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生产竖屏叙事:《主播说联播》人格化叙事研究
2021-10-08刘霞
摘 要 竖屏新闻生产中,主播人格化叙事与叙事内容、媒介效果呈正相关。当叙事主体的人格化叙事特征发挥作用时,用户的“本体互动”就产生了意义,成为后现代叙事的主要叙事主体,用户与新媒体环境中主流叙事的“互动”,成为竖屏叙事的重要推动力量。
关键词 新闻生产;竖屏叙事;人格化叙事;融合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7-0101-03
随着5G与数字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闻生产竖屏叙事开辟了媒介新形态。CNNIC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已达9.32亿,手机上网比例为99.2%,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18亿,用手机竖屏看新闻已成为人们日常媒介的消費习惯。《主播说联播》作为央视《新闻联播》媒介融合发展的产物,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上关注度较高,仅抖音视频播放量就已达35亿次以上。截至2021年8月10日,据央视《新闻联播》节目官方抖音号显示,获赞2.5亿次,粉丝3 145.9万,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
《主播说联播》人格化叙事对叙事内容与叙事模式的影响如何?本文从竖屏叙事角度切入,围绕叙事主体、叙事内容与叙事模式三个维度,探讨主播人格化叙事的媒介效果。
1 叙事主体:竖屏叙事中主播叙事身份的人格化特征
智能手机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它影响和塑造了人们的竖屏观看习惯,而短视频作为一种具有较强情境感的视听形态,竖屏传播更能体现这种情境感[ 1 ],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竖屏叙事正在成为融合新闻生产的重要叙事形态。2019年7月,《主播说联播》在新媒体上线,主播们以个人身份结合当天热点新闻进行评说,人格化传播特性更为凸显,用户参与度明显增强。
所谓人格化传播,是指“真实或虚拟的媒介代言人综合使用人格化的语言和视觉符号,在传播过程中凸显人的情感、个性和魅力的内容呈现策略”[ 2 ],从叙事角度看,主持人人格化是叙事主体主观叙事视角所呈现的个性化、人际化、互动化的话语叙事表征,是以播音员、主持人等作为叙事主体通过具有个性化、人际化叙事表达与受众互动方式的一种新表达样态。
在智能传播时代,5G、大数据与算法推荐等媒介技术为人格化传播赋能创造了条件,人格化叙事特征更为凸显,“主持过程中人格化的传播符号表现,最能体现传播符号人格化表达的当属电视节目主持人”[ 3 ]。《主播说联播》作为传统主流媒体《新闻联播》媒介融合传播的衍生产品,呈现出鲜明的人格化、互动化的传播特征。那么,具有人格化与亲和力特征的主持传播主体,在哪些情况下更能凸显主播叙事身份的人格化叙事特征?
首先,从叙事图像结构看,竖屏比横屏在图像叙事表达上采用更多的中近景与特写,通过屏幕的上下滑动,就构成了“竖屏”叙事表达的基本媒介“表征”。在竖屏叙事中,主播在叙事表达中几乎占据了整个手机荧屏的空间位置,这种叙事主体主观视角的构图方式容易唤起受众更强的“亲切感”与“陪伴感”,并且“近景的特写能够产生更高的真实感”[4]。另外,《主播说联播》这种垂直构图与人物近景、特写以及新媒体“交互性”的竖屏媒介特性,使得用户在视觉上获得了更强的“真实感”与“沉浸感”。可以说,“视觉物所打开的其他文化边界乃是社会的边界……它必然是不仅根植于形象的解释,而且也根植于凝视的社会领域的描述之中[5]。
“竖屏”叙事的媒介表征形式与新闻生产的实践逻辑是一种媒介“可视化”(visualization)的实践逻辑。从编辑编排角度看,“竖屏”叙事不仅是内容编排格式的变化,即从“宽幅”到“窄幅”的变革,且这种变革主要强调智能传播中内容生产与表达形式的深度结合,最终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媒介表达样态。相对于传统新闻的互文编排,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正在成为融合新闻传播的展演空间。新闻内容的多元主体生产与智能算法推送方式,在“竖屏”叙事的实践逻辑下展开。
