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椅子设计中线元素的构造类型研究及其情感化表达

2021-10-08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

天工 2021年9期
关键词:椅子座椅线条

侯 熠 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

家具是日常生活中与人的起居坐卧方式联系最紧密的产品,而椅子又是家具中紧贴人体尺度的品类,甚至反映了使用者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正如芬兰设计大师伊玛里·塔佩瓦拉(Ilmari Tapiovaara)所说,“椅子的设计是任何室内设计的开端”[1]。历史上很多著名的设计大师,代表作都有椅子,以传达对生活方式的理解和家具设计观念。然而设计一把看似简单的椅子并不容易,诚如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r)把设计椅子中经历的“无穷的可能性和诸多问题”形容为一段令人身心俱疲的旅程,并且补充道:建一座摩天大楼可能比造一把椅子还简单点。[2]

椅子设计要满足坐和倚靠的功能,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设计师不断尝试运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并突破自己一贯的设计理念。在历史变迁中,有一类椅子以线条为主要的造型元素,以腿足和靠背形成支撑,并实现使用功能,这种经典的椅子样式不求形式上的颠覆突破,而务求达到最高效能,产生了无数经典。在这个过程中,线元素在椅子设计上的造型价值也不断凸显出来。

一、线元素在椅子设计中的演变与价值显现

翻开西方家具历史,椅子常常是为王权服务,是象征国家和尊严的物品。近代英国的议院中,“the chair”意为席位,作为权力的代名词。古埃及的王座强调三面围合的包裹式倚靠带来的权威感,类似建筑的立面形象,展示出椅子的主要面貌,以精美复杂的装饰画面,强调诸如“君权神授”等内容。哥特时期,高大的椅子靠背,则强调超拔向上的感觉,赋予椅子凛然的权威形象,至今这种形式仍然在高背法官座椅上存在。可以说,现代主义以前的很多为权力设计的椅子,追求一种围合带来的私密性。例如,一类椅子被称为贵妃榻(chaise lounge),而chaise还有轻便马车的意思,强调一种轿厢意象带来的包裹感,影响了后世软体家具。在前现代社会的椅子中,线元素主要体现在腿足设计上,从兽腿逐渐抽象化,向S型的优美造型转化,逐渐突显出理性的构成之美。

我国从南北朝时期的西域引入胡床,唐前期席地而坐和垂足而坐两种生活方式并存。唐代中期以后,盛行垂足而坐,从宫廷到普通百姓都开始使用高型坐具[3]。到了宋朝,椅子基本定型。类似于西方的王座,中国传统的帝王宝座及厚重的太师椅,也注重椅子的三面围合,以靠背装饰突出权威感和仪式感。与之对应的是生活中以线元素为构造形式的轻便椅子,具有构成形式上的视觉平衡,更为士人偏爱。到晚明,发达的经济形成市民阶层,线条洗练的椅子成为大众生活的标配。兼具实用美观、形式多样的明式椅子成就了我国家具设计的高峰,追求简素之美亦具备了现代家具的特征。

从王座到卧榻,其靠背和扶手强调家具构件表面的装饰性。在引入坐垫和软性靠背后,从形式上更趋近于沙发。到现代主义的初期,机器生产无法实现复杂精致的装饰,要求设计简化,功能优先。家具生产进入民主时代,从服务贵族阶层转为面向普通人,以生产消费得起的优美产品为目的。在弱化了椅背装饰之后,椅子中线元素的价值逐渐凸显,线条本身的无装饰特性符合功能主义要求,更适合工业大生产。轻便的线元素构形的座椅,更多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它唯美的线条,从形式上更具抽象构成感,凝聚成经典座椅形象,塑造了现代大众审美。

二、椅子设计中线元素构件的功能分类

好的坐具兼具力学和美学双方面的价值,线元素作为椅子的框架和龙骨,呈现出力与美的完美结合。

(一)椅子设计中线元素构件在力学上的体现

中国传统家具作为一种小木作,与建筑的大木架构造方式一脉相承,力学思想也是一以贯之的。明式椅子上可以看到很多类似建筑的力学构件:类似于圈梁的罗锅枨 ,能加强椅腿之间的横向连接;壶门券口装饰板,类似于建筑中雀替的三角形支撑方式,起到托架和加固作用。逐级抬升步步高造型,除了能避免榫头直接碰撞外,还具有横向和侧向的拉拽作用,可以增加椅子使用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某种意义上说,椅子中的线条是力传导的通路,将重力分散向下传递到地面上。由于所处位置的不同,体现力学的线元素构件可分为三种类型。

