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介文化时代的影视媒介素养与美育实践

2021-10-08陈旭光

教育传媒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新媒介媒介素养美育

【内容摘要】美育思想,源远流长。在互联网新时代的背景下,美育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新媒介艺术成为美育实践的重要构成,也使得媒介素养等成为美育的重要内容。在新媒介文化时代的背景下,美育实践应该在前人基础上“接着讲”,应该不断与时俱进地研究解决新问题,如美育实践对象的青年化问题、美育传播媒介的变化问题、美育实践的效果问题等。新时代的美育实践要依托最新的科技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科技赋能,需要通过美育实践,培养复合型、跨学科,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才。

【关键词】新媒介;影视媒介;媒介素养;美育

美育,虽然一般被认为是一个来自西方的美学术语。但实际上,中国古代也有着非常丰富的美育思想。例如孔子主张“君子习六艺”,“六艺”是包括乐、书在内的六种小至修身、养性,大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备的个人技能。“六艺”中,射、御、书、数技藝性极强,侧重于基本才能的训练,礼、乐侧重于调节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事关个人立身之本的个人技能或修养。荀子也极为强调美育与艺术教育的独特效果,在《乐论》中他说“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17世纪的德国诗人与美学家席勒是世界近代美育思想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的重要美育思想之一是认为人性分为感性和理性以及相应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两个方面,理想的完美人性是这二者的和谐统一。但是近代文明的发展破坏了这种统一,造成了严重的分裂。人的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是恢复人性完整的根本的有效途径。“只有当人在充分的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①这里的“游戏”实指美育和艺术教育活动:“游戏冲动的对象用一个普通的概念来说明,可以叫作活的形象:这个概念指现象的一切审美的性质,总之,指最广义的美。”②席勒富有体系性的美育思想至今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奠基者、曾经留学德国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强调艺术是通过“形象”,作用于“情感”的,它能陶冶人的性格,从而规范人的行为,“使之日进于高尚者”,所以美育的最终旨归虽也在于社会,但更具体落实于社会中的个体的人。

近年来,在互联网新时代的背景下,美育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新媒介艺术也成为美育实践的重要构成,也使得媒介素养等成为美育的重要内容。

在当下互联网全媒介的新时代,我们的美育实践应该如何在前人基础上与时俱进、“接着讲”呢?

毫无疑问,今天的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以互联网、影视多媒体为媒介的文化也已经变得像空气、阳光和水一样不可或缺。“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它构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塑造了我们关于自己和他者的观念;它制约着我们的价值观、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它不断地利用高新技术,诉求于市场原则和普遍的非个人化的受众……总而言之,媒介文化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的过程,将每一个人裹挟其中。于是,媒介文化变成我们当代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观。”③

在互联网时代媒介背景新变化的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地深化美育实践就需要关注并致力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美育实践的对象即接受面问题,二是美育实践的实现效果问题。

美育实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不是纯美学理论的研究,而是美学理念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正如蔡元培在《美育》中指出:“美育者,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顾欲行为之适当,必有两方面之准备:一方面,计较利害考察因果,以冷静之头脑判定之;凡保身卫国之德,属于此类,赖智育之助也。又一方面,不顾祸福,不计生死,以热烈感情奔赴之;凡与人同乐,舍己为群之德,属于此类,赖美育之助者也。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④

互联网时代美育实践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虽然美育工作者的出发点非常好,美育理想、理念很高大上,但可能接受者寥寥,或者表面上接受教育的人也不少,但效果不佳,现在的年轻人会“用脚投票”,或“用拇指投票”。教育归教育,教育者讲得口干舌燥,但受教育者却充耳不闻、塞目不看,躲在底下看网页、玩游戏。

造成这种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互联网时代,众多不断崛起的新媒介跟美育工作者在争夺受众和“地盘”,各种互联网、短视频、多媒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使得美育的对象锐减。不必说阅读美育书籍的读者,听高雅音乐的听众,甚至看电影这样的大众艺术的观众都面临越来越少的窘境。相反,短视频用户、游戏玩家却数量庞大。短视频甚至已被奉为媒介翘楚、文化“上宾”,游戏用户也与日俱增。

此外,受到新兴电子游戏的影响,“影游融合”也成为媒介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可以满足兼有观众与玩家双重身份的受众群体,满足他们对于虚拟现实和拟像世界的“想象力消费”。在这种背景下,游戏玩家与电影观众互相重合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如何吸引游戏玩家也成为电影面临的挑战。