其次,主播人格化特征体现为话语叙事语言符号的人格化叙事。主播的人格化特征形塑了主播人格化自我意识的叙事依赖,主播作为叙事主体以人格化、交互性等新媒介特性,发挥着叙述主体的人格化叙事功能作用。比如,2021年5月22日,对于国人来说是个令人难过的日子,一天之内中国痛失了两位对中国乃至世界做出突出贡献的重要人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国人纷纷泪目。在5月22日《主播说联播》中,主播李梓萌如“谢谢你们曾经来过,愿这世间如你们所愿”,这种具有个性化叙事的话语叙事方式,拉近了受众距离。这条新闻的点赞量达到了229.4万,转发量近4万,留言互动近五万,话语叙事语言符号的人格化叙事激发了受众的共情能力与互动能力。
主持人身体维度的实践逻辑……动态塑造着主持人的惯习主持实践[ 6 ],叙事主体的身份与人格化特征紧密相连。《主播说联播》中主播的身份,既是媒体形象代言人的中介符号,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社会结构性特征的定位场所,“身体在社会中的定位既可能增进具身性主体的能力,改善其所居住的文化氛围”[ 7 ],因此,主播叙事身份的人格化特征,无论是话语叙事内容还是叙事表达,人性化、人格化特质较为凸显,竖屏叙事中主播叙事身份的人格化特征对媒介效果的影响不容小觑。
2 叙事模式:用户参与“故事”的后线性故事模式
“互动”是数字媒体叙事的重要特征,有什么样的叙事媒介就会有什么样的叙事模式。数字媒体平台与用户的“互动”决定了叙事模式的形态,叙事方式由媒介技术决定,而叙事模式与内容又被叙事方式所形塑。“媒介性(mediality)显然是一个绝对的影响因子,它是每种媒介内在的固有法则,塑造着不同媒介讲故事的不同方式。”[ 8 ]
媒介特性决定表达风格,“即时性”“在场感”“交互性”是竖屏的媒介特性,影响着叙事载体的话语表达与叙事内容。《主播说联播》在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的叙事话语与风格都与传统媒体有所不同,二者最大的不同来自于前者的“交互性”特质。在叙事媒体语境下,《主播说联播》话语叙事逻辑基本上是“事件描述+观点+评论”的叙事模式,对热点问题进行评述。之后,再将这一叙事文本放在抖音等新媒体开放平台上,通过与用户的“互动”成为叙事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用户的主动“留言”评论,又产生新的叙事文本,因此,用户介入到媒体本身的层面,成为数字媒介存在的条件。
一般而言,叙事模式与内容涵盖“故事”+“话语”两个层次,“故事”对内容的界定可以通过不同媒介特性表现出来。从叙事的“故事”层面看,通过人物所经历和引发的一系列因果关系事件陈述“故事”。从“话语”叙事层面看,“‘话语包括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叙事陈述方式,这些方式决定了故事情境与事件表达顺序和叙事者的视点问题”[ 9 ],“话语”与“故事”相对应的是对先在故事的讲述进行预加工。玛丽-劳尔·瑞安(Mary-Raul Ryan)认为:“媒介必须是语言,才能呈现跨媒介叙事的趣味”[10]。
3 叙事内容:竖屏叙事中主播人格化叙事对话语叙事的影响
一个叙事文本基本上由文本创作者、叙事系统与文本接受者组成,而叙事系统又涵盖叙事框架与媒介呈现等。因此,同一个文本,由于不同的媒介也会导致不同的叙事内容与叙事过程,温思罗普?扬(Winthrop Young)认为,叙事依赖硬件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样式;《传播科技:社会中的新媒体》一书作者埃弗雷德?罗杰斯(Everett Rogers)也持相同观点;媒体研究者JF?詹森认为“互动”应是用户参与媒体内容与传播的一种程度;乔纳森?斯特尔(Jonathan Steuer)则认为除此之外还应强调用户参与的“即时性”原则。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互动”是数字媒体技术的一种能力,归纳起来无外乎用户参与的“互动性”与“即时性”两个重要的特质,这也成为衡量媒介互动最为关键的指标。
在此基础上,我们需思考的是用户参与“互动”是如何推动叙事进程的?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用户的参与?用户是否愿意主动参与节目互动,很大程度上在于叙事内容以及叙事主体人格化叙事魅力的吸引。比如“康辉老师的眼睛湿润了”“今天为他们流了一天泪”,这些互动都是受众在主播人格化叙事的感召下做出的共情反馈,受众从中获得了亲朋好友般的“陪伴感”与“亲切感”。从叙事话语角度看,主播的人格化叙事对叙事内容与媒介效果有明显影响,竖屏叙事的情感表达相比传统媒体下横屏《新闻联播》的庄重、严肃的叙事表达更具人情味儿与网感,话语叙事也更为“口语化”“亲近化”,这也是人们为什么更喜欢竖屏《新闻联播》的原因之一。