1.支撑型线元素

椅腿设计需要承托坐具自重和使用者体重,因此需要具备足够的荷载能力。例如,沙维尔·伯沙德(Xavier Pauchard)设计的椅子A(chaise A),将片材的金属板裹成椅脚;腿部形成瓦楞式凹陷,增加了力学承重功效。伊姆斯(Charles Eames)设计的系列餐椅(DKR),为了保持设计的轻巧稳定,以多个铁丝三角形交织成“埃菲尔铁塔底座”式样的椅腿。

2.围护型线元素

椅子的围护型要素主要体现在扶手和侧帮等因素上。扶手椅较之于无扶手的椅子,在舒适程度上和等级上都略高一筹。很多扶手椅都是结合人体工学的尺寸,让人的小臂得到安置。有时扶手轮廓线与靠背的轮廓是一体的,这在圈椅的设计中尤其突出,让大臂得到休息,坐姿更加放松。汉斯·瓦格纳(Hans Wegner)设计的总统椅优化了原有圈椅背圈的截面形,顺着向后倚靠和向上承托的受力产生拧转,从贴合身体的靠背围护转到扶手的承托围护,一体而成。

3.倚靠型线元素

传统家具中,以线元素构成靠背的经典椅子很多。有充满文人气质的梳背椅,靠背棂条间距均等,给人一种正襟危坐的视觉感受。英国的温莎椅类似孔雀开屏,背部棂条上疏下密,倚靠舒适。线元素弱化了靠背的封闭性,也更便捷地实现了人体工学上的力学支撑。在康斯坦丁·格里克(Konstantin Grcic)的作品1号椅(Chair one)中,完美配合人体工学的靠背,以抽象成线条编织而成,传达出几何之美的同时也减轻了椅子的自重。

(二)椅子设计中线元素在美学上的体现

1.对比与统一

无论中国木架建筑还是西方古典建筑,立柱直径均有变化,被称为“收分”。这种视觉和构造习惯影响了椅子设计,体现在椅腿线条的粗细对比上。明式椅子的靠背立柱、腿足往往以上细下粗的方式强化稳定感。经典的北欧椅子椅腿设计呈现出中间较粗的纺锤形,表现出两端内压的力,具有肌肉的膨胀感,也赋予线条弹性的轮廓和视觉张力。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座椅设计中统一感的形成。明式家具中,借用了建筑“侧角”的概念。家具上所谓侧角一般是指椅、凳、桌、案的腿略向中心轴线倾斜的设计手法。细木工匠称之为“挓”。[3]这种设计让座椅形象充满精气神,表现出整体感。在很多现代椅子中,这种四腿八挓的设计更加明显,更好地表达出对于椅面稳定的支撑。

2.理性与感性

椅子线条的美还反映了不同时代的设计观念。很多直线型家具以构成的绝对理性为美,如红蓝椅(Red Blue Chair)可以看出风格派的审美观。通常,等截面线条的几何形设计利于表现材质的单纯感,能反映出制作过程中纯粹的设计观念,如包豪斯时期的若干钢管椅,从抽象几何的关系中体现现代感和力学设计上的技术美。

而后续的北欧木质家具兴起,有机主义慢慢被注入椅子的设计理念中,呈现出人本主义思想。这时变截面线条大量用在木质、塑料材质制作的椅子上,更好地表达了有机的、感性的艺术美。变截面线元素木质家具需要大量手工技艺介入,才能呈现出一种特有的雕塑感,因此这类椅子更具有感性审美特质。

3.整体性与透明性

在以线条为主要结构的椅子设计中,能够表现出造型的视觉连续性。例如,明式圈椅足部的脚踏枨,除满足踩踏功能外,以类似圈梁的方式加强椅腿之间的连接,产生收住视线的整体性。哈里·贝尔托亚(Harry Bertoia)用铁丝编织的钻石椅(Diamond chair),通过以线带面的形式,用线条实现座椅设计的整体性。

椅子的线元素设计语言具有透明性的特征,以轻盈的结构实现坐的功能。伊姆斯在设计LCM(lounge chair metel)时曾说,“我觉得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当你走进房间的时候感觉不到椅子的存在,只注意到座位和椅背,因为你只需要它们,而金属的底座就可以像从房间里消失了一样”[4]。可以说,线条只是手段,而实现坐和倚的功能才是目的。

