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林市翠竹小学戏曲彩调校园传承构建“以美育人”教学体系的调查研究

2021-10-07甘群

百花 2021年6期
关键词:教学体系

甘群

摘 要:本文通过对桂林市翠竹小学特有的全校性戏曲彩调教育教学实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翠竹小学彩调进校园“五个结合”的学习途径及硬件“五个一”和软件“八个一”传承途径,思考如何在小学中以戏曲彩调为抓手,拓展美育教育领域,树立地域文化认同感,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探索戏曲彩调进小学校园构建“以美育人”的实践育人体系。

关键词:戏曲彩调;以美育人;教学体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10月15日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出了改革美育的时代要求。广西桂林市翠竹小学开展戏曲彩调美育教育实践近十年,卓有成效地实施“以美育人”的实践育人理念。彩调是在当地的民间传说和小故事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民间地方小戏,有着浓厚的民俗特色,体现了当地人的物质及情感需求。翠竹小学坚持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戏曲彩调为抓手,打造戏曲彩调进校园的活动,形成独具一格的校园文化特色,激发学生对戏曲彩调的兴趣,全面整合各方力量,将传统文化真正植入校园、深入课程、浸入课堂,同时推动了学校“戏曲进校园”活动以及创建艺术特色项目的学校品牌发展,构建了“以美育人”的教学体系,为中小学校园传承传统文化树立了典范。

一、彩调进翠竹小学校园“五个结合”的学习途径

1.普及与重点培养结合:学校举行“传承经典 翠竹有戏”开学第一课大讲堂,定期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开办戏曲彩调专题讲座,将彩调融入学校大课间活动,做到人人都会唱彩调,达到有效普及的目的;每班每周一节彩调课堂教学,课程设置内容有彩调欣赏、方言训练、彩调课、彩调基础知识、动作手势。彩调课堂教学着重于传播、普及和推广,培养学生分辨方言与普通话的能力,初步掌握语言和动作表达的协调性,了解彩调的基础知识和文学根基。彩调社团教学是一门能力训练课程,侧重于传承。选拔进入“翠竹彩调社团”学习的学生必须具有戏曲表演的条件与素质。传承人来校实行小班制教学,运用口传身授的传承模式教授学生戏曲表演的四功五法、技术技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表演能力。彩调社团排演的《走向延安》就是根据红色史实新编创作的关于孩子们在跋涉中如何面对艰难困苦勇敢前行、不断成长的故事。翠竹彩调社团开设十余年,培养喜爱彩调表演的人才9批80余人,该社团已成为学校搭建的一个发现培养艺术苗子、“出人出戏”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

2.看与学结合:每周四下午广播时间设置十分钟《我是快乐小戏迷》欣赏专栏,播放一些朗朗上口的地方彩调乐段唱腔,看与学相结合。通过观看视频、现场表演等学习戏曲彩调知识和技艺,让每个学生体会到戏曲彩调艺术独特的魅力。

3.讲与演结合:师生在“传承经典,翠竹有戏”开学第一课活动中听专题讲座,感受地方戏曲彩调,理解戏曲精髓。学校在讲古堂成立了地方曲艺实践基地。组织师生编排彩调,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类文艺活动,进行相关演出,从而进一步扩大桂林地方戏曲彩调传承的影响力。

4.网络与现场结合:一方面通过微信等平台学习和传唱彩调,另一方面,在现场举办戏曲讲座、彩调教学、戏曲展览、彩调表演等,在校外网络课程开展“亲子观剧”“彩调经典唱段线上培训”“戏曲专场汇演”等活动,丰富教育载体,创新教育内容,有力带动地方戏曲彩调进校园活动根深叶茂。

5.课程与活动结合:聘请彩调传承人并编印校园彩调读本,将地方戏曲彩调的教学融入学校活动中,由学生社团带动家长、由家长带动社區,开展全方位的地方戏曲彩调传承活动。将传承项目与学科教学相融合,音乐课堂中融合桂林地方曲艺欣赏及技艺,体育课上学习彩调操,美术课堂教授戏曲服装、脸谱道具等绘画和制作技巧,语文课上用彩调唱古诗,思政课上让学生了解戏曲传统文化,增加民族自豪感。

