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力衰竭的护理干预探究
2021-10-08徐二喜陈笑欢钟秋苑吴丽玉
徐二喜 陈笑欢 钟秋苑 吴丽玉
(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528211)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脏疾病,该病患者的心肌细胞会受到损伤,患者会出现缺氧、缺血等表现,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症状有胸骨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等,对患者的健康安全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1]。左心衰是该病患者多发的症状之一,在该症状影响下,患者病情会呈现出进行性加重趋势,患者具有非常高的病死率,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经长期临床研究发现[2],给予该病患者有效且积极的临床护理对于缓解患者病情来说具有积极意义。本次研究以高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患者为对象,分析优质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时间2018年4月至2021年2月,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纳入标准:(1)与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相符合患者;(2)同时合并左心衰患者;(3)知情同意本次实验患者。排除标准:(1)存在心绞痛病史患者;(2)存在严重性精神问题患者;(3)临床依从性差患者。研究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该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指导患者保持卧床休息,确保病房内部安静,避免给患者带来刺激,降低患者的心肌耗氧量,监测患者的紫绀、末梢循环、意识、心率、尿量等,为患者展开持续心电监护,随时为患者做好抢救的准备,准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电除颤仪等。
1.2.2 观察组 该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具体如下:
(1)心理护理:因该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在疾病影响下,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悲观、绝望等不良心理,这些不良心理的发生会致使患者的心肌耗氧量呈现出增加趋势,患者的病情会呈现出加重趋势,护理人员需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患者不良情绪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指导,详细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对患者的疾病认知进行提升,为患者讲解医院的大体环境、监护设施以及主治医生水平等,对患者出现的担忧心理进行耐心解释。护理人员需要多鼓励患者、安慰患者和引导患者,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和紧张情绪等,提升患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给药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药物反应,包括在服用强心药、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时,以患者病情实际情况为基础,遵医嘱适当调整患者的用量,当为患者使用硝普钠治疗时,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指标,以预防患者在穿刺影响下出现外漏或者是血管炎等现象,当给予患者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时,注意患者是否出现皮疹、低血压和干咳等症状,护理人员在发现患者出现异常反应时,需要做好报告工作,及时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干预措施。
(3)饮食护理:护理人员需要详细为患者讲解饮食与病情控制之间存在的关系,以患者病情为基础,综合分析患者的个人口味,为患者提出科学与有效的饮食干预措施,鼓励患者食用低盐、低胆固醇的半流质食物或者是流质饮食,强调少盐,少食多餐,避免食用油炸类食物,预防患者出现胆绞痛症状,降低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左心功能衰竭的概率,密切监测患者的进餐情况。
(4)左心衰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对大汗淋漓、心率增快、皮肤湿冷、气促等左心衰的临床症状进行掌握,当患者出现左心衰表现时,护理人员需第一时间报告给相关医师,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对左心衰临床抢救的技能和措施进行熟练掌握,为患者做好各项紧急抢救配合工作,指导患者采取舒适的卧位,调节氧气吸入至中高流量,从而使患者的肺部通气功能得到有效改善,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使患者的烦躁度和痛苦感减轻。
(5)早期康复护理:对于该病来说,我国目前仍然以传统治疗方式为主,不管患者的年龄、心功能的实际情况,患者在入院以后均需要进行绝对卧床休息,时间为1个星期,而人体在长时间处于卧床休息状态下,会致使其气体交换功能呈现出下降趋势,在排痰不畅影响下,患者的心肌缺氧症状和心功能受损症状会呈现出加重趋势。以患者实际病情为基础,指导患者展开早期康复活动,促使患者血流加快,为患者建立起侧支循环,促使患者梗死恢复。
1.3 检查指标
评估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观察记录两组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其中LVESD、LVEDD均与干预效果成反比,LVEF与干预效果成正比[3]。评估两组生活质量:采取生存质量量表(SF-36),观察对比两组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分数与生活质量成正比[4]。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χ2/t值P值例数(n)30 30男16 15女14 15平均年龄(岁)75.87±5.13 75.35±5.89 0.426 0.671性别0.067 0.796
2.2 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LVESD、LVEDD和LVEF均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LVESD、LVEDD和LVEF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30 30干预前38.36±4.54 38.98±4.12 0.554 0.582干预后33.68±4.25 36.36±4.68 2.322 0.024干预前55.68±5.25 55.35±4.25 0.268 0.790干预后50.02±4.78 53.36±4.12 2.899 0.005干预前50.35±4.15 50.98±4.36 0.573 0.569干预后54.44±3.66 51.65±4.13 2.769 0.008 LVESD(mm)LVEDD(mm) LVEF(%)
2.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与对照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相比,观察组均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s,分)
表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30 30躯体功能72.35±3.65 62.35±3.66 10.596<0.001心理功能71.25±4.25 60.25±4.12 10.179<0.001社会功能70.36±3.65 61.36±3.33 9.977<0.00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我国临床内科治疗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多发生于老年群体,在缺血影响下,患者的部分心肌会出现坏死现象,患者的室壁顺应性会呈现出降低趋势,室壁异常现象发生率会增高,患者易出现低氧血症、肺水肿等症状,左心衰是该病多发的并发症之一,该并发症的发生,会加重患者病情[5]。
优质护理是随着人们健康水平提升、临床医学事业进步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将其应用于高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临床护理中,加强对患者日常护理的重视程度,要求护理人员既需要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心力衰竭、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症状进行熟知,又需要具有良好的素质和应急能力,针对患者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人文化、细致化临床护理,以促使患者临床医护工作顺利展开,同时开展强化患者的心理干预工作,因该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患者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会进一步促使患者病情进展,形成恶性循环,为此,需给予患者个体化心理干预,提升患者自信心[6]。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前两组的LVESD指标、LVEDD和LVEF均基本一致(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LVESD、LVEDD和LVEF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相比,观察组均明显偏高(P﹤0.05)。说明优质护理的应用有利于优化高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
综上所述,给予高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患者优质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