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情调研式民生故事到制度层面的理性探析
2021-10-08白海涛
白海涛
【内容摘要】由中国教育电视台和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联合出品的“社保”纪录片共推出了两季,本文对这两季纪录片进行了从国情调研式民生故事到制度层面的理性探析。
【关键词】国情调研;三个维度;“三书”;社保制度
截止目前,由中国教育电视台和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联合出品的“社保”纪录片共推出了两季,分别为五集的《中国社会保障纪实》(第一季)和两集的《制度的力量》(第二季)。“以人民为中心” 是这两季“社保”题材纪录片的灵魂。这两季纪录片分别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年这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以宏大视野,深入挖掘了从“城乡人”“单位人”到“社会人”转变的特殊意义。
温度、理性、力量感,是“社保”题材纪录片主创团队一直坚守的创作方向和目标;“教科书”“外宣佳品”“百科全书”,是两季节目播出后来自各方的多维解读。相关人员以做一部关于中国社保影像的“清明上河图”为初心,从民生走向看国家发展大势,获得社会各界的肯定。
一、“国情调研纪录片”,致敬那些动人故事和不凡力量
直面现实,小中见大。《中国社会保障纪实》以记录打工妹、下岗职工、乡村医生、流浪人员、低保人员等为切入视角,以众多个体人物的故事反映大时代、大主题,通过他们所遭遇的人生变迁讲述社会保障事业取得的不凡成就。①这部纪录片也因此有望成为改革的见证者、人心的沟通者。
“社保”是一个宏大而又细微的命题。对于主创团队而言,如何有效设置纪录片情节、如何妥善处理好故事与细节的关系、如何妥善做好典型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塑造、如何妥善做好节目创新和素材的增值使用,节目组都进行了探索。
比如说一部电影叫《钢的琴》,讲的是发生在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的下岗工人的故事,主创团队用“熟悉嫁接陌生”的方式通过这部电影引出了纪录片要讲述的“下岗”问题。节目不回避主人公的失落、茫然和上访带来的种种内心焦虑,直面问题、探究成因。类似的故事在这两季纪录片中还有很多,专家也因此给这两季纪录片定名为“国情调研纪录片”,这两季纪录片全景揭示了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有困惑、有坚守,更有希望,颇具社会学和人类学价值。社保领域的相关人士看了两季的片子后表示,节目填补了目前纪录片选题和相关行业题材的一个空白。
第一季社保题材纪录片播出后,先后荣获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颁发的多个奖项。面对好评,第二季如何做出新意成为摆在创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从改革开放四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七十年,随着时间轴线被延长,主创团队认为需要将一个更“广角”的视野展现在观众面前。第二季最吸引人的要素有哪些?经过分析主创团队得出结论,就是节目必须涉及事件的关键结构、大趋势和解密幕后决策过程,其中最核心的是如何加强制度建设。于是节目主创人员将第二季主题锁定为《制度的力量》。以此为魂,确立了和上一季不同的方向,这一季更侧重从制度层面去探究,通过对制度的作用、制度“力量之源”的深入挖掘,来审视新中国七十年社会保障发展所走过的道路。
二、“三个维度”的创作理念
“窥一斑而知全豹”,节目如何选择具体有趣的故事,怎样捕捉主人公生活细节中与大时代相连通的点,是实现宏观理论故事化表达的最大难点。作为两季“社保”节目的总编导、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陈宏在创作过程中反复向节目主创人员强调“三个维度”的理念,即历史维度、世界维度和人文维度。当从以上维度去审视故事和主人公时,很多原本不起眼的细节,往往有了表征宏观理论的力量和意义,小人物很细微琐碎的艰辛故事,恰恰反映了时代前进过程中的曲折与动力。
笔者认为,历史的维度,就是相关内容要有时间纵深层面的勾连,这样节目才有厚重感;世界的维度,就是要有国际视野,要对不同国家的社保方案和相关理论支撑进行横向的国际比较,邀请国外学者发声,请他们从全球视角看中国社保的变化,这样才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看清方向。人文维度,也是人性的维度,就是要有人性上的思考和关怀,要有美学的追求。
