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智慧”之翼 行“智慧”之路
2021-10-07吕东进钱志强
吕东进 钱志强
摘 要:德育管理是一个繁琐的系统工程,新时期的德育管理者要转变思路,借助“互联网+”模式,以“人”为本,实现“智慧”管理,促进班级管理入“心”显“行”。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实践:智慧在“人”,家校沟通模式常态化;智慧在“心”,师生互动渠道多样化;智慧在“行”,过程评价维度立体化。文章从智慧化手段的运用、智慧化平台的搭建等角度,介绍了“智慧”管理的具体实践,旨在提升班级管理的实效性。
关键词:智慧德育;家校沟通;师生互动;过程评价
何为智慧?智慧在《现代汉语辞典》中的意思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现偏指互联网手段下的管理方法,与德育结合时的一种补充性手段。智慧德育的突出特征就是利用互联网,突出其智能、快速、便捷的特性。德育是一个慢成品过程,我所指的智慧是一种管理主体的创新能力,借助互联网在形式、内容和方法上的创新、实施和落实。
智慧德育强调关注“人”本身,是形成于管理过程的具有明显个性化特征的德育智慧,是班主任在管理过程的问题思考、尝试实施、反思调整和评价总结,最终形成的促进有效管理的智慧结晶。德育过程突出的是人的管理,强调情感的输入与输出,是以心换心、以行换心的过程。围绕“心”的教育原则,我采取三策略:三“管”齐下——管“人”,管“心”和管“行”,以“人”促“心”,以“行”现“心”,从而实现“心”的教育目标落地。
管理实践中发现,智慧德育在某些环节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比如,在家校联系方式上,丰富了沟通渠道;在信息搜集反馈和数据处理统计上,提高了工作成效。因此,我们要关注并实践“以人为本”“科技助力”的管理方式,强化智慧在“人”、智慧在“心”和智慧在“行”的管理理念,从而推行一系列积极有效地管理尝试。
一、智慧在“人”,家校沟通模式常态化——信息力求互通共享
智慧德育需要借助科技这一形式,插上翅膀,更快速便捷地串联起家校联系,其根本在于“人”。
家校沟通的真正意义在于家长和班主任彼此交换孩子的基本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商讨问题解决的办法,做到信息互通,主意共享。沟通不是告状更不是埋怨,学生出现了问题,我们应该是帮助分析、协助解决。家长和班主任围绕孩子的成长展开,帮助孩子分析所面临的挑战,并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学生A在入班以来,各类违纪事件不断,尤其是江湖气比较重,我觉得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孩子。自从军训开始,一直和他本人以及家长保持着比较频繁的沟通联系。本着报喜不报忧的原则和出于鼓励孩子的目的,我和孩子之间的问题尽量在学校解决,好在家长对孩子的情况的认识也比较客观,所以家校双方一同拟定了以行为规范为主要纠正点,文化学习作为第二关注点的引导目标,进行提醒、纠正和鼓励。这个过程初期,家长的引导方法与我的方式稍有出入,他们的立场跟孩子保持了一致,在我这里就起到了反作用,定期关注和思想教育坚持了大半个学期,终究还是换来严重警告。之后又违反学校重大纪律,处分升级为留校察看。
如此一来,孩子面临的在校学习形势就非常严峻了,但在这种情况下,我始终是站在孩子成长的角度,不轻言放弃。既然问题出现了,帮助孩子分析接下来该怎么办,家长和我能为他做什么,能带给他什么。
经过思考,我拟定以孩子姑姑为轴心的家庭管理模式,在校成立以班主任为主导的班委帮扶小组。一方面是学校层面对孩子进行行为规范要求明确,配合班级的纪律提升契机。班委为具体帮扶成员,班长和团支书总体全面负责,学习委员统计学习情况,包括上课和作业,纪检委员负责自修纪律和外出情况,寝室长负责督促寝室纪律和窜寝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并于次日以班务日志的形式反馈。班委帮扶小组分工分时对学生A进行必要的提醒,督促和保护他。另一方面是家庭管理层面,指导家长助力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给予及时有效地辅助监管,形成管理的必要补充,从而给孩子释放出强烈的信号,表达家长层面监管的决心。为了达到家校共同督促的目的,我每天会通过微信的方式,把孩子的情况向家长反馈,让家长看到孩子在校的实时表现,特别是帮扶期间的点滴进步。同时,指导家长电话联系和周末陪伴,共同关注引领,经过两个星期的尝试和努力,孩子在多方面都有较大的转变。
由此可见,家校沟通都要遵照一个原则,即站在孩子发展的角度,真诚地为家长、为孩子提供帮助,切忌简单粗暴地批评和指责。这样,我们在处理棘手的违纪问题时,往往能化被动为主动,把坏事变好事,真正做到家校联系源于孩子的错误,终于孩子认识成长。家校三方共同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孩子和家长从开始的被动走心,到家长和孩子看到老师的努力,最终达到孩子的主动改变。这既是个体成长的重要机遇,也是班级管理教育很好的契机。
二、智慧在“心”,师生互动渠道多样化——管理力求广开言路
德育工作是面对人的工作,很多时候是需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其核心就是要缘“情”入“心”。
科技的发展为我们与孩子的沟通提供了多种可能,根据孩子不同的特点,拓展沟通的渠道,争取多样的交流形式——个别互动与集体沟通,线下和线上结合,线上视频班会和线上书信互补等,还可以渗透于日常问候和美食分享等。通过不同方式的尝试,对不同爱好、不同性格的孩子都有所了解,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及时分享喜忧,这样就能及时消除他们内心的疑问,进行思想上的疏导,尤其是面对性格内向的学生时发现,他们在线下是“闷葫芦”,而在线上却是话痨,很容易打开话匣子,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班级微信群和QQ群就是线上交流的主阵地,班级群的建设初期,要明确两个方面的群规:一是明确班级群的规章制度,不得发布违反法律规定的言论;二是要学生干部把握班级群言论方向,做好群内正能量的传播。
