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中、高年段整本书思辨性阅读微探

2021-10-07彭敏芳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03期
关键词:孟姜女思辨性鬼子

彭敏芳

思辨性阅读是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对書中某一主题进行专题式的深入探究,进而达到认知的理性化、结构化、合理化、深度化。思辨性阅读是理性的、反思性的阅读,目的在于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如果说阅读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那么,思辨性阅读就是学好所有学科的能力体现。整本书阅读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最佳路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浅阅读”过渡到“深阅读”,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人物品析学会多维客观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大都以故事和小说为主,而故事或小说情节的展开离不开人物形象的塑造,立意的揭示离不开对具体形象的感受。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从多方面客观地去品析人物形象无疑是思辨能力在大力生长。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客观去品析人物形象,以训练思辨能力。

如,《童年》中的外祖父这个人物,他脾气暴躁,毒打阿廖沙和外祖母,狠心剥削工人、怂恿帮工偷东西,却又从小白手起家展现出坚强的一面。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T形图(如图1)从两个方面去梳理总结,并进一步探究,引导学生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下理解人物,而不是对某个人物进行简单的道德评判。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立场的人物。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就有学生关注到了书中的反派人物,但出发点并不是一味批判,而是看到了反派人物在他所处的立场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学生把这种智慧称为“反派魅力”。我们虽然厌恶反派人物,但是,一个好的故事中却少不了反派人物的推波助澜。所以,学生已经不仅仅是在赏析人物形象了,而是关注到了整个小说的情节和创作模式,这也是学生的思辨能力给课堂带来的闪光之处。

二、问题开放联鉴生活事理

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思想的体现,在或明或暗中通过作品告诉读者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这些感悟和思考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要想让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课堂上得到“生长”,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指向作品主旨的话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交流讨论中,碰撞思想,提升思辨能力。

例如,在《中国民间故事:孟姜女》阅读交流课上,笔者就设计了这样的话题讨论:秦始王作为一国之君,他成就了这样的一个丰功伟绩,建筑了长城,守护了国土的安宁。但是,这份千秋大业背后,更多的是付出和牺牲。请同学们结合故事和自己的生活,说一说孟姜女的做法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

学生经过讨论,在课堂上生成了非常有深度的见解:

生1:我感觉从一个人的角度思考,她有点成功。其实说成功也不是成功,说失败也不算失败。

生2:我感觉孟姜女是失败的,因为她最后虽然哭倒了长城,但是她的丈夫还是死了。没有见到丈夫最后一面,最后孟姜女自己也死了,也没有把那些口信带回去给那些托付她的人。

生3:我认为孟姜女是成功的,因为她看见了丈夫,并且让他穿上了自己缝的衣服。

生4:我觉得孟姜女成功了,因为皇上让她做妃子的时候,她让皇上先把成喜良的尸体挖出来,然后祭“尊”。是什么样的人才能让皇上祭“尊”?那得是皇上的祖先。等皇上祭“尊”完以后,她再一头撞死在石墙上,跟着丈夫一起去天国。

生5:孟姜女的做法是成功的,她敢于对秦始王的残暴作出反抗,她一头撞死在山石上的反抗力量是不可小视的,也是很有智慧的,秦始王一定会从孟姜女的死中得到警醒,懂得不能继续对老百姓这么残暴,否则,老百姓就会起来反抗的。

学生的发现,哪怕是粗浅的,也能孕育思想与学术的种子。关键是要能有理有据,自圆其说,能够说服自己并进一步说服他人。我们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声音,要给他们“自由生长”的空间,学生的思辨能力才得以“拔节”。

三、读写结合获取写作密钥

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故整本书阅读应坚守“语用”这一根本来进行写法的研读。当学生通过辨析得到文本写法的生命之张力,获取习作密钥就有了可能。

例如,在《小兵张嘎》这部小说中,不管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使得这些人物形象能在几代人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这是作家的成功之处。那么,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的呢?请学生们品读这个片段,你觉得哪里写得特别精彩?

“太君”一面咕噜着,咔咔地上了台阶,跨进屋去。小嘎子一面靠向风门子,一面也拿着日本腔指引说:“太君,西间屋干净,那里歇歇的干活。”“太君”后头那个鬼子,见两屋的门帘都吊着,以为正用得着他的勇敢,挺起三八式,抢在前头,去挑西间的帘子。帘子一起,但听“嚓嚓”两声,鲜血一冒,大翻身倒栽回来。鬼子官“哇呀”一叫,回头就跑。说时迟,那时快,小嘎子见他要跑,急甩手“咣当”把风门一关,鬼子官儿身子才蹿出半截——咔地夹住了后腿,一个嘴啃地,栽在台阶上。接着,从屋里飞出一个战士,“啪”地就是一枪,那鬼子肚皮贴地,两头儿翘了一翘,骨碌碌滚下台阶去了。刚拔出的手枪,被摔出去一丈多远。

生1:我觉得“太君,西间屋干净,那里歇歇的干活。”这句写得特别精彩,因为这句的语言描写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写出了嘎子的机智聪明。

生2:“嚓嚓”“哇呀”“咣当”“啪”这些拟声词用得恰到好处,让文字有了声音。

生3:“小嘎子见他要跑,急甩手‘咣当把风门一关,鬼子官儿身子才蹿出半截,咔地夹住了后腿,一个嘴啃地,裁在台阶上。”这一句的动作描写细致生动,将嘎子的机警、鬼子的狼狈刻画得惟妙惟肖。

作者通过细致而生动的语言、动作等描写,附上惟妙惟肖的拟声词,以及诸如“嘎”“挂彩”“虎势儿站”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化的语言,让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在这本书中,还有许多精彩的插图,每幅插图后面都配有相应的文字。可是,教师发现,第七章这一幅插图后面的文字似乎和画面内容贴切度不高,请你尝试运用上面这个片段中我们学到的描写手法来写写这幅图所表现的内容,让图中的人物动起来。这样设计由读到写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发现探究,交流思辨,最终将读与写结合,写出来的习作就会少一些“枯燥”。

整本书阅读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在思辨性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帮助学生将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现实的学习与生活中,提高学生判断、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阅读的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  罗燕燕

猜你喜欢

孟姜女思辨性鬼子
《孟姜女哭长城》缩写
缩写《孟姜女哭长城》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孟姜女不姓孟而姓姜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高考作文的思辨性摭谈
思辨性阅读在推进名著阅读中的运用
鬼子们的敬礼
孟姜女姓孟吗?
亡羊补牢