在“社保”第二季《制度的力量》拍摄中,主创团队注意到了两个细节,一个是首钢退休干部老闫经常挂在嘴边的“单位”以及出租车师傅回忆“单位”时的意犹未尽,这些都是相关制度留在当下的痕迹。捕捉到这些点,就能让一部分被遗忘的历史通过现实的影像呈现出来。同理,在对于人物命运冲突的讲述中,也尽力和宏观背景紧密结合,比如,在拍摄沈阳下岗工人杜文杰师傅整理个人物品的故事时,他说了一句话“(自己连)工人都不是了”,这背后折射的是当时的国企改革下岗的历史。而最后让杜师傅的生活再次充满歌声的退休金发放,背后反映的是中国养老金十四年连涨的宏观政策。
一滴水珠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旦抓住了这些有说服力的细节,不仅人物命运有了起伏感,有了质感,其背后大的脉络也凸显了出来。
三、从“三书”看纪录片的使命
行业是纪录片选题的沃土。但节目创作时,又必须跳出行业思维,立足于更宏大的视野,节目才能有所突破和创新。
两季“社保”节目,一以贯之地强调讲述“冒热气”的人的故事,强调构建主人公的生活现实与理想关系的矛盾质感。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教授认为,“这档节目堪称教科书,可以拿到学校让有志纪录片创作的学生观摩学习。节目每一集故事都是从处于冰冷深渊里面的一个人、一个家庭开始,最后他们慢慢往上爬,爬到上面的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不是凭他一己之力爬上来的,有人给他绳子,有人给他一只手,有人给他一个托盘,最后拉上去后看到的是一片阳光、一片草地。”
社保的进步,是国家最好的外宣,社保的成就是我们国家人民福祉的具体体现。该节目不仅是“教科书”“外宣书”,更是一部“百科全书”,除了包罗各层面各领域的感人故事,还有政策方针、制度层面的展示、剖析和挖掘。很多人看了这两季纪录片节目后感触颇多,因为他们通过节目看到有那么庞大的体系支撑起了这座“社保大厦”,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有了获得感、幸福感,说到底这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巨大进步。看完节目,中国教育电视台台长袁小平评价说,“这两季纪录片节目乃是适合广大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教科书、帮助老百姓全面了解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有助于走向世界让外国朋友看懂读懂中国的外宣书。”
四、“人的纪录片”及纪录的功能
两季“社保”题材纪录片,共有9个摄制组,近50人的外拍团队,在全国范围内寻访了50多个城市和乡村,节目摄制总行程达数10万公里。经过近3年的紧张拍摄,采访了包括世界银行、国际劳工组织、欧、美、日、韩以及国内共几十位社保领域的政府官员、权威专家和众多一线事件亲历者、见证者近200人,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鲜活资料。
“以人民为中心”是这两季纪录片的灵魂,这也决定了这个系列节目是面向大众讲故事,追求力量感的纪录片。节目想要梳理我们国家在关注民生、保障国民基本生活底线方面究竟做了什么、经历过什么、正在做着什么、将要向什么方向努力。
两季“社保”节目,既有联系又有差别,联系是:一以贯之地强调讲述“冒热气”的“人的故事”,强调要接地气不能高高在上。差别是:第一季节目更多展示人性上的共鸣和关怀,第二季更多是制度层面上的思考,更侧重剖析,不仅有感性更有理性。
截至2021年3月,两季“社保”节目共斩获国内7项大奖,荣誉满满的背后是责任更是使命担当。有人说,纪录片是一面镜子,它映照着人类的生存境况;也有人说纪录片是一把锤子,它敲打着人类的良知;而我们说,纪录片更是火炬和手术刀,它既辉映历史光照未来,又解剖社会治病救人!它指引着方向,又温暖着大众。纪录片创作需要家国情怀、需要激情、热血和理性担当精神,纪录片人应在繁荣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用纪录书写属于伟大时代的新篇章。
注释:
①《全面反映40年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辉煌成就纪录片〈中国社会保障纪实〉在京首映》,《光明日報》2018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