三、现代椅子设计中线元素的选材及工艺方式

现代设计的逻辑是深入研究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采用大工业的制造方式,生产出功能优、形式美的产品。因此,材料属性决定制作工艺,最后表达出设计的结构形式。椅子中的线元素形式,通过材料具象化为实体,完成各种设计造型,主要包括弯曲木热压形式、弯曲金属管形式、原木榫接和指接形式、注塑形式、金属焊接形式、复合形式等。

(一)弯曲木热压形式

作为近现代工业家具的代表,奥地利家具制造商索耐特(Thonet)于1859年设计了维也纳椅(Vienna Chair),主要架构由6根弯曲的实木以螺钉栓接。其工厂出品零件、客户自行组装的模式影响深远,作为世界上销量最大的椅子,材料朴实亲切,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它优雅的线条和纤巧的形体。造型上,后腿与靠背轮廓线一气呵成,同时在腿部用环形木圈,收拢四足外撇的力。

(二)弯曲金属管形式

包豪斯时期,众多设计师热衷于使用弯曲金属管材料,表面处理上,从喷漆到电镀多种多样,最著名的有马塞尔·布罗耶(Marcel Breuer)设计的瓦西里椅(Wassily Chair)、B32 Cesca椅和密斯·凡德罗设计的MR20扶手椅。弯管工艺让金属良好的弹性展露无遗,栓接让部分构件可替换。弓型椅成为办公家具的重要品类,线条元素在支撑、围护、倚靠中产生了连续的视觉美感。

(三)原木榫接和指接形式

借鉴中国明式圈椅形式,1944年汉斯·瓦格纳设计出著名的中国椅(China Chair),以及造型相近的叉骨椅(Wishbone Chair)。深谙木材特性的设计师选用指接榫拼合方式,赋予线元素以多变的形式,于1949年设计了个人代表作圈椅(Round Chair),因在肯尼迪总统辩论中出名,被称为总统椅。

(四)注塑形式

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 Starck)设计的众多椅子中,将线元素塑造形式的技巧发挥到极致的当数他的名作——大师椅(Masters Chair)(如图1)。作品分别提取了设计师阿诺·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的7系列椅子(Series 7)、设计师艾罗·沙里宁(Eero Saarinen)的郁金香扶手椅(Tulip Armchair)和伊姆斯的埃菲尔椅(EIffel Chair)三件著名椅子的椅背轮廓,以线条勾勒的方式加以组合,最后通过注塑技术一体而成。

图1 大师椅设计分析图 (作者自绘)

(五)金属焊接形式

1944年,威尔顿·丁格思(Wilton Dinges)为美国海军设计了一款名为1006号海军椅(1006 Navy Chair),是用再生铝制造的椅子,可以完全回收。手工成型并焊接,然后退火以增加强度,完美应对海上恶劣环境对于平常椅子的侵蚀,至少可以用150年。他用最单纯的基本线条,塑造出一把人们心目中最“标准”的椅子,四腿通过多个椅撑连接,极为耐用。

(六)复合形式

著名设计公司Big-Game 设计了粗体椅(Bold Chair),从包豪斯弯管椅子中获得灵感,由两个相互交叉咬合的管状金属部件组成主结构,以薄聚氨酯泡沫包裹外部,如同字体笔画的加粗版本,同时强调形式上的纯粹和极简,是完全以线元素实现的椅子。线条直接发挥椅腿、椅面和靠背的功能,外部覆盖的可拆卸织物可以随时改变颜色,可爱的外表符合了当下情感化设计的趋势。

四、椅子设计中线元素造型连接的基本类型

现代设计中,建筑师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引入了类型学的概念,对原型的研究,从经典作品中提炼设计方法。这种观念也可以引入椅子设计中。上溯百年的椅子制造史,一些椅子原型不断重复演进,代之以全新材料就形成了新的精彩设计。如果忽略吧椅、摇椅、转椅、躺椅等椅子种类,将分析的重点定位于主体线条框架本身的设计手法是如何实现坐和倚的目的。从构造上现将其归纳为若干类型(如图2)。

图2 椅子线元素造型连接类型图 (作者自绘)

(一)基本型和扶手型

这类椅子是大众观念中的“椅子”,即通常有垂直于地面的四足(或三足),满足常见的坐姿。值得注意的是,椅子后腿与靠背的关系,分为一体式和独立式。一体式设计的力量支撑更好,而独立式的靠背和椅腿则可分别选择不同材料。在靠背设计上创新变化出单线条、多线条、X型、多边形等样式,展示出丰富的靠背构造图形。连接上,格贝拉·奥斯陶洛斯(Gabriella Asztalos)的维也纳椅(Wiener Chair)将后腿下部连接在一起,与靠背形成整体,同时延伸出椅面与前腿,形成完整的构型。扶手型是基本型的升级版,加装扶手之后,提升了舒适度和尊崇感。扶手增加产生出新的连接方式,即扶手与前腿一体、扶手与后腿一体、扶手与椅面连接、扶手与靠背连接、扶手与底面连接,因此在造型上比基本型产生更多变化[5]。

