青少年学生能够在近距离的接触中感受到文物的文化内涵及其魅力。
提升博物馆的知识性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如何利用通俗的语言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非专业人士也能够全面理解并从中受益,也就是说用非专业的方式进行专业知识的陈述才是实现博物馆展览成功的第一步。在现代博物馆展览中更侧重于展品的宣传教育作用,引导参观者积极主动地探索展品,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这一理念的变化也会让博物馆的展览陈列发生质的变化。现如今的博物馆展览陈列不再局限于玻璃橱窗中,而应采用更丰富多彩的展出形式,激发参观者的兴趣,进一步拉近展品与参观者之间的距离。
2 优化博物馆陈列展览通俗性的有效措施
2.1 让服务更加人性化
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的通俗性不仅可以拉近与参观者之间的距离,还可以激发参观者的热情和探索欲。吸引公众的积极参与是博物馆进步的重要标志,为了将静态的文物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在对展品进行陈列设计时就一定要结合参观者的实际需求,强调展品的人文导向,让展品的陈列展览更具人性化,能够为参观者提供更满意的服务,让参观者能够在博物馆里真正实现赏心悦目。有学者对多家博物馆的参观者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在本次展览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展品可以为参观者提供参与互动的机会,参观者的满意度会大幅提高。如有的博物馆展出了大型微缩沙盘,对城市的著名街道进行了微缩展示,为了能让参观者更加详细地观看到微缩细节,在大型沙盘的四周设置了多个望远镜,方便参观者多角度观看,这就是人性化服务的具体体现,让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更具通俗性。
2.2 明确参观者的具体需求
总的来说,博物馆对于展品的陈列和展览方式应该积极征询参观者的建议,鼓励参观者留言,促进博物馆更加详细地了解参观者的潜在需求和心理动态。例如,大学生群体是参观博物馆的重要群体,博物馆可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用问卷的方式来具体探知大学生真正需要的博物馆是什么样子。通过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得出:35.4%的大学生对历史民俗类展品有着十分强烈的探索欲望;30.8%大学生对艺术类作品抱有浓厚兴趣;而对于名人故居、纪念堂、军事题材的博物馆感兴趣的比例相对较小,分别占8.4%、5.6%和4.8%。但是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他们的兴趣点与大学生截然不同,78.6%的中小学生对军事类博物馆有着超然的兴趣,对历史民俗展品则兴趣不高。因此,博物馆若想不断提高影响力,吸引参观者的参与,就必须要明确认识参观者群体,能够对他们的需求进行精准定位,进而让博物馆的展览陈列更加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2.3 提高展品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参观博物馆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获取知识、丰富文化内涵,但是获取知识的方式却与课堂听课有很大不同,参观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会为身心带来高度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进而能够深层次地感受人类在发展进步过程中创造的无与伦比的文明。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展品和人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让展品能够在特定的空间内释放出自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进而实现对参观者的文化熏陶与渲染,达到赏心悦目、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但是,博物馆的展品大多属于珍贵文物,不可以随意触摸和拍照,所以一些青少年在博物馆参观时索然无味。为了进一步提高博物馆展览陈列的通俗性,博物馆可以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为参观者创造出模拟的情境,让参观者能够在情境中任由思绪进入展品的时代背景中,进而实现对展品的深层次理解。
有些博物馆在展览陶瓷、玉器、书画等文物展品时,就为中小学生开设了具体的手工体验活动,包括墨拓、扎染、陶艺、修复唐三彩等,让中小学生真实地参与并互动,对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进行零距离接触;一些博物馆还开设了纸文化系列活动,包括手工制造宣纸、艺术剪纸、木活字印刷等,让中小学生能够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神韵与魅力,并且在动手实践中提升自我价值、享受成功的喜悦。因此,博物馆的展览陈列要有一定的参与性和体验性,让参观者能够近距离地与展品进行交流,掀起博物馆的神秘面纱,这也是提升博物馆魅力的有效手段。一些西方国家的博物馆设有讨论室,参观者可以就展品与讲解人员进行深入讨论,参观者还可以深入文物库房,与专业人员进行零距离交流沟通,这些游走于展厅以外的活动能够极大吸引参观者的参与兴趣,进而也可以有效提高参观者的满意度。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博物馆不仅是文化的展示中心,更应该成为文化的交流和体验中心,促使文物展品能够以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与参观者实现情感上的高度共鸣,从而为参观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文化盛宴。
在“国际盲人日”这一天,卢浮宫艺术博物馆进行过一次以“触·觉”为主题的独特展出:所有的参观者都可以亲手触摸博物馆收藏的经典雕塑的复制品,这些复制品是由专业的模型工坊定制而成,通过这样的方式拉近展品与参观者之间的距离,让参观者可以通过触摸进一步感受到雕塑作品的“柔”和“刚”,进而深层次地体会匠人的独具匠心。而且在每一件展品的附近都放置了盲文介绍牌,方便盲人参观者对作品进行全面的理解。
为了进一步提高博物馆的通俗性,博物馆还可以与社会公众进行深入互动,如博物馆可以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到博物馆的汇展以及评选活动中来,可以由参观者列出希望看到的展品,由博物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展出;对于“镇馆之宝”的评选,也可以积极吸取社会公众的意见,社会公众在参与投票时也会对馆藏文物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也有助于扩大博物馆影响力,能够让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从内容上来说,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应该清新高雅;在形式上来说,博物馆应脱离传统的枯燥讲解,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参观者。让展品的展览陈列不仅满足专业性,又符合大众性需求。有些博物馆专门成立了教育互动区,将参观者的感受作为工作的开展依据,而且在展品之外还布置了多媒体展区,希望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参观者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听觉体验。有博物馆以“盐”为主题针对我国的盐史设计了相关展览,将与盐有关的技术和文化、历史进行系统策划并展出,同时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将古代的海盐制作过程以动画的方式展现出来,进一步提升了展品的通俗性,也增强了展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好奇心是引导人们走进博物馆最重要的动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博物馆陈列的知识性和通俗性,我国博物馆已经开始了互动式陈列的展出。这不仅对展品的展出设计艺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要求博物馆必须能够深入理解社会大众的精神需求,要保证解说语言的大众化和通俗化,还要保证展品的展出方式能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符合大众的欣赏层次。博物馆所展出的每一件文物,在不同的参观者意识中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意义,所以博物馆应该为参观者提供更加开放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对展品的精神意蕴进行讨论与沟通,真正实现文化资源的再创造,发挥出文化资源的最大价值,让不同文化水平的人都能够受到不同的文化熏陶。
3 结语
综上所述,人们在博物馆看到的展品并不仅仅是没有生命的、属于过去的东西,而是被赋予新生命的文化载体。传统的博物馆展出形式大多用玻璃橱窗把展品和参观者分离开来,参观者只能通过阅读资料来了解展品以及展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新的博物馆发展理念一定要打破传统的博物馆展览形式,要将展品脱离出橱窗的限制,选择更加灵活多样的展示形式,让参观者与展品进行零距离接触,真正将博物馆展览陈列的知识性和通俗性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育功能,让参观者通过对展品的参观,进而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实现文化的深入交流。
参考文献
[1]辛丽娜.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知识性和通俗性[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5):130-131.
[2]钟华.略谈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知识性与通俗性[J].中国集体经济,2016(25):113-114.
[3]单霁翔.略谈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知识性与通俗性[J].南方文物,2014(1):16-23.
[4]田真毓.参观者对主题类博物馆展览非实物展品的态度调查及研究—以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8.
[5]郭喜锋.考古发现类展览的信息传达研究[C]//陜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秦晋豫三省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交流论文集,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