这样的媒介竞争态势当然促使我们要与时俱进地利用最新的技术,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美育,寓教于乐。

在全球化时代,在观影主流人群继续年轻化甚至低龄化的今天,作为美育工作者的电影创作者如果不去理解年轻人的审美趣味,不试图与年轻人进行心灵的沟通,其作为美育工作的电影是很难做好的。只有深谙观众的文化心理、审美心理,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满足观众的梦想和隐秘的“观看的欲望”,才能获取作为美育工作的电影的制胜之道,也才能达成通过电影这样的大众文化开展美育的效果。

例如今年春节档的“黑马”《你好,李焕英》,虽然被很多“专业人士”蔑称为“不专业”“小品集粹”,但影片却唤起了很多中国人的母女之情,在春节的特殊时候具有温情感怀、抚慰创伤的功能,其美育效果的成功获得跟受众面宽广、具备“合家欢”气质有极大的关系。《你好,李焕英》以54亿元人民币的骄人票房成绩后来居上,⑤不仅超过了凭借品牌优势在票房预售和排片上占尽先机的《唐人街探案3》,还超过了2019年春节档的“黑马”《流浪地球》。影片的超高票房无疑与影片表达的母爱亲情主题以及小品化的喜剧风格有关。这再一次印证了春节档“合家欢”观看、倾向喜剧电影的硬道理。

无疑,在当下的时代里如果不注重受众,我们的主观愿望很可能仅仅停留在一种理想的状态。

美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大众教育和社会化教育。1922年,蔡元培先生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中对美育的具体实施方法提出了详备的方案。他把美育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即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这三个阶段互相连接、互相补充,贯穿在一个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渗透在整个社会生活领域。“我说美育,一直从未生以前,说到既死以后,可以休了。”⑥“把美育提升到人格教育、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地位。蔡元培倡导美育,没有停留在抽象理论的层次,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而且付诸社会实践,向学校或更广的社会领域推行。”⑦

毋庸讳言,影视艺术是一门特别注重观众量和受众面的大众艺术,而且与其他传统艺术相比还是一门新的艺术,也是一门与科技关系密切、经常借助“科技赋能”的艺术。作为艺术与技术综合的“宁馨儿”,电影综合了声学、光学、物理学、电子学和计算机、数字技术、脑神经科学等多种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的成果。科学技术的每一步发展都对电影的传播、接受形态的发展影响重大。从早期的胶片电影,从卢米埃尔的活动影像,一步步发展成数字电影,到现在的网络电影、网剧、VR电影……电影的外延也越来越大。的确,“广义的新媒体艺术,既包括电影电视艺术(其媒介也因数字技术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创生了诸多与广义的影视艺术相关联的新媒体艺术,包括网络电影、剧集、互动剧、3D影像、VR影像、影游融合等。因此,广义的,以数字技术为技术基础,以数字影像为媒介介质的新媒体艺术包括了被艺术系统接纳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作为‘第八艺术的电视,作为‘第九艺术的游戏以及种种依附于游移于上述大众艺术媒介的复合型的新媒介如3D影像、VR影像、影游融合影像等,它们改变着并提供给我们新的审美体验模式”。⑧

电影甚至在哲学思维的层面上对人产生重要的影响。按照麦克卢汉的名言,如果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话,电影也是大脑的延伸和外化,是一种立体的延伸。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关于哲学、人脑和电影有过一个耐人寻味的判断,他说当代哲学正在发生一个“电影学的转向”,即“哲学的电影学转向”。意思是研究哲学要以电影为依据。另一位媒介研究家克莱默尔说,以前计算机是大脑模拟器,试图模拟大脑又超越大脑,计算能力非常强。现在一定程度上电影也是人脑的模拟器,我们思维能够到什么样的程度,电影是会反映出来的。我们只要回想一下我们的电影史,从卢米埃尔时期的固定镜头,到梅里爱的镜头剪辑,到大量的现实主义和写实主义的电影,到现在的电影大量采用高科技数字技术、二次元、游戏化的语言,采用动画和动漫的语言,电影语言的发展非常快,这正是科技赋能的结果。