(二)弓型

弓型椅的特征是椅面悬空,有带扶手和无扶手两类。此类型座椅与材料特征联系最为紧密,只有具有极好弹性的材料如层压板或金属才能胜任。密斯、布罗耶尔、阿尔托、马特·斯坦(Mart Stam)等人以此为原型完成很多著名椅子。连接上,金属管材可以实现框架整体的连续,层压板则因为材料所限,在椅面两侧以两条平行的曲线制作框架。

(三)圈型

圈型椅以明式圈椅为原型,强调靠背包裹感,靠背轮廓与小臂扶手连成一线。此类设计中,汉斯·瓦格纳独树一帜,建构了自己的设计哲学,改进了靠背曲线的舒适度。不足之处是腿部减少了脚踏枨,略显空泛。在叉骨椅设计中,倒置了步步高,在椅面下横向连接,可能会磕碰到腿窝。在吕永中设计的圈椅中,两条后腿前弯,配合联帮棍将椅圈四等分,满足了力学效能并且有较好的视觉感受。

(四)X型和倾角型

此类椅子通常有折叠功能,最早的原型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的马扎和东方的交杌、交椅。主体框架在背部与椅面的交汇处,形成X型线条,密斯的巴塞罗那椅(Barcelona Chair)就是这种形式的经典作品。而更加超凡脱俗的设计,如蝴蝶椅(Butterfly Chair)4个X型结构实现了轻盈的设计。倾角型座椅的形式以水平线条为扶手,垂直线条为腿足。特点在于倾斜的靠背和椅面让使用者呈现半仰卧坐姿。芬·居尔(Finn Juhl)的很多作品都采用这一类型,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座椅的靠背框架线条,多斜插入前后腿连接的横撑上,产生丰富的变化。梵几品牌高古奇设计的竹椅,从四川经典竹躺椅中提取构造特征,也是此类型的全新尝试。

通过研究经典原型,可以看出设计思维中不断纯化线元素造型这条一以贯之的脉络,结构线既是造型语言也是装饰语言。同时应该注意到,基于这些形态与坐姿紧密相关。基本型、弓型座椅为正坐,满足使用者大部分日常情景。扶手椅到圈椅的坐姿适度打开手臂,让人更加放松。X型座椅具有临时性特色,一定倾角的椅面让人更加休闲,可归入休闲椅一类。而倾角型座椅,更接近躺椅,能体现出使用者逍遥的生活面貌。

经上述分析,我们提炼出椅子设计的方法,即根据椅子的使用场景,从坐姿入手选择设计原型,结合新材料的升级,拓展新的连接方式,最终形成具有极高完成度和舒适度的座椅。

五、椅子设计中线元素的情感化表达

椅子设计曾经出现过重装饰时代的Art deco时期,也有过模拟动植物形态的装饰运动时期,以及调侃现代主义昙花一现的后现代倾向。设计师或试图回归手工艺的精雕细刻,或渴望用绘画装饰和雕塑感增加椅子的艺术气质。以上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形式大于功能,将家具设计变成某种艺术创作,使这些作品日益脱离大众日常使用,这种情况在国内大多为参展而设计的座椅中屡见不鲜,不应该成为一种主流的方向。那么,未来的椅子设计应该如何发展,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

椅子设计满足日常功能之外的情感化表达,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著名设计学家唐纳德·诺曼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产品,聚焦于情感化设计,认为人类的大脑活动分为三个层次:先天的部分,被称为本能层次;控制身体日常行为的运作部分,被称为行为层次;大脑的思考部分,被称为反思层次。[6]一件好的产品要努力满足这三种不同层次上的设计,而在情感化设计中,本能层次和反思层次的研究尤为值得注意。