以《主播说联播》抖音点赞量较高的“纪念去年边防战士英勇守卫边疆”这一期为例,截至2021年4月17日,点赞量达到235万,转发3.5万,留言6.9万。为什么点赞量如此高?首先,叙事主体主播康辉情感与话语表达极具人格化特征,从叙事内容到副语言符号的人性化处理都使得这一新闻的关注度、话题热度及用户的参与互动热情颇为高涨。还有“720河南郑州暴雨事件”海霞作为河南人出镜为自己的家乡加油,“海霞姐姐也哭了”等留言互动高达24万,用户互动参与“故事”的后线性故事文本变得更为丰富与多元。另外,从叙事主体的副语言表达符号来看,主播康辉、海霞的表情与文本主题相吻合,语气凝重、舒缓,极具亲和力,这种人格化叙事表达具有很强的情绪感染力与语言表现力。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在竖屏叙事中,主持人话语叙事的个性化程度越高,受众的关注度就越高,用户主动参与节目互动的意愿就高涨,可以说,叙事主体人格化叙事对叙事内容及模式影响颇大。竖屏视频作为一种竖屏叙事的媒介形态,其一大功能特征就是媒介消费与交互的同步性,能够在新媒体场景中实现叙事传播的最大化,“屏幕的利用程度决定了画面的大小,而基于画面大小与在场感的实证研究则证实了二者的正相关关系”[ 1 1 ]。因此,对于竖屏视频屏幕的充分利用和对叙事内容细节的呈现带来了较高的“在场感”,竖屏视频与用户的交互实时性与便捷性,使用户互动参与“故事”的后线性故事文本变得更为丰富与多元,受众的共情能力极大提升。同时,主播“话语”层面的个性化叙事,对于叙事内容中“故事”层面的叙事的影响,更具生动性与感染力。
总之,竖屏新闻生产,主播人格化叙事与叙事内容及媒介效果呈正相关。当叙事主体人格化叙事特征发挥作用时,用户的“本体互动”就产生了意义,成为后现代叙事的重要叙事主体,用户与新媒体环境中主流叙事的“互动”,成为后现代叙事的推动力量。同时,这种叙事建构也是一种由自我叙事与他人叙事共同建构的一种身份隐喻,正如“巴赫金视人物和叙述为一些‘语言带,它们可能会共享一些社会态度和信仰”[ 1 2 ]。《主播说联播》以主播主体叙事为视角,拓展了新闻传播的形态与展演空间,有效实现了媒体融合语境下竖屏新闻生产与融合传播。未来人格化叙事与传播如何影响用户深度参与节目生产是竖屏生产值得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晓红,郭海威.短视频新生态的建构与创新研究[J].中国编辑,2019(7):7.
[2]吴晔,樊嘉,张伦.主流媒体短视频人格化的传播效果考察:基于《主播说联播》栏目的视觉内容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31.
[3]付永玲.仪式感、人格化与人设化变革:浙江播音主持特色研究[J].传媒,2020(12):41.
[4]Hatada,T.,Sakata,H.,Kusaka,H..Psychophysical analysis of the “sensation of reality”induced by a visual wide-field display[J].Smpte Journal,1980,89(8):560-569.
[5]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0.
[6]刘霞.娱乐专业主义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9:146.
[7]克里斯?希林.文化、技术与社会中的身体[M].李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1.
[8]王贞子.数字媒体叙事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96.
[9]Murray,Janet H. Hamlet on the Holodeck:The Future of Narrative in Cyberspace[M].New York:Free Press,1997:126.
[10]玛丽-劳尔?瑞安.故事的变身[M].张新军,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14:17.
[11]喻國明,杨颖兮.横竖屏视频传播感知效果的检测模型:从理论原理到分析框架与指标体系[J].新闻界,2019(5):14.
[12]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