传统的蒙太奇手法就是对时间和空间的一种跨越。但现在电影的蒙太奇语言和思维,似乎已经被灵活多样的数字动漫技术和虚拟、“拟像”思维“古典化”了。那种多维世界,那种现实、想象、梦幻的穿插拼贴,例如《黑客帝国》的双重世界跨越、《盗梦空间》的六重梦幻空间穿插、《云图》的六个不同时空循环——体现于电影的思维方式和电影语言之中,提示我们新的电影语言和思维已经远远超越了蒙太奇、长镜头时代。

毋庸讳言,对电影的理解接受有时候是会产生某种意义上的“鸿沟”的。年纪大的人对当下电影语言的理解会不如年轻人。2021年中国电影春节档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游戏语言和游戏思维大量进入到电影中,体现在诸如《刺杀小说家》那样的双重宇宙设置,电影中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互相交织,在超验的想象力中,小说家的写作能够改变现实中人的命运。甚至《唐人街探案》里面也有游戏“梗”,观众要完成一个游戏才能进入下一关。所以,《唐人街探案》,尤其是《刺杀小说家》使得有些观众会产生观赏障碍,它们的受众群显然没有《你好,李焕英》那么老少皆宜“合家欢”。

无疑,美育要注重效果,要跟上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因为“当艺术更新的时候,我们也必须随之更新。我们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一种休戚相关之感,有一种与之分享和被强化的精神力量。正是艺术告诉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正是艺术使我们认识了自己。”⑨这个时代的变化也使我们的思维、语言、想象方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今天美育的内容也应该强调新媒介素养。所谓新媒介素养,是指在新媒介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特有的对媒介的感受体验方式、思维方式和想象方式等。美育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美育实践,在尊重年轻人的基础上引导其不断升华。

在众多不断崛起的新媒介跟传统美育争夺受众的今天,美育建设的内容不应仅限于技能教育,更应强调人文素养、感性体验力和超越性想象力等媒介素养、技术美学素养、美感体验力与想象力等的培养。新时代的美育实践要依托最新的科技发展,需要与时俱进,需要科技赋能,需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跨学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才。

以往的美育常常缺少新媒介思维,常常自我限定在一些古典艺术、古典美学的观念或形态中。

近年来,笔者一直提倡“电影工业美学”⑩“想象力消费”。如果要继续深入建构相关理论,就应该对电影的工业性质、电影的技术美学构成、“想象力消费”乃至心理学、脑神经心理学等方面有充分了解。

因此,我们呼唤作为现代教育理想成果的复合型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应该既能够与时俱进地掌握各种新技术、新语言,也能够有效地把游戏等容纳进电影。这些新思维、新文化、新美学、新理念等新媒介素养,应该成为我们的美育实践追求的新目标。

注释:

①②〔德〕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90页、第86页。

③周宪、许钧:《文化与传播译丛总序》,转引自〔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丁宁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序言。

④⑥蔡元培:《美育》,《蔡元培美學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4页、第159页。

⑤《〈你好,李焕英〉票房突破54亿,无数人认识了李焕英》,腾讯网,https://new.qq.com/rain/a/20210411A02G6200,2021年4月11日。

⑦胡经之:《蔡元培的美育精神》,《艺术百家》2013年第5期。

⑧陈旭光:《数字技术下新媒体艺术的美学变革与理论扩容》,《社会科学战线》2021年第4期。

⑨〔美〕约翰·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陈世怀、常宁生译,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⑩参见陈旭光:《电影工业美学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21年版。

笔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下,“所谓的想象力消费,就是指受众(包括读者、观众、用户、玩家)对于充满想象力的艺术作品的艺术欣赏和文化消费的巨大需求。显然,这种消费不同于人们对现实主义作品的消费需求,我们也不能以类似于‘认识社会这样的相当于‘电影是窗户的功能来衡量它们。在互联网时代,狭义的想象力消费则主要指青少年受众对于超现实、后假定美学类、玄幻、科幻魔幻类作品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互联网新媒介时代下,“想象力消费”类电影具有四种形态:其一是具有超现实、“后假定性”美学和寓言性特征的电影;其二是玄幻魔幻类电影;其三是科幻类电影;其四是影游融合类电影。参见陈旭光:《论互联网时代电影的“想象力消费”》,《当代电影》2020年第1期。

猜你喜欢

新媒介媒介素养美育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浅析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协调发展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美育教师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论国产青春片的青春消费与怀旧叙事
媒介融合的内涵、典范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