(一)本能层次的设计

本能层次设计的直接情感反应受到产品的形状与造型、生理的触觉和材料的肌理、质量等影响。本能层面的设计在情感上给人一种亲切感,或者心灵抚慰。通常线元素为主框架设计的座椅,不得不面对一个难题,线条不利于实现靠背和座面的功能。设计师常以编织实现表面。钻石椅就通过铁丝编织的方式完成了椅面,然而金属框架冰冷的体验很难让人长时间使用。法国设计师克莱门特(Clément-Brazille)采用灯芯绒织物进行编织以改善触觉。有的设计师将原有的线条加粗,形成表面功能,同时实现可爱的视觉感受和舒适的触感。例如,敦厚椅(Chunky Chair)就是在木构架上填充10cm以上的海绵布条织成椅面。巴西女设计师丹妮拉·费罗(Daniela Ferro)设计的轨道椅也以木框架为主结构,多重圆环海绵线圈异向叠错,形成座面。另外,康斯坦丁·格里格设计的魔法椅(Magis Sam Son)注塑一体成型,将粗圆的线条本身当作靠背。由于粗线条的引入,使得椅子的造型笨拙,呈现出卡通式的幽默感。

(二)反思层次的设计

反思层次受到知识和文化的影响,强调产品不是功能的集合,真正价值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而其中最重要的需求就是建立自我形象和社会地位。[7]在中国经典座椅中,一些椅子拥有某种特定的使用群体,因而固定成某些特定形式。玫瑰椅因其小巧的尺度、精致的造型、寓意美好的雕刻,成为女眷的专属座椅。矮脚椅有宽大的框架和低矮的造型,形式自由放松,原服务禅师盘腿打坐之用,也被称为禅椅。四出头官帽椅靠背高且有官帽意象的出头,自带一种正襟危坐的官气。因此,看到座椅自然会联想到椅子主人的气质性格。

以尼卡·祖潘(Nika Zupanc)为代表的女性设计师,强调女孩的优雅可爱,创作了一系列俏皮的线元素造型椅子。缎带椅(Ribbon Chair)等一系列座椅,靠背有蝴蝶结、心形等线条勾勒的造型,十分吸引女性的关注,这也满足了诸如女孩房或婚纱店等应用场景的使用。受人体造型的启发,索菲亚·拉格科威斯特(Sofia Lagerkvist)和安娜·林德格伦(Anna Lindgren)设计的环状椅(Loop Chair),拥有独特的不对称靠背造型,飘带样式的自由形,有一种独特的设计美感。鲁伊·阿尔维斯(Rui Alves)从自行车上寻求灵感,设计了巡回赛椅(Tour Chair),标志性的弯曲车把造型扶手,具有强烈的动感,反映了赛车手的热情。没有一把椅子可以满足所有人,特定的细分市场和目标客户会为椅子设计划出明确的赛道,通过明确的客户画像,形成具有性格特征的设计单品。

反思层次的设计还能带来情感上的共鸣,从温莎椅取得了灵感的孔雀椅表达怀旧,致敬典型木椅的海军椅以及充满乡村气质的索耐特椅都是附带价值观的产品。

对老手艺的形式创新如今逐渐被重视起来。传统的竹工艺因为低效率的生产模式曾经一度被大工业制造压制,然而天然材料所特有的美感,体现着尊重传统生活方式的价值观,经过使用的竹家具,可以优雅地老去,带来敝帚自珍的个人化情感和一种与历史连接的归属。竹子这种天然的线元素材料,经过现代设计师的改良设计,完成了众多兼具传统生活方式和时代特色的产品。

六、结语

椅子不同于座位的气势和沙发的厚重,以多样和灵活的面貌成为家居设计中最重要的产品,线元素为主要造型语言的椅子最能诠释椅子轻盈现代的特性。从材料和构成方式上进行归类,强调材料工艺的创新决定了造型最终呈现的造物观念。设计方法上,在分析原型设计的基础上,鼓励设计师依循经典并配合坐姿等使用方式上的舒适度快速定位椅子基本形态,并融入个人经验以优化设计。从情感化设计的方式强调座椅在本能层次和反思层次上的讨论,指出线元素为主要造型方式的椅子通过粗线条以线带面的方式,弥补其舒适度上的劣势,强调一种带有人设的个性化椅子和面向文化价值感的设计趋势。

椅子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家具,以致常常缺少存在感。然而椅子也是生活道具,表达使用者的审美态度和价值观,能够影响空间的面貌,并建立个性化的场所。线条的美是中国传统审美中不断流淌的源头活水,也符合当代国际审美价值,在椅子上发生的力与美的创造还将完成下一个经典。

猜你喜欢

椅子座椅线条
不想当椅子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看不见的椅子
线条之美
学溜冰
你愿意变成伞还是座椅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椅子会摔跤
烧脑的线条
奔驰S350车驾驶人侧座椅不能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