人心是最难把握的东西,但又是最有用的借助方式。思想統一了,学习就有方向。日常管理中,要围绕线上线下,打造两块“心”阵地,线上书信和班会。
线上书信传心声:有些学生在面对面交流时,不愿意表露自己的心迹,这种情况下书信就是一个比较好的载体。我要求孩子把近段时间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态和班主任作一次真诚的交流,并注明保密要求。对保密信件,班主任承诺绝不向他人公开。这样可以让学生放下戒备之心,真实地诉说自己的情况,给学生一个情感交流的出口,调整情绪,促进师生之间在学习、生活和情绪方面的交流了解。这样才能真正走心,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课后,班主任收到学生线上信件及时进行批阅,简洁回信,单独和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关注和支持。批阅信件后,对大家关心的共性问题和困惑,利用班会课进行坦诚交流,分享收获,探讨困惑,实现全班层面的指导和帮助。
线上班会树意识:利用这一统一思想的阵地,让孩子明白竞争时刻存在,紧迫感、忧患意识是激发学生内驱力的重要手段,用榜样的力量促成长。如在方舱医院刻苦备考的高三学子,在村委门口“蹭网”学习的河南洛宁女孩,爬山顶上网课、攀悬崖收信号的山区孩子,零下三度在西藏雪上顶上上网课的斯朗巴珍。这些榜样带给学生的触动,既体现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也反映出面对困境的态度。同时,可以组织班级“学霸”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合理利用假期时间,逐渐进入学习状态。其次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时间要保持专注,可以把电子设备设为通知勿扰,在坚持的过程中,学会自律。第三是要端正学习态度。学习需要自主、自觉和自律,大家必须保证学习自主性和专注度。其次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每天为自己制定几个小目标,不让自己感到迷茫。
三、智慧在“行”,过程评价维度立体化——实践力求集思广益
德育工作中和任何老師及家长全面了解情况,广泛征求意见,进行必要的沟通,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就需要有具体的实践加以跟进,德育成效的检验在于“行”。
德育管理战线很长,只要学习的行为存在,都离不开管理。以网上课程学习为例,最重要的是过程,抓落实,实现学习过程的有效管理。从学生各类信息搜集统计,到“停课不停学”上课统计、直播答疑、作业上交、作业批改等多项任务操作中,“钉钉”这一学习办公软件得到了比较全面的认可。其中的在线课堂、家校本和视频会议等功能,非常直观、便捷,学生参与人员、学习状态的反馈、作业上传等都有及时的反馈,为教师了解课堂参与情况、把握重点学情提供了及时有力的数据支持。通过这个平台,上课签到管理、过程管理、作业上交反馈和批改反馈,都能及时准确反馈,可以多指标多形式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实现学习作业过程即时性,考核全面性,评价综合性。
德育的考察评价包含自我管理,自律行为是“行”的重要指标,也是过程评价的重要组成。手机使用问题是家长比较关心问题,管理过程中以手机管理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督促学生养成合理的作息规律,借助沟通平台与家长一起进行渗透和监管。
一是进行云舆论引导。借助签署“身心健康慎独自省”云倡议活动,对孩子的手机使用提出总体要求,作为家长监管的制度支撑,是一项有法律效应的依据。该倡议提议,大家线上学习期间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拒绝手机依赖,远离网络游戏,非学习时段尽量不用电脑、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助力自律。
二是明确普遍化原则。上学期间不带到学校来是底线。学生自觉是第一道防线,家长检查落实是第二道防线,学校定期抽查是第三道防线,班主任自查是第四道防线,目的就是规范和约束,学习是当下的第一要务,要全身心投入,坚决抵制诱惑。
三是商议个性化措施。在家里手机不是完全不用或者不准用,完全用堵的方法,有些学生会私底下去购买二手机,管理起来就更被动,所以不能太急、太狠,要循序渐进。但必须对手机使用时间和范围进行约定,比如游戏时间、睡前上交时间等,加强有效监管,晓之以理,引导学生学会控制,也是一种自我修炼与提升。
经过一段时间纠正,许多学生能在家控制手机使用时间,并以看书来充实自己,或者关注学业,合理利用时间做与学习有关的事情,做有价值的事情。
总之,智慧德育主体在人,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是随时随机变化的个体,借助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互联网+”模式在班级管理中的有效融合,助力班级的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刘伟善.普通高中智慧德育管理模式探究与实践[J].教育信息技术,2020,(C2):121-124.
[2]官华.“互联网+”下的智慧德育[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19,(8):65.
[3]薛军.从智慧德育中培育德育智慧[J].教育视界,2020,(7):38-40.
作者简介:吕东进(1982.12).男,浙江淳安,汉族,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德育管理。
钱志强(1983.9).男,浙江桐乡,汉族,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德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