二、通过校园的硬件“五个一”和软件“八个一”途径进行传承

学校强调硬件保障,建设了一个小戏台、一条长廊、一面文化墙、一间陈列室和一对吉祥物的硬件“五个一”,创新打造软件“八个一”的传承途径:

一句话:戴景强老师赠予孩子们的彩调佳句,已经成为学校师生的经典语句——“一曲长锣三百年,代代传承有少年”。

一堂课:将桂林地方彩调唱腔身段内容和知识融入美术、语文、体育等各学科教学中,彩调课程面向全校学生,每学期每班保证每周一节彩调课。

一次讲座:学校在开学第一课举行“传承经典,翠竹有戏”桂林地方戏曲讲座活动。

一项培训:学校聘请彩调传承人唐振芳老师作为学校的艺术顾问和彩调培训师,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传授彩调的表演技艺,给孩子们上彩调社团课。

一场演出:在开学第一课的戏曲专场演出、“六一”文艺汇演、期末“社团汇报”等活动中,学校邀请戏曲彩调专业队伍到校进行彩调传承专场演出。

一套操:创编学校戏曲彩调操,音乐用彩调唱腔《四季天》和原创彩调音乐《翠竹新韵》,小舞花、十字步、高桩矮桩等四功五法贯穿全操。

一道铃:学校的上课下课铃声最具彩调特点的锣鼓曲牌——“长锣”和《四季天》唱腔。

一本读本:开发适合全体师生学习彩调的读本,有彩调相关的知识,有自主创编的校园彩调剧以及谱上彩调曲的古诗、学生绘制的彩调人物脸谱画等内容,方便学生了解和学习彩调知识。

经过实践,软件“八个一”模式效果明显,家长和学生都高度认可。校园的每一块墙面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有戏曲彩调的元素,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戏曲文化氛围,形成了学习和传承戏曲彩调的热潮。

三、彩调音乐实践活动多样有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培养德智体美劳

桂林市翠竹小学以“传承经典 翠竹有戏”为根本,以“唱好戏”的实践为基础,通过举办“小戏迷 大舞台”、我型我秀、校外交流展示等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戏曲传统文化,增加民族自豪感。

原创少儿彩调歌舞《翠竹新韵》在桂林市荣获了多个奖项;原创彩调剧目《走向延安》获自治区首届中小学戏剧展演大赛小学组传统戏曲类一等奖;自编彩调剧《风雪路上》荣获桂林市第41届漓江之声小把爷专场比赛一等奖、最具桂林特色小把爷奖。桂林市翠竹小学用创新彩调剧目的实践活动促进了桂林地方戏曲彩调艺术进课堂,丰富了校园戏曲文化,提升了孩子们对彩调艺术的喜爱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结 语

调查研究成果显示,桂林市翠竹小学全面构建了学校的戏曲彩调环境,展现了戏曲彩调良好的育人效果,彩调也成为桂林市翠竹小学“一校一品”的亮丽名片。戏曲彩调在小学校园传承,培养了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尚美育心,陶冶情操,拓展美育教育领域,提升了师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基金项目:本文系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心项目《基于广西传统音乐传承的中小学校园“以美浸润”模式构建研究》(项目编号:GSJJA 202002)

参考文献

[1] 何飞雁.广西彩调剧与湘南鼓戏之间的文化渊源探析.民族艺术研究,2011.

[2] 张雪芳.广西彩调音乐刍议.大舞台,2011(02).

[3] 蔡定国.彩调艺术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4] 阙真.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彩调.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12.

[5] 梁熙成.永福彩调史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教学体系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
浅论日语教学中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
建设啤酒生产实训课程,提高理科高校本科生综合实践能力
水利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多